學會留個缺口給他人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著名企業家在演講時,一位聽眾問:“你在事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請問,對你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
企業家沒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筆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只是并沒有畫圓滿,留了一個缺口。他反問道:“這是什么?”
“零。”多數人這樣回答。
也有人說這是一個圈。
企業家笑了笑,他提醒大家:“請大家注意看,這既不是一個圈,也不是一個零,因為它根本沒有閉合。其實,這只是一個未畫完整的句號。你們問我為什么能夠取得輝煌的業績,道理很簡單:我不會把事情做得很圓滿,就像畫個句號,一定要留個缺口,讓我的下屬去填滿它。”
留個缺口給他人,并不能說明自己的能力不強。實際上,在管理中這是一種管理的智慧,是一種更高層次上帶有全局性的圓滿。而表現在做人做事中,這是方圓做人的精髓所在。
在現實中,由于說話不嚴密而露出破綻,會很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如果有意這么做,故意露出破綻,給對方留一個缺口可鉆,那么,你就可以真實地了解對方的心理。例如,你可以有意識地通過某種方式透露給別人一些虛假的信息,若對方對事情的緣由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你就可以從他那里得到你想要的答案。
下面就是一則實例。
張某的妹妹一張借據找不到了,非常著急。張某給她出了一個主意,幾天后,妹妹笑嘻嘻地說:“借據補來了。”原來,妹妹照他的主意發了封電報,要借方速速寄還2100元。然而,借方實際只借了1200元,看了電報后很生氣,回信說:“我只借了你1200元,正準備還你。你不要昧著良心瞎說……”妹妹故意把1200元寫成2100元,露出破綻,讓借方更正。也就等于補寫了借據。妹妹有了借據后,便寫信道歉,說寫成2100元是筆誤,請求對方諒解。如果能夠理解這個故事的內涵,那么它可以幫助你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問題。但是在使用這種方法時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點。
1.不要故弄玄虛
有些事情沒有必要故弄玄虛,以吸引對方。大家都不清楚的事,你卻非要賣個關子,如果再加上手法拙劣,那么就真有可能會讓人懷疑你的用心。例如,教師上課時,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常常會時不時地邊教邊問學生一些問題。當然,這些問題教師是“明知故問”,但如果問了也不會有結果,那往往會適得其反。
教師:“我剛才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你們知道嗎?”
學生:“……”
教師:“真是笨死啦,我都說過好幾回了,你們再想想。”
學生:“……”
教師:“如果沒有人回答上來,我這課就沒法往下講了。”
學生:“……”
教師:“你們都在聽什么,這么重要的問題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回答上來,我真是白費口舌了。”
說完,甩下書本走開了。事后,教師才發現是自己記錯了,那個問題在別的班上講過,而這個班卻沒有提及過。
說實話,這樣的缺口最好不要留給別人。
2.試探意圖不要太明顯
有些人在向別人問話時,就像同小孩子交流一樣,不講一點藝術與技巧。比如,他想從某人口中得知一些消息時,往往會以一種試探性的語氣問對方。多數時候,這種語氣會讓人非常反感,如:
“人們都說……你知道嗎?”(既然人們都說了,你還來我這里求證什么?)
“聽說你又……我怎么不知道呀?”(你就會裝,知不知道你自己心里還不清楚?)
“你可比我好多了,唉!我的工資……”(一提到別人的好就哭窮,往往見不得別人好。)
3.自問自答型
自己明明在問話中已經把答案告訴對方了,卻還需要對方回答你。這種方式也不太受人歡迎。如:“朋友都說我長得像某某明星,你看不像嗎?”你想,你都這么說了,對方會怎么回答你,說“不像”,那不明著反駁你嗎?說“像”吧,或許會多少讓人有些違心。如果你長得確實像某某明星,不等你開口就會有人主動告訴你,不是嗎?
所以說,不論在說話還是做事過程中,給他人留下一個缺口,都要講究方式、方法,既不要太生硬,也不要故設埋伏,讓人懷疑你的用心。這件事情的方圓之道在于,真正的聰明人總是將自己的聰明才智稍微隱藏一些,把自己愚笨的一面故意展現給別人,這種迷惑的做法,一方面可以讓自己與周圍的人取得和諧,同時,還可以免于別人對自己的防范。正所謂留一個缺口給別人,既成全了自己的“圓滿”,也“釋放”了別人的“完美”。
上一篇:學會用腦袋走路
下一篇:學會經營自己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