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和鼓勵締造孩子的自信基因
后精神分析學派的客體關系理論認為,自信最初來自于內在客體關系,即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系。孩子剛剛出生時,對自我是沒有認知的,他的認知均來自于父母對他的態度。父母若相信他,他便相信自己;父母若不相信他,他便不相信自己。如果父母總是不相信孩子,那么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就會內化為,自己心目中的“內在父母”不相信自己心目中的“內在小孩”,即“內在小孩”對獲得“內在父母”的愛沒有信心。這,就是自卑的來源。
父母的信任和鼓勵締造孩子的自信基因,而父母的不信任和不鼓勵則締造孩子的自卑基因。但生活中,不信任和不鼓勵孩子的例子比比皆是,它以各種形式出現。
1.比較
“媽媽,諾諾姐姐去學跳舞了,我也想學跳舞。”
“你怎么能跟人家諾諾比,人家長得漂亮,身材好,腿又長,天生就是跳舞的胚子。可你呢,胖乎乎的,小短腿,皮膚又黑,你去跳舞,能好看嗎?”
2.比較+打擊
孩子興奮地跟媽媽說:“媽媽,這次考試我得了90分。”
“全班有多少個90分以上的?
“20多個吧。”
“那你高興個屁啊!”
3.表揚的同時不忘打擊
“媽媽,這次考試我得了第五名!”
“哎喲,這次還不錯,以前你可總是倒數幾名。”
4.數落式的批評
“你看看,這道題,又做錯了,您什么時候能細心一點!你說你,不機靈、嘴不甜倒也算了,學習也不行,你倒是有一樣給你媽媽長長臉呀……”
5.調侃式的否定
“哎喲,你看人家兒子多懂事,多能干,我能換個兒子嗎?”
6.直接否定
“你不行!這個你做不到。”
7.阻止或替代
“這個你別動!”“我來幫你做。”
8.傳遞負面價值觀
張幼儀的父親告訴她:“女人都是一文不值的。”
我的一位朋友的媽媽從小就告訴她:“女孩不需要那么優秀,女人無才便是德。”
9.嘲笑孩子的失敗
“我說你不行吧,你還真是不行。”
10.給孩子貼負面標簽
“笨死了!”“胖得像豬。”“慢慢騰騰地像烏龜,你就不能快點啊!”
……
用各種方式打擊自己最親近的人,這似乎是人類最殘忍的地方。這種殘忍不僅出現在親子關系中,也經常出現在成人世界中。如果我們聽到這樣的話,也會瞬間臉色變黑,情緒低落吧。如果最親近的人經常對我們說這樣的話,我們很難不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甚至會懷疑對方是否欣賞自己、愛自己。
成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無法承受了。若孩子不停地被“你很差、你不行、你不好、你是沒有價值的”這樣的負面信息沖擊,就會形成兩種結果:第一,認為自己就是這樣的,從而失去自信;第二,不接受“差評”,形成叛逆心理,小時候和父母對著干,長大后和他人、世界對著干。比如希特勒,他與整個世界為敵,不惜毀滅世界,正是因為內心自卑,想通過掌控世界來證明自己的強大。這樣的人,外在越“強大”,內心越自卑。他的“強大”也特別容易被摧毀。
有的父母會認為,我并不是要故意打擊孩子,只是想提醒他的不足,但提醒的方式卻有待商榷。其實孩子一切都在學習中,有不足是正常的,我們不必一遍一遍提醒孩子,給他帶來負面的心理暗示。有些父母則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沒有得到過信任和鼓勵,所以沒有學會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其實,信任和鼓勵孩子也有多種方法和途徑:
1.用正能量語言代替負能量語言
給孩子的內心植入自信基因,首先要摒棄上述那些充滿負能量的語言,如果真想提醒孩子的不足可以這樣表達:“你想學跳舞這個想法很好,但你的自身條件不是那么好,如果要學,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哦。”或者根本不需要提醒孩子的不足,更不需要通過比較來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因為對于孩子來說,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大于一切。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在意自己的不足,他們更在乎的是父母。反復提及孩子的缺點會放大他的缺點,心理學上叫“心理強化”。所以,不妨多“強化”孩子的優點,如表揚、夸贊等,不但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起來,也可以使他的優點更加明顯。但要注意,夸大其詞的夸贊會讓孩子對自己產生錯誤認知,從會導致盲目自信。因此,夸贊孩子一定要符合事實。
2.鼓勵孩子去探索
自信在心理學上又叫作“自我效能感”,即我相信我有能力做好某事。這種感覺建立在過去成功的經驗上。一次次去嘗試,能力和經驗就會累積。一旦做成一件事情,就會感覺到“我行”,每一次“我行”的疊加就形成了自我效能感。所以,不放手讓孩子去探索,他就無法擁有“經驗”,也就無法形成自我效能感。
父母替孩子去做看似是為孩子好,其實是剝奪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機會,也是把這樣的信息植入了孩子的潛意識:“我是強大的,你是弱小的。你不行,你做不好,我來替你做。”所以,父母不包辦,不怕孩子做砸。如果孩子真的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孩子愿意獨自去挑戰,那么父母的責任是陪伴孩子去完成,在他需要幫助或遇到危險時及時幫他化解。也就是說,做孩子探索世界的陪伴者和后盾,而不是代替者。父母也不要怕替孩子收拾殘局麻煩,這是孩子獲得自我效能感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3.無論成敗,都肯定孩子的行為
成功時獎勵孩子,大多數父母都能做到,但失敗時肯定孩子卻不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因為在大多數人的認知里,失敗是沒有價值的。其實,辛苦的付出,努力的態度,過程中經驗的累積,都是價值,都值得我們肯定和鼓勵。失敗時的肯定比成功時的夸贊和獎勵更重要,這會讓孩子不以失敗為恥,不懼失敗,建立起更大的自信,由失敗走向成功的自信。
但如果只是成功時獎勵,失敗時沒有鼓勵甚至還要批評或懲罰,就會讓孩子建立起功利的價值觀:成功時我才有資格自信,而失敗時我是沒有價值的。
4.放下對“理想小孩”的期待,給孩子無條件的愛
父母為什么不能時時、事事信任和鼓勵孩子,因為在父母心里住著一個“理想小孩”,當孩子的表現不符合自己心目中“理想小孩”的標準時,父母就忍不住打擊、苛責孩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他們變成自己心目中“理想小孩”的樣子。豈不知,這種方式卻讓孩子離“理想小孩”越來越遠,因為自信離他們越來越遠。
事實上,“理想小孩”不存在,只有現實中這個不完美的孩子。父母只有放下對理想小孩的期待,接受孩子真實的樣子并無條件愛他,才能發自內心地欣賞、信任和鼓勵孩子,才會讓自己和孩子都活得不那么擰巴。
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信任和鼓勵,孩子的生命里將會充滿溫暖的回憶。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否優秀,成功與否,有沒有比別人好,內心都是明亮、寬容和自信的。這樣的孩子,內心會建立起“內在評價機制”:不管外界認為我如何,我認為“我行”!這才是真正的自信和強大。
上一篇:體驗讓孩子的心智變得更強大
下一篇:做個會表達感受的溫柔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