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做“好人”,但不要做“老好人”
劉希大學一畢業就進入現在的公司就職。早就聽說職場如戰場,人際關系不好處,所以劉希時刻提醒自己:虛心學習,低調做人。
為了盡快與同事“打成一片”,搞好人際關系,劉希對于同事提出的請求幾乎沒有拒絕過,有時還主動為別人分擔工作。劉希的付出也確實見了些成效,“劉希幫我把文件發了”、“劉希幫我把飯定了”……一時間劉希成了辦公室里最忙碌的人。
然而劉希沒想到的是,她無意間的一次拒絕,竟然讓她的努力功虧一潰。原來,大上個周日輪到一位同事值班,這個同事正好那天要相親,就想讓劉希代班。不巧劉希那天也有事,就拒絕了她。本以為此事就此作罷,哪想到在后來的工作中,這個同事明顯開始冷落她、孤立她,甚至背后議論她,說她“領導的要求就有求必應,同事的請求就搖頭拒絕”。
劉希很委屈,也很氣憤:“我幫她是情分,不幫也是本分。本來是想處好同事關系,現在反而弄得不愉快了。”
每天和你在一起時間最長的人是誰?不是你的親人,也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同事。他們和你在辦公室面對面、肩并肩,同勞動、同吃喝、同娛樂。辦公室里的距離如何把握,不是簡單的事。
許多人不知道,職場中歷來有欺負新人的習慣。每每新人一進來,許多雜事瑣事成了他們無法逃避的工作。如果這時新人不懂得適當拒絕的話,就可能要吃點苦頭的。
上面的例子提醒我們:職場新人首先要做的就是守好自己的本分,了解自己的崗位職責,明確工作目標。在接到老員工們交待的煩瑣工作時,應該分清主次,在做完自己的本職工作后量力而行。否則,不但別人交待的事做不好,自己的工作也耽誤了,得不償失。
當然,和同事搞好關系是應該的,但這要看你和同事之間的“好關系”是靠什么來維持了。他們對你的“好感”是如何形成的?如果只是因為你是一個很好“使喚”的同事,能夠為他們減輕很多負擔,甚至成了他們犯錯時的“犧牲品”,那么,這樣的“好關系”不值得慶幸。尤其是作為初涉職場的新人,要記住,和同事相處,我們不能做“狼”,但也別做一只“羔羊”。
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們很少發表個人意見,對別人有求必應,從不說“不”;他們沒跟同事紅過臉,更不會與人爭吵;他們不得罪周圍的任何一個人,看上去跟誰都親近……我們把這群人稱為“老好人”。職場中不乏這樣的“老好人”,為了維護表面上的和諧關系,他們付出了很多,收獲的卻未必如己所愿。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哈佛商學院MBA職業發展規劃主任蒂莫西·巴特勒已經幫助數以千計的MBA學生做出職業選擇。最近,巴特勒博士推出了中文圖書《別和成功擦肩而過:職場精明人的12種缺陷》,其中談到:“不惜任何代價避免沖突,當老好人”,成為阻礙職場人士成功的巨大障礙。這些人,友善微笑是永遠的面部表情,唯唯諾諾是永遠的應對方針,息事寧人是永遠的行為標準,安分守己是永遠的做事原則,老實本分是永遠的性格特征,有求必應是永遠的處事方式,埋頭苦干是永遠的形象代言。
職場中,我們要學會發表不同意見。大多數人還是會接受坦率而真誠的建議的。在工作中,很多人都會將“和為貴”作為大前提,但是適當的辯論和反駁,在事實上并不會破壞誰與誰之間的關系,因為你們只是在某件事上存在分歧,而并不是人和人有矛盾。
我們不要過于逞強,能幫別人的就幫,如果確實超過自己的負荷,千萬別逞能,一肩挑。讓所有人知道你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就夠了。
你還要敢于表露野心。如果你真的對某個職位期望已久的話,就不妨大膽地對老板提出來,這是一種對工作熱情而積極的態度,不用為此感到羞愧。同事對你有微詞,大部分是因為你做了他們不敢做的事;而老板需要的也正是你這樣敢想、敢說、敢做,積極向上的員工。
有的人把圓滑作為處世之道,當然,適當的圓滑能給自己的職場開綠燈,博得人氣,但是盡量別給同事兩面三刀的“老好人”印象。有些時候,一些老好人為了不得罪人,只好同時周轉在幾個人之間,而且為了不得罪任何一方,他都表現得要與該方共進退。然而,一旦發生矛盾,這個老好人就只能“兩面三刀”,為自己謀退路了。但是這種行為一旦被發現,他將成為任何一方都討厭的人:同事不會喜歡,老板也不會買賬。
過來人的點撥
做好人,也要有個度。要是成了老好人、濫好人,沒有棱角,反而對你不利。
上一篇:你是“職場橡皮人”嗎?
下一篇:做一個敢于迎接挑戰的“職場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