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僵局的方圓之道
方圓做人,必須深諳人際交往中的方圓之道。在需要“圓”的時候圓通一些,便能在復(fù)雜的人情關(guān)系中,取得順暢生活的通行證。這種做人的技術(shù)就是善于救場,它的功能可用十六個字來概括:調(diào)解糾紛,化解矛盾,避免尷尬,打破僵局。
從主動的角度說,如果是別人露丑了,就主動為其打打圓場;他人陷入窘境,就主動去解圍,去給他找個臺階,讓他下得了臺。
從被動的角度講,自己造成失誤時,要善于補救,自圓其說;不幸落入社交僵局,應(yīng)靈活應(yīng)變,主動打破冷場堅冰;與人很有可能產(chǎn)生不快時,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讓對方少丟些面子,保持體面,從而把事情擺平,甚至變壞事為好事。
為人處世欲功德圓滿,或欲擁有一個良好的人際資源,少了圓場術(shù)的技術(shù)支持,就很難遂愿。
1.世上沒有禁得住勸的架
一般情況下,兩個人吵架時你如果能出面解圍,那么他們在心里都會感激你。所以,聰明的人總是能夠在有矛盾沖突的人中間扮演好“和事佬”的角色,從而贏得一個好人緣,兩邊不得罪不說,還要因此讓雙方落個人情。
一天,小趙與小王因為一些事情發(fā)生了口角。小李沒有什么打架的經(jīng)驗,但是有良好的判斷力。在雙方吵得不可開交的時候,小李并不急于“出擊”,而是靜觀其變,用他的話說,這時勸架的時機還沒到。如果此時他上前說:“喂!喂!你們兩個早該停嘴了!”
其中的一個可能兇巴巴地說:“什么叫你們兩個?想找碴兒呀!”
另一個則可能逮住話尾巴,挑剔地說;“什么叫早該停嘴?早該是什么意思?”
要是只對其中的一個說:“喂,別再說了!”
這又容易被誤認為你偏袒了另一個,而沒被勸停的那一個,也可能認為自己被你當(dāng)成大壞人了。
那么,勸架的好時機是什么呢?小李認為有兩個方法可以判斷這個時機。
如果雙方都原地坐著,當(dāng)其中的一個突然提高嗓音站起來時;如果雙方都原地站著,其中的一個突然向前邁出一步,預(yù)告即將動武之時。
在這種時候,應(yīng)立刻上前,制止預(yù)告動武的人,就不算是偏袒了任何一方。問題就在于,沒有打架經(jīng)驗的人,很難有這種辨別力。于是,在雙方發(fā)展到交鋒,扭打已經(jīng)開始時上前勸架,挨揍的可能性相當(dāng)大。
而小李卻能抓住這種時機,在小王剛向前邁出一步要動手的時候,小李立刻挺身而出把他攔住,結(jié)果很快就化解了一場沖突。
事后小王很感激小李:“要不是你勸得及時,恐怕我早就躺在醫(yī)院里了。”
小趙也是一個勁兒地拉著小李的手說:“幸虧你在場,要不然事情可就鬧大了,因為一點小事多不值。”
2.巧舌頭解開死疙瘩
大多數(shù)的糾紛并非動武那么刺激,一般都是文戲。諸如家庭糾紛、親戚朋友之間的糾紛、同事之間的糾紛、鄰里糾紛、陌生人之間的糾紛如果不及時地加以解決,無疑就會影響相互的關(guān)系。因此掌握調(diào)解糾紛、化解矛盾的語言藝術(shù)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打圓場在很多情況下是憑言語技巧實施的。
在一個地攤上,一位婦女賣雪糕,一元錢一支。當(dāng)一位婦女買雪糕時,她卻改口稱:“三塊錢一支。”于是這位婦女有些不解:“你不是說一元錢一支嗎?有你這樣做生意的嗎?”賣主卻說:“這叫一分錢一分貨,一元的怎能和三元的相比,我的雪糕是正宗貨。”
最后還補充了一句:“虎了巴唧的。”買雪糕的婦女臉上“唰”地由晴轉(zhuǎn)陰,她高聲說:“你這話是怎么說的?你說誰‘虎了巴唧’的?”
賣主也不甘示弱,與買主叫得越來越帶勁,一場沖突即將爆發(fā)。這時,旁邊的一位攤主靈機一動,說:“大姐,她說的是雪糕‘苦’了巴唧的,不是說您‘虎了巴唧的’。”賣主這時也隨聲說:“我是說雪糕,不是說您,對不起,我沒說清楚。”旁邊的人也說:“剛才她說的是‘苦’,不是‘虎’。”那買主便逐漸多云轉(zhuǎn)晴,臉上又陽光燦爛了:“哎呀,我的耳朵要聾了,怎么打起岔了,真不好意思!”賣主向圓場者感激地笑了笑。
所以,在社交活動中,不論是自己深陷僵局,還是要幫助別人從僵局中解脫出來,都要學(xué)會用語言先為別人搭建一個臺階,使別人免丟面子,這是圓場的一大原則。關(guān)于臺階的給法,圓場的打法,這就需要考驗?zāi)銓Ψ綀A之道掌握得如何了。
3.圓中有方,方中有威
打破一些僵局不一定非要說些好聽的,有時,適當(dāng)?shù)夭扇∫恍┩{的手段更有效。一次,陳先生與妻子發(fā)生矛盾,被拒之門外。陳先生恨不得砸門以解心頭之憤。正巧小區(qū)值班民警路過,了解情況后,他對陳先生說:“好兄弟,你的心情我能理解,我們知道你是她的丈夫,所以這也是你的家。但是如果你在這里鬧出什么不愉快的話,就會讓別人有借口了。還有一點,收容所春節(jié)放假了,一旦鬧出了不愉快,我們還得叫來別的警察。你說哪一個沒有家?哪一個不想過一個團圓年呢?你再好好想想。”
警察的語言看似樸素,然而卻充滿了對陳先生的理解之情,“這也是你的家”,這短短的一句話,既表達了對陳先生深深的同情,也包含著對他妻子不得體行為的指責(zé)。同時警察的話也暗含了善意的警告,正是警察這種融情于理的語言引起了陳先生的思索,使陳先生放棄了沖動行為,從而平息了這場可能發(fā)生的家庭暴力。
上一篇:別人行,你未必也行——一樣的頭不一樣的腦
下一篇:化解尷尬,有容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