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慈善:道德積累的開端
道德積累的開端
慈善是良好道德的發(fā)揚,又是道德積累的開端。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一個社會良好的道德風尚,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要宣傳教育,要輿論引導,更要實踐、參與。
什么是道德?季羨林先生認為,道德是一個事關重大的問題,可以洋洋灑灑寫上一本書。但是簡單說來,道德不僅是一種社會群體意識,更是一種不依靠外力制約的行為規(guī)范。這種行為規(guī)范十分特殊,與法律條文無關,需要由內心的良知來支撐。道德當中包含了善與惡、美與丑、真與偽等諸多概念,從古至今都擔負著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重大功能。
季羨林先生說,中國正處在一個大發(fā)展和大變革的時期,社會穩(wěn)定是第一位的,所以一定要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這樣一來,除了法律和行政手段需要進一步強化和完善以外,道德就成為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必不可少的行為規(guī)范和調節(jié)手段。對于整個社會而言,慈善是最好的道德風尚,慈善當中既有“仁慈”,也有“善念”,包含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中“忠信孝悌”的一切準則。
道德倫理下的慈善
在中國的傳統(tǒng)道德文化中,“倫理”二字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展現(xiàn)出中國人自古以來的“慈善”觀念。所謂的倫理,就是調節(jié)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些準則,傳統(tǒng)的儒家講三綱六紀、五種人倫,就是規(guī)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的關系。雖然這種綱常制度當中有許多封建思想,但從根本上來說,倫理關系是以“慈善”為目標的,強調處理好一個人各方面的社會關系,并且使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國家興盛。
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的倫理道德最講究“仁愛”和“善心”,即往往彰顯人的惻隱之心,同情弱者,譴責霸權,這同西方所倡導的道德迥然不同。在中西文化之中,道德倫理觀念無法等同,在當今全球化趨勢下,中外的文化交往在很多方面是難以相互理解的。
他舉了一個例子,說早年住在歐洲時經常看見小孩子打架,一個孩子十六七歲,另外一個孩子七八歲,結果年紀小的受欺負被打倒在地,痛哭流涕卻無人理會,反倒有一些人對那個大的孩子豎起拇指,夸獎他有勇力。這件事如果發(fā)生在中國,一定會有很多人責備大孩子,認為他怎么可以欺負年紀小的呢?但是歐洲人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力量和拳頭是第一位的,不管你年紀大小,只要能想辦法把別人打倒,就是正當?shù)摹摫还膭畹摹<玖w林先生還說,他在歐洲時,見到許多老人的晚年非常可憐凄涼,兒女親人不在身邊,他們的孝道觀念也比較淡薄,往往只為老人提供財物上的贍養(yǎng)和幫助。
英文中沒有與“孝”同等意思的詞匯,可見西方人對孝道十分陌生。西方的文化從海洋起源,向來崇尚力量、挑戰(zhàn)、刺激和競爭。他們的道德中彰顯真實力量的美感,西方人因“真”而“美”,認為“善”是上帝之能,而不是人間存在的東西。但是中國并非如此,中國自古就是農業(yè)大國,講究仁善和諧、中庸之道、彬彬有禮,因“善”而“美”,反倒不太在意“真”。而且中國人最講究孝道,兒女孝敬父母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這就是“仁慈”和“善心”的力量所在,在傳統(tǒng)道德倫理下構建起的慈善,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所在。
善舉來自惻隱之心
季羨林先生認為,中西方的道德標準各有長處,沒有優(yōu)劣之分。但不論是哪個國家的人,惻隱之心人人擁有,這是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施行善舉的根源。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進行批判性繼承,保留精華部分,去掉封建等級的糟粕,同時西方優(yōu)良的道德傳統(tǒng)我們也應該學習,沒必要全部排斥。
一個國家的道德水準是整個社會的靈魂,聚集著無數(shù)良知的閃光點。善舉不僅是一種公益行動,更是個人的一份慈善積累。季羨林先生說,相比孔孟提出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更符合實際情況。也就是說,一個人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不是從天上憑空掉下來的,必須從小進行教育引導。通過社會輿論宣傳,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善舉當中,并以此為榮。因此,慈善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
季羨林先生認為,雖然每個人天生都有惻隱之心,但經常會被物欲和利益所蒙蔽,如果不進行教育引導,面對利益爭奪,恐怕很難彰顯善心,做出一些善舉。社會上有的人,連做慈善都有利己目的,比如要圖個好名聲,或者為了逃稅避稅,或是因為上級號召不得不響應。這樣一來,善舉就扭曲變樣了,跟惻隱之心毫無關系。因為做慈善有動機,就是世俗;做慈善無動機,才是道德。
關于行善舉的小事,有一個例子。有一次季羨林先生去外地開會,臨走前,將一株心愛的君子蘭交給負責打掃的保姆,但這位保姆并不懂得如何澆水照管,結果君子蘭被高溫曬死,季老十分難過。當家人想去指責保姆失職時,季老卻說:“他人犯錯,常有己過啊!這件事也不能責怪保姆。”即使痛失心愛之物,但季老仍能以仁慈善念為先,不愿給別人增加心理負擔。更何況并不是保姆故意將花曬死,而且自己也沒囑咐清楚,因自己有過在先,別人才犯錯的。
此事雖小,但季羨林先生卻本著仁善慈悲之念,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他一生都遵循行善舉的準則,凡事理智在前,道德為先,這也是他之所以成為大師的過人之處。“一生報國赤子心”,這句話最能表達季老的人生觀,他在逝世之前,就已經決定將自己的所有財產捐贈給北京大學,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這都是一筆巨額財富。
季羨林基金會到現(xiàn)在仍發(fā)揮著巨大的影響力,季老雖已不在,但他的仁善之心永存,他的奉獻仍然存在,在國學、語言學、教育學等諸多領域中,都有他存在的意義,他為慈善做了定義,更為道德做了典范。他是真正的大寫的“人”。“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上一篇:季羨林:談憤世嫉俗:偶爾牢騷,切勿太盛
下一篇:季羨林:談成功的三個條件:天資,機遇,勤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