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會經歷千千萬萬的事情。有一些,可以憑自身的能力得到解決,還會有相當一些事情,要靠求助別人來獲得解決。
所以,懂得求助于人,善于求助于人,是一種生存能力,更是一種生存智慧。
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兩三歲的孩子,蹣跚著跟父親在海灘上玩耍。突然,孩子發現沙灘里露出一塊石頭,便雙手用力去搬,臉都憋紅了,手也搬疼了,那石頭一動不動,于是孩子便哭起來。爸爸在旁邊看到這個情景,走過來說:“你還沒有盡到最大努力,為什么要放棄呢?你可以再試試啊!”孩子絕望地搖搖頭。爸爸笑著說:“你還可以求爸爸幫你啊!”于是孩子破涕為笑,立即拉起爸爸的手,讓爸爸去搬。結果,石頭被搬動了。這故事雖簡單,卻能很形象地說明,學會求助別人,常常可以使事情在“山窮水盡”之時,轉而“柳暗花明”。
善于借助別人的力量和智慧,可以完成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
比如劉備三顧茅廬,何其有誠意,請得了孔明先生,使自己的事業立即有了轉機。比如劉邦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求得一奇才,得以興漢滅楚。此等故事,不勝枚舉。
有時,求助也是一種交際手段。據說有一位年輕政治家,遇到一位資深前輩的反對,他為了緩和關系,便在一聚會場合,非常誠懇地向這位前輩求助,想借一本書。這位前輩看這位頗有名氣的晚生肯禮遇自己,虛心求助,便高興地把書借給他。然后他借還書的機會,與老前輩交流讀書感悟,于是兩人盡棄前嫌,并成為好朋友。一個小小求助,化解了一個政敵,這也是“求助”的魅力。
可是,求助于人,卻又并非那么簡單。
古訓就有“求人難,上天難”之說。的確,爺爺和你爸爸,一輩子感到最難的是求人。小時候,大人叫我去鄰居家借個水桶之類,我都打怵。自己家在農村蓋房子時,常要思前想后,斟酌再三,幾度遲疑,才不得不張口去求幾個鄉鄰來幫工。而且,要懷著無限感激的心情,盡己所能用好吃喝去招待。
那時的不愛求人,一是性格使然,從小就不愛出頭,沒見過世面,張口怕人家不給面子;二是家窮,無力表達謝意,有一種“人情大于債”的負重感,所以,寧肯自己多受些累,也不愿意去麻煩別人。現在想起,這是一種性格上的缺陷,也是自己交際力的“軟肋”。
奇怪的是,也許是自己知道求人難,張個口不容易,卻十分體諒求助于我的人,只要力所能及,幾乎有求必助。所以,還落個好人緣,親朋常說“有事吱一聲”,有了這句話,心里便十分慰藉。可是,有事時還是不好意思張口求人。
現在反思起來,感到求助還真是一門學問、一門藝術、一種生存能力。于是,想把有些感悟告訴孫孫。
第一,求人是正當的、正常的人際關系的一部分,不必那么為難。因為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人與人的關系,就是要你幫我我幫你。
但求人也要講分寸、看時機。自己能做的事不做,凡事都靠別人,也不對,會讓別人覺得你“巧使喚人”,是對人的不尊重,也是對感情的不珍惜。時間長了,令人反感,反而無人愿意幫忙了。再者,求人時要看人家是不是有時間、有能力幫你,強人所難,也是不對的。比如借錢,人家也沒有,你還張口去借,不僅會讓對方為難,還容易使原本平和的關系變得尷尬。所以,求人之前,要考慮周全,掌握分寸。
第二,求助的真諦是先樂于助人,不能“平時不燒香,急時抱佛腳”。人與人之間的幫助是相互的。人,應當永遠抱著感恩之心處世,只有有了感恩之心,才樂于從內心幫助別人,當自己有了急難之事時,也才會有人相助。如果平時很自私,對誰的事都冷漠、不熱情,都“隔岸觀火”地“繞著走”,到想求人時才低三下四、甜言蜜語套近乎,已經不好使,且這種“現用現交”最為人所不齒。況且,平時對人家的事不肯伸出援手,臨到自己頭上時,也會羞于開口。這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你平時對人如何,人家就會對你如何。
人要有這種反省精神。爺爺常好舉一個例子,比如某人剛開了工資,把兩千元裝在兜里,我上前想求借五百元。某人可能一拍胸脯,很爽快地說:“五百夠嗎?要不兩千都拿去。”很仗義;某人也可能一臉苦相說:“對不起,今天兜里沒帶錢,請另想辦法吧。”他明明兜里就有兩千,卻說沒錢。此時,借錢人可能會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十分憤怒,認為某人不夠意思,甚至會到處講某人不仗義;還有一種態度是到沒人處自己打自己嘴巴。為啥?怨自己平時關系沒處到,自己的為人不讓對方認可。不是人家不講究,而是自己處世的失敗,應當自我感到羞愧、自責。
兩種態度,反映出不同的處世心態和精神境界。爺爺認為,后者的反省精神,值得肯定。俗話說“多個朋友多條路”,那還得看平時對這條“路”修也不修。
所以,求人的真諦是: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先幫人,然后才有人幫助自己。
第三,求人也好,助人也好,要先看準對方人品,看清事情的性質,不可盲目地助人或求人。有些無賴小人,自私之徒,既不懂助人的情義,又缺少求人的感恩之心,是個“狼”,你就要盡可能遠離他。特別要提醒的是,對有些自私無義之徒,剛剛與之交往時,你根本看不明白。往往那些最會來事兒、甜言蜜語特討人喜歡的人,是最富心機的人(識別這種人也有個辦法:看他如何對待那些“對他沒用了”的人,這種時候表現的往往才是他的本性)。當他靠你的幫助志得意滿,權傾一時時,才露出“忘恩負義”的本相。甚至不惜把恩人“踩在腳下”。“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對這種人,你要格外小心,避之而唯恐不及,一旦跟他摻和進去,常常是引火燒身,自己就成了救蛇的農夫了。
比如,讓你幫販毒、銷贓、搶劫的忙,你能幫嗎?爺爺聽說,有幾個十幾歲的孩子,在一個學校念書,因為同歲,都屬虎,就學著“江湖義氣”的樣子,結為所謂“兄弟”,號稱“八虎”,校內校外經常在一起玩。有一天,因為其中一人處的女朋友又跟別人好了,他們就幫“哥們兒”“擺平”,去教訓那個“情敵”,結果導致那個所謂“情敵”受到重傷害,他們小小年紀都吃了官司。家里父母為此顏面丟盡、傷心欲絕,受了巨大打擊。其教訓發人深省。
這種十六七歲的孩子,最容易受“哥們義氣”(其實并不懂什么叫義氣)的驅使,走上犯罪道路,原因是擇友不慎,沒有看準“同伙”是什么人。特別是“黑道”的朋友,為了一個所謂“義”字,什么出格的事都敢做。你一旦有求于他,他幫你所謂擺平,其實你的人生已經傾斜,卷進去會難以自拔。
求人不是利用別人,但也不要被人利用。助人是幫助別人,而不是借機會要條件要挾別人。互相幫助應建立在真誠維護對方實際利益的角度,而不是蠅營狗茍,互相勾結。幫要幫得正當,幫所該幫;求要求得仗義,求所該求。若一時沖動,冒冒失失,“有病亂投醫”或“盲目伸援手”,就容易招來禍端。
第四,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面對求助的挫折。求人難,上天難,往往還難在遭拒后,自己心理難以承受。
應當認識到,遭拒也是難免的,是正常的。畢竟是求助,對方要根據自己的能力而定。力所不及的事還非得讓人家幫,不幫就不滿意,那就是刁蠻了。如果再怨恨人家,就更不對了。倘若是這么一種心態,就會隨遭拒的次數增多,而積怨越來越多,這種情緒不可能不表現出來,大家一看你是這么個人,就會越來越疏遠你,如此惡性循環,則導致人脈越來越冷清,而自己也會陷入孤獨和痛苦。
人,應該大度、豁達。在求人時,就有兩種心理準備,幫是感情,不幫也還是朋友,而且應該表示理解,對對方因沒幫上忙而感到不安的心理,要表示寬慰。比如求人幫工,對方說沒時間,抽不開身,你就可以說:“沒關系,原本我就怕你沒時間,另有準備的,當初只是覺得你最仗義,既然沒空,我再找老王幫忙。辦完事,咱們再聚。”如此一說,對方覺得沒幫上忙,也沒導致你事情就辦不了,心里寬慰一些,而且看你也沒因為沒幫而有埋怨,還很坦誠,友情如故,則感到你夠朋友。這樣,或許反而增加了彼此的理解,也就有了以后再互助的余地了。
當然,爺爺講的,絕不僅僅是個人之間的你幫我、我幫你,而是講一種人生態度、一種生存智慧。無論在個人的事情上,還是國與國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都要有“求助”和“互助”的能力。
求助的奧妙在平時可以助人,互助的境界在謀求雙贏。善于求助,不但可以獲取智慧和力量的幫助,取得事業的成功,而且通過求助還可以增進感情和友誼。
當然,這種能力的養成,前提仍是以廣博的知識、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高尚的人格修養為底蘊的。只有自己先是個好人,才可以得到更多幫助。
孫孫小時候,十幾個月大,即表現出很強的求助能力。什么東西夠不到、拿不動,馬上拉大人的手過去替你做,而且會笑瞇瞇地摟住大人的脖子,在臉上親一口,以示感謝,樣子十分可愛。你媽媽在這方面的交際能力較強,也許是遺傳基因關系吧,你表現出了這方面的天賦。從小看大,相信孫孫長大在這方面會比爺爺、爸爸做得好。
爺爺相信你,沒錯的。
上一篇:慎重交友
下一篇:懂得謙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