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計劃改變整個世界。
當我漸漸長大,
我感覺到,這份野心似乎太大,
于是我計劃改變我的國家。
可是,隨著年齡漸長,
我發覺這份抱負依然太高,
所以我決定改變我所居住的小區。
當我發覺連這點也很難做到時,
我退而求其次,只求改變我的家庭。
如今,我已白發蒼蒼,
我終于明白,我應從改變自己開始。
如果我當初由改變自己開始,
也許我能夠成功地改變
我的家庭、我的小區,甚至我的國家,
而天曉得——
也許整個世界也會因此而改變!
這首小詩名為《一個老人的感嘆》,詩中表達了老人在白發蒼蒼時的感悟:想要改變一切,不如改變自己。
影響我們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兩大類。客觀因素指的是我們身處的“外部環境”,如社會環境、學習條件、企業用人需求和個人機遇等。與此對應,個人能力、心態、品德和責任感等主觀因素構成了“內在環境”,其中,責任感可以看成是內在主觀因素的核心。一個有責任感的人,自然會有腳踏實地的心態,即便能力平平,也會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
《大長今》里有這樣一段劇情:
為了幫助朋友,大長今私自出宮犯了戒律,被發配到多栽軒種草藥。根據往日的經驗,凡被趕出宮的人,肯定再也沒有機會回宮了,大長今也很絕望,但更讓人絕望的是,多栽軒上下從長官到普通職員,整天不干正事,除了喝酒就是睡覺,他們已經對生活失去了最起碼的希望。這是一個可怕的環境,足以消磨任何人的斗志和信念,所有來這里的人都變得麻木和無所作為。
長今當時就處于這樣一種惡劣的環境下,人們都認為,她可能下輩子都要待在這個地方了,可是事情卻在她的努力下出現了可喜的轉機。
多栽軒的長官告訴她,有一種藥材從來沒有人種植成功過,所以變得十分昂貴。貧窮的百姓買不起就放棄使用,導致病情加劇。長今聽到后馬上明確了自己在多栽軒的責任——一定要種植成功這種藥材。
除了撒播方式,長今試了條播、點播等各種播種方式,澆水、施肥料也都試過了,然而一切努力都沒有效果。在翻閱了幾乎所有關于這方面內容的書后,長今終于成功地種植出了這種藥材,多栽軒都轟動了,所有的人都來幫助長今種植這種稀有的藥材。
多栽軒惡劣的環境沒有讓長今一蹶不振,相反,長今改變了多栽軒的所有人。很多時候,我們沒有辦法選擇自己工作的環境。如果我們能夠像長今一樣,學會改變自己的態度、心態等“內在環境”,是可以把事情做好的。所謂“責任制造環境,環境孕育成功”,就是這個道理。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決定外因,外因影響內因。內因指的是“內部環境”,外因指的是“外部環境”。我們無法改變外部環境,但我們可以改善自己,通過不斷地優化和提升自己,培養自己的責任感,不斷地升級自己的“軟件”,當硬件(外部環境條件)具備的時候,我們就能夠像下文案例中的王兆蘭一樣,獲得改變命運的機會。
王兆蘭原是北京一家工廠的擋車工,臨退休時遭遇了下崗的命運。下崗后,她嘗試找了很多工作,可因為學歷低,她只能在北京某酒店當一名保潔員。
這家酒店對保潔員的要求極為嚴格,8小時工作時間內要不停地擦拭、清掃。一天下來,王兆蘭疲憊不堪,飯都不想吃,只想休息。時間不長,和她一起來的幾個姐妹都承受不了這樣的辛苦而辭職了。家里人也勸她不要受罪了,可她想:作為一名下崗女工,沒有其他技能,選擇工作的機會也不多,干一行就要愛一行,干就要把它干好。
有了這樣的想法,她工作負責,得到了領導和顧客的一致好評,所以酒店將她從保潔員調到商品部當銷售員。為了適應新工作,她努力學習銷售技巧和商務英語,并熱心對待每一位顧客,銷售額逐月上升,多次獲得獎勵,不久,她又得到了提拔,成為銷售部副主任。
王兆蘭由一名下崗女工成長為所在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是她本著“少抱怨他人和社會,多改造自己”的理念,改變自己,努力工作的結果。
中國儒家學派自古就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講的也是先從改變自己入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事實上,當我們試著培養自己的責任心,在工作和生活中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時,那么成功的機會也會很快降臨。
上一篇:每一項工作都應該全力以赴
下一篇:學會積累,從平凡走向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