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里效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有誰還記得“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去世,母親寡居。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附近,于是孩子們總是玩哭喪、跪拜的喪事游戲,孟母見了覺得不妥,于是搬到集市旁邊。孟子又開始玩商人賣東西的游戲,孟母見了說“這不是可以用來安頓我兒子的地方”,又搬到學堂旁邊。每月農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后都學習記住。孟母非常滿意,于是住了下來。孟子長大后,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
這也就是所謂的“鄰里效應”:社會環境的特點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方式。人們常常用此事例來說明,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到好的習慣。環境能夠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但是環境也離不開組成環境的人,想要深刻影響別人就要讓自己成為他想成為的人,這樣就能夠讓別人主動接近你、接受你的影響。
人們普遍都存在一種建立和諧人際關系的期望。人們看待朋友時多傾向于積極的方面,在互動的過程中也總是力圖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報酬。因此,想要對人們產生影響就要充分展示自己積極的一方面,因為好的感染好的,“近朱者赤”。如果你是積極樂觀的代名詞,大家就很容易心甘情愿地靠近你,并在不知不覺中受你的影響。
《南史》中曾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宋季雅的人,出了十分昂貴的價格買下一棟房子,有人說太貴了,但他卻說“不貴,不貴,100萬元是買屋的錢,1000萬元是買鄰的錢”。猶太民族也有一句名言叫“不要選擇房子,而要選擇鄰居”,因為他們都明白有好鄰居等于為自己增添左膀右臂的道理。為什么那么多的人會花費一大筆錢去租某座高級公寓里的房子?其實,原因是因為有很多精英住在那里而已。
鄰里效應不僅僅是地緣關系,在心理領域也存在:即背景、態度、價值觀、情感相鄰的兩個人,其情緒和行為會互相感染,這就是產生影響的根源。為什么有人會“惺惺相惜”“同病相憐”?就是因為他們的經歷一致或者情感、情趣一致。
白居易曾寫下“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詩句,并為一個淪落天涯的歌女寫了《琵琶行》的曲子,究其原由就是這種鄰里效應做怪,否則著名的大詩人怎么會與“老大嫁作商人婦”的女人相交并為之作曲?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看到兩個素不相識的人,僅僅是因為談了幾句話,就結成了很好的朋友;甚至有時候一個人的訴說引起了幾個人默默的啜泣,然后幾個人成為至交好友。當心理距離鄰近的時候,人們最容易互相感染,也最容易影響他人。根據這一道理,想要影響一個人就要從他的背景、經歷、情感、社會地位等方面做考慮,然后根據這些找出最能夠感染對方的方式。
一次,李穎去酒吧喝酒,遇到了剛剛失戀的云。兩個人講起了感情中的波折,不約而同產生起了“同病相憐”的感覺。不久后,兩人發現各自離得并不太遠,她們的情感、教育背景都比較相似,于是結為好友。李穎常常開導云:遇事要向前看,一年前自己失戀,痛不欲生,但目前過得還不錯,又有了新的戀情。云不由自主地以為兩個人性情、經歷相似,以后她也能過得和李穎一樣好,不久就走出了陰影,并和云搬到同一所公寓,成為了“閨蜜”。
可見,鄰里效應的影響是巨大的。想要吸引積極向上的朋友,就要首先把自己變得積極向上;想要影響他人的思想,就要在思想上首先靠近對方;想要感染他人,就要尋找與對方一致的情感或情緒;想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就要首先明白自己希望達到的社會地位的人的思考和行為方式。
心理應用:
上一篇:適應時代,主動求變
下一篇:青少年一旦攀比,就失去了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