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從哪里來
孩子在1歲之前,自我的意識很弱,甚至認為自己與外部世界是渾然一體的。到了兩三歲,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萌芽和覺醒,孩子越來越獨立,也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為此,兩三歲的時候,孩子最喜歡說的話就是“這是我的”。這個階段,孩子還沒有明確的無權歸屬概念,他們對于東西霸占的理由很簡單——我喜歡。為此,他們總是把“我的,我的”掛在嘴邊。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區分哪些東西是屬于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屬于別人的,這樣一來,孩子才能避免成為“小霸王”,也學會分享。
隨著不斷地成長,孩子到了4歲前后,在潛意識的驅使下開始探索生命的起源。他們總是喜歡問爸爸媽媽:“媽媽,我是從哪里來的?”對于這個問題,很多傳統的爸爸媽媽都覺得難以啟齒,所以他們會對孩子敷衍了事,告訴孩子“你是從垃圾堆里撿來的”“你是天上掉下來的”“你是土里挖出來的”,總而言之,爸爸媽媽的回答千奇百怪,讓人聽來忍不住啼笑皆非。實際上,孩子對于自我的探索與對生命本源的探索是相互重疊的,所以父母不應該敷衍孩子,而是應該理性地回答孩子的問題,也正好以此為契機對孩子進行關于生命的科學教育。
相信很多父母在被孩子問起“我是從哪里來的”這個問題時,都會感到很尷尬,也不知道如何才能給予孩子合理的解釋。實際上,生命的來源,與性是密切相關的。作為人類繁衍生息的方式,性在人類的生活中時常被提起,但幾乎從未被重視。尤其是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更是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羞于對孩子提起性。當孩子對生命的追溯表現出好奇時,父母既不要胡編亂造欺騙孩子,也不要顧左右而言他轉移孩子的注意力,而是要借此機會引導孩子,也理所當然對孩子開展性教育,這才是父母該有的態度。
此外,父母還需要注意的是,有的時候父母隨口說出來敷衍孩子的話,卻被天真無邪的孩子當真了。的確,有的孩子在被父母批評之后,哭著要去找自己的親媽媽;也有的孩子選擇離家出走,因為他們認為現在的家并不是他們真正的家。這一切讓人啼笑皆非的現象之所以發生,就是因為父母選擇對孩子隱瞞,或者對孩子撒謊。長此以往,孩子還如何相信父母呢?作為父母,要選擇尊重科學,而不要為了隱藏本應該告訴孩子的真相,就對孩子犯更大的錯誤。
“媽媽的肚子里有一個房間,這個房間非常溫暖,讓人向往。爸爸的肚子里有很多的小蝌蚪,他們游來游去,有一天,他們從爸爸的肚子里游到了媽媽的肚子里,他們都想住進媽媽的房間,但是房間實在太小了,只能住進去一個小蝌蚪。為此,小蝌蚪們開展了比賽,只有游動最快的、最強壯的小蝌蚪,才能第一時間到達房間里。他在房子里不停地長大,就成了你。小蝌蚪在媽媽的房間里住了10個月,他越來越大,媽媽的房間無法容納他,所以他決定從媽媽的肚子里出來。媽媽的肚子很疼,因為他在里面掙扎,媽媽只好到醫院里尋求幫助。就這樣,醫生和護士阿姨一起幫助小蝌蚪降臨人世,他就是你,我和爸爸就帶著你回到了家。”講到這里的時候,媽媽還可以比畫一下,告訴孩子他在降臨人世的時候有多大,也告訴孩子爸爸媽媽非常努力小心,才把他從那么小養成這么大。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孩子知道生命的起源,也可以讓孩子了解父母養育他的辛苦,與此同時還可以給孩子鋪墊基本的性知識,為將來對孩子開展性教育奠定基礎,可謂一舉數得。
面對生命,面對性,父母一定要端正態度,才能給予孩子更好的教育和引導。任何時候,都不要對孩子糊弄了事,與尊重科學相比,編造謊言欺騙孩子、敷衍了事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都是下下策,是應該被摒棄的家庭教育方式。
上一篇:懂事的女孩知道克制,絕不亂發脾氣
下一篇:我要和爸爸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