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奉獻精神:人人皆可做力所能及之事
人人皆可做力所能及之事
在中國古今歷史中,我們見識過許多無私奉獻的事例,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偉大責任,有“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犧牲精神,也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奉獻擔當,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綿延了數千年的精神財富。
季羨林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非常講求奉獻和擔當。傳統儒家倫理思想要求人們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為社會和國家奉獻聰明才智?!皩W而優則仕”,而“仕”是為國為民,施展抱負,為他人服務,這實際上是一種奉獻精神。
人的本質是自私的
自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人類的天性,一個人在幼年時,就想從他人那里得到更多的愛和關注,這是自私表現的雛形。成年之后,想要的東西不斷地增加,見到好東西就想占為己有,自私的范圍也慢慢擴大。
季羨林先生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如果我們沒有傷害別人的利益,并且通過努力來獲得更多的東西,我們就沒必要為自私而感到羞恥。因為正如趨利避害的本性一般,自私也一直伴隨我們左右,無法驅趕,無法改變。
承認了人是自私的,然后再來看奉獻的問題。人類擁有理智和情感,我們可以在某一時段遏制自私的本性,勇于無私奉獻,這就是古代儒家思想中標榜的“君子”精神。如果有人一輩子都能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那么他就可以稱得上是“圣人”。
諾爾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產黨黨員,著名醫生,國際共產主義戰士。1937年受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的派遣,率加美醫療隊來到中國,協助抗戰。1938年3月到達延安,并前往晉察冀邊區工作,他在工作中態度積極認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無私奉獻,忘我工作,受到八路軍士兵的稱贊。1939年11月,他不幸因病毒感染而以身殉職。毛澤東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寫道:“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p>
白求恩是一個高尚的人,在工作中能夠表現出偉大的道德情操,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這種奉獻精神不僅是道德修養的體現,也是他對人類自私本性的遏制和反駁。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人們舍生取義,舍己為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達到一種心底無私天地寬的境界,這樣的人是存在的。人類不同于動物,在天性面前,動物沒有辦法做到壓制本性,而人類卻可以通過后天的學習和培養,擁有一種奉獻精神。古往今來的許多仁人志士,不乏這方面的好榜樣。他們可以為國捐軀,可以為了他人犧牲性命,魯迅先生所說的“中國的脊梁”,孟子所謂的“浩然正氣”,就是形容這樣的人。
舍生取義的奉獻
英國詩人拜倫說:“如果人人都為自己活著,世界便冷卻下來。”現實生活中,有人對無私奉獻存在錯誤的理解。個人主義者認為,無私奉獻者都是傻瓜,“只要人人為我,何須我為人人”。功利主義者認為,“凡事都等價交換,無私奉獻不合時宜”。
季羨林先生認為,無私奉獻是社會前進的力量,也許我們不能指望“人人皆成堯舜”,但在無私奉獻者身上,可以感受到傳統美德的吸引力以及高尚人格的感召力。這樣的力量可以支撐起民族的骨架。
秦末楚漢之爭,劉邦發兵攻打田橫,田橫兵敗,帶領五百部下退到一個海島上。劉邦建立漢朝之后,消滅各地殘余反抗勢力,田橫為了保全五百部下的性命,拔刀自盡,并遺命兩個副將把首級送給劉邦,讓他放過那五百人。他臨死前說道:“大義載天,守信覆地,人生遺適志耳。”劉邦知曉后非常感動,認為他是賢德仁義之人,想要封賞送首級的兩個副將,但兩個副將都拒絕了,他們埋葬了田橫之后,雙雙在墳邊自殺。而海島上的五百人聽說此事后,全都悲痛落淚,為表達對田橫的忠義和感激之心,集體橫刀自刎。
這個悲壯的故事說明,每個人的內心都有舍生取義、甘愿拋頭顱的大無畏精神。司馬遷說:“田橫之高潔,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一個人擁有奉獻精神,就是將“小我”融入社會的“大我”中去,也就活出了人生的極致。
馬克思曾說:“歷史認為那些專為公眾謀福利,從而自己也高尚起來的人物是偉大的,使大多數人得到幸福的人,他自己也是最幸福的人?!泵總€人都能夠盡自己所能,為他人和社會作出奉獻。人的一生中,總要有無私奉獻的時刻,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上一篇:季羨林:談天才:“天才不才”,不做“天才”
下一篇:季羨林:談好人與壞人:好人難當,壞人不會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