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得下比拿得起更難得
一個老和尚帶著徒弟外出,回來過河時,恰遇河邊有位女子,似乎站好了半天。原來,這條河很淺,沒有架橋,過河需踩著河中一溜突凸的石頭才能過去。女子不敢過去。見兩個和尚過來,女子露出乞求的目光。小和尚怕違反戒律,不敢幫她。老和尚則二話不說,抱起女子,噔噔噔噔踩著石頭過了河。過河后,老和尚把女子放下,回了寺廟。晚上,小和尚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
“師父怎么可以抱女人?和尚是不能抱女人的!”他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索性跑去問師父。老和尚聽后淡淡地說:“我早已放下來了,原來你還抱著呢。”
佛門戒律,加上封建禮教所謂男女授受不親的傳統中,和尚不能接觸女人,更不要說抱了。老和尚說“原來你還抱著呢”,說的是小和尚眼里只有戒律,卻忘了佛門也奉行“救世人于苦難”,而且認為師父犯了戒,耿耿于懷,不能放下。
我們普通人雖不是和尚,但道理是一樣的。生活中,許多人都能拿得起;但很少有人能放得下。放得下比拿得起更難得。跟拿得起相比,放得下,更需要一種勇氣,一種智慧,一種境界。
為什么多數人拿得起卻放不下?因為放下意味著放棄,而放棄的,在他們眼里,多是精神或物質上能帶給自己好處的東西。
亞洲人捉猴子有一種竅門。先將椰子掏空,在椰子留個小洞,洞內有一些食物。再用繩子把它固定在樹上或地上。大小只夠猴子空手進出。可抓到食物的猴子,沒有愿意放下手中的食物的。所以,當獵人趕來,猴子雖驚慌失措,可椰子洞里的手卻不愿放下食物,在絕望恐懼中被活捉。
因為不舍、不甘,猴子成了自己執念的俘虜。有人說過,“世事愚人,追逐功名迷本性。云山忘我,拋開得失現天真。”雖然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境界依然屬于沒放下,當然,作為普通人,能做到這一點,已經相當不易了。
現實生活中,我們更多不是能不能放下的問題,而是愿不愿放下。太多的不甘、不舍、不忍,不舍,讓我們明知應該放下,卻遲遲不去放下。痛苦、仇恨、埋怨……令人難過的,我們放不下;快樂、幸福、如意。.....令人開心的,我們更放不下。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位婆羅門,運用神通兩手拿起了兩個花瓶,前來獻給佛陀。佛陀大聲對黑指婆羅門說:“放下!”婆羅門把左手那個花瓶放在地上。佛陀又說:“放下!”?于是,他又把右手那個花瓶也放在地上。佛陀第三次大聲地說:“放下!”婆羅門不解地看著佛陀:只得回答說:“我已經兩手空空了,您怎么還要我放下?”佛陀對他說:“我并沒有讓你放下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六根、六塵和六識。你把這些都放下時,才能從生死輪回中解脫出來。”
由此可見,放下不僅是形式上的放下,更重要的,是意識上的放下。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調整心態,果斷放下。比如,在職場上,謀取一份理想的工作并不容易。當發現目標不適合自己時,若這時還堅持不懈,這不僅不是意志堅強的表現,反而是一種“迂腐”。
世人之所以不愿意放下,是因為放下意味著失去。其實,放下與失去之間,不能絕對地劃等號。事物往往有多面性,因不愿失去而不想放下的一面,為什么不想想,放下的同時也有得到的一面呢?常言所謂“財聚人散,財散人聚”,不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嗎?放下的是財,得到的是人心;死把著財,貌似得到了,卻也失去了最難得到的人心。金錢有價,人心無價,其中滋味,恐怕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理解的。
上一篇:放棄責任就是放棄成功。
下一篇:教孩子學會合作,而非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