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貧困的時候,懂得節(jié)儉,不足為奇。
在生活富有的時候,堅持節(jié)儉,才難能可貴。
爺爺在年輕的時候,挨過餓,受過凍,手上的凍瘡到六十歲的時候還沒有完全好。在20世紀60年代的三年困難時期,全家人差點餓死。一直到我三十多歲時,農村開小學生運動會,那是孩子們最快樂的節(jié)日,你爸爸剛上小學,你奶奶想拿五角錢給你爸爸在看熱鬧時買五分錢一根的冰棍,都拿不出來。為此你奶奶每回想到當時的情景都心酸哽咽。
所以,自然養(yǎng)成了爺爺奶奶一生節(jié)儉的習慣,總是怕窮,手里沒錢就心里沒底。平時舍不得花錢,到超市看這個好,那個好,舍不得買,手攥著錢又出來了。衣服能穿,就不主張買,鞋子有一雙就覺得夠了。要是到飯店吃飯,斟酌再三,盡量吃簡單的飯菜。甚至有病也硬挺著,不肯上醫(yī)院,怕花錢。
可是,當今社會有些年輕人因為從小沒有從艱苦的生活中度過,不懂創(chuàng)造生活的艱辛,以為生活本來就該是這樣的,不防備日后生活可能會有的變故和艱辛,不懂得節(jié)儉,怎么能不讓人擔憂呢?
爺爺認為,孩子們不懂節(jié)儉,是與大人們缺乏對孩子“節(jié)儉意識”的養(yǎng)成教育有關。大人怎么為難,盡量不屈著孩子,自己舍不得花的錢,盡量給他們花,結果,反而養(yǎng)成了孩子們坐享其成、大手大腳、生活懶散的不良習慣。
闊闊,你現(xiàn)在還小,但從小就備受呵護、嬌慣,長大了會不會成為大手大腳不會過日子、揮霍奢靡、放縱無度的人呢?爺爺非常擔憂。這也是爺爺要講“節(jié)儉”這個話題的原因。
爺爺對“節(jié)儉”的理解,有四種認識。
第一,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美德,其智慧之處,就在于要慎防饑荒之年的到來。因為人的一生,貧富往往不由人愿。人在富有的時候,要有憂患意識,給以后的生活留有余地。古人常說:“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到無時想有時。”波斯的薩迪也有一句名言:“誰在平日節(jié)衣縮食,在窮困時就容易渡過難關;誰在富足時豪華奢侈,在窮困時就會死于饑寒。”
宋朝司馬光也有“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的名句,這都是經驗之談。顏之推在家訓中講過幾個生動的例子,說每到戰(zhàn)亂時期,每每景況最慘的是那些平時衣食無憂的富豪人家子弟,面對突然的變故無所適從,流落街頭,沒有生活能力,常常困頓而死,以此告誡子孫要學會節(jié)儉。
爺爺小時候常聽大人們講“餃子邊”的故事。說一個富貴人家的太太,狂妄到吃餃子只在有餡的餃子肚上咬一口,餃子邊都扔掉。一個傭人則偷偷把富太太扔掉的餃子邊用線穿起來晾干,以備荒年之用。想不到,數(shù)年后富人家落魄,年老的富太太沿街乞討,一天,討到一戶人家,給她煮了一種東西,她吃了非常香,贊不絕口,結果那施舍的人說:“太太,我曾是你的傭人,你吃的是你當年扔掉的餃子邊啊!”曾經的富婆聽了,感到萬分羞愧。這故事的真實與否無所謂,卻淺顯易懂地告訴人們,無論多么富有,都不該浪費,即使很富有,也要想到萬一貧困了怎么辦。這個小故事,爺爺聽過幾十年了,不能忘懷。加之爺爺小時候過過苦日子,所以對故事的理解更真切。
懂得節(jié)儉,體現(xiàn)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智慧和遠見。
第二,節(jié)儉是對人類勞動的尊重和珍惜。細細想來,世界上哪一樣東西的得來都不容易,都要經過無數(shù)雙手,經過無數(shù)道工序,才成為到你手里時的樣子。如果輕易地把它扔掉或損壞,豈不可惜。
爺爺念小學時,課本里有“千人糕”的故事。故事寫的是,有一天智慧老人跟孫子說,要請孫子吃“千人糕”,孫子就天天盼望想見見這經過一千個人手做成的糕點,該有多大,有多么神奇。終于有一天,智慧老人端出“千人糕”,原來就是普通的玉米面蒸出的發(fā)糕,只有巴掌那么大。孫子很失望,大惑不解。老人說:你想想,為了做出這糕點,春天要去整地,要播種,夏天要鋤草,要澆水,秋天要收割,要脫粒,冬天要儲藏,要磨面,再做成糕點,得經過多少雙手,得流多少汗水,才能做成啊!叫它“千人糕”就是告訴你,這糧食來之不易,要懂得珍惜呀!
這個故事,讓爺爺從小就懂得了珍惜糧食(爺爺吃飯,從來不剩飯粒;看到別人把剩飯剩菜倒掉,就感到可惜,有一種罪惡感)。八九十年前,你祖太爺那輩,走山路時怕磨壞鞋底,把鞋脫下來,用手拎著,光腳走。扶犁耥地時,怕莊稼磨壞褲子,把長褲脫下來掛在地頭樹上,任憑莊稼葉子把大腿劃出一道道血口子。當然,如今時代不同了,說這些你也許會感到可笑。但老一輩兒珍惜一粒米、一塊布的節(jié)儉精神,珍惜人類勞動的理性意識,還是很值得后輩繼承、發(fā)揚的。
懂得珍惜,體現(xiàn)了人們高尚的感恩情懷。
第三,社會物質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節(jié)儉的必要性。地球就這么大,資源就這么多,而人們的消費卻是無限的。而且人口的膨脹和工業(yè)文明致使對資源的消耗速度空前地加快,所以,地球上的資源越來越緊張。僅以水為例,爺爺小時候的印象,僅家鄉(xiāng)一帶,年年發(fā)大水,雨水也充沛,到處是溝渠、水泡,水的資源十分豐富。小時候常常在村邊、地頭抓魚玩兒。可是,短短的幾十年,到處在鬧水荒,家鄉(xiāng)的河枯竭了,地表水沒有了,種莊稼都要依靠打井。城市吃水困難日益加劇,令人都不敢往長遠想。比如礦產,幾乎是不可再生的資源,可是消耗的速度卻令人膽寒。即使可以再用五百年,爺爺不敢想象五百年后,世界是什么樣子。
所以,我們手里的一張紙、一根釘、一粒米、一滴水、一度電,都是寶貴的。兩千多年前老子就主張“天人合一”,而現(xiàn)在的人類卻為了自己一時的所謂高質量生活,不惜打破天人的平衡,真讓人有一種“竭澤而漁”的擔憂和無奈。在這種情況下,提倡節(jié)儉,就更有了特殊意義。為了子孫萬代以后還有生存的條件,節(jié)儉就成了人們的一種責任。
懂得節(jié)儉的責任,是人類造福后代的必然。
第四,節(jié)儉不但可以養(yǎng)成人們高尚的品格,更是高尚品格的重要體現(xiàn)。看一個人品格的高低,常常就看他是不是懂得珍惜哪怕是一滴水、一粒米、一度電,看他是不是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
古人云“大道至簡”。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就強調“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是為至理。挑吃挑穿,揮霍浪費,講究排場,追求奢華,絕不是有教養(yǎng)的人之所為。古今中外圣賢之人,節(jié)儉的故事不勝枚舉。漢文帝、劉秀、海瑞,都堪稱典范。比如歷史上有名的說客晏子,在當齊國相國時,就大力提倡節(jié)儉,他自己更是身體力行。有一天,齊景公的一位大臣到晏子家中辦事,正趕上晏子吃午飯,晏子也請他一起用飯。因為晏子每次做飯都定量,結果一個人的飯兩個人吃,倆人都沒吃飽。這位大臣回去后跟景公說了,景公就派人送了許多錢糧給晏子。晏子堅決不收,并解釋說:“我并不是缺糧,我只是覺得生活簡樸一些,對養(yǎng)成自己的高尚品德有好處,也希望國人都崇尚節(jié)儉。”后來景公見晏子的馬車破舊,馬也瘦弱,就贈他漂亮車馬,一連三次都被晏子退回。晏子說:“我要求大家節(jié)儉,我必須帶頭節(jié)儉,以防止全國奢侈浪費成風。”晏子位尊為相,能保持如此清醒,實為可貴。
九百多年前的司馬光,主編過《資治通鑒》,是一位文學家,又是一代名臣。他為官數(shù)十年,身處高位,卻過著“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衣帛”的簡樸生活。他還寫過一篇《訓儉示康》的家訓,告誡后代務求節(jié)儉。
在歷史上,圣賢名人論述節(jié)儉的文字就更多了。
比如,司馬光的“有德者皆由儉來也”;隋朝王通的“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上也”;唐朝李商隱的“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還有古代典籍中的“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曾國藩告誡子孫:“切不可貪愛奢華,不可慣習懶惰。”他認為“驕奢倦怠,未有不敗”。
特別是孔子的“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指出有志于追求大出息的人,卻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為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交往、議事的(爺爺年輕時就以這句話為座右銘)。可見孔子判斷人品時是何等重視他的儉徳。
總之,這些極富哲理的經驗之談,遍布史書典籍,孫孫可以一一品讀。
水是人類維持生命最重要的物質,而又因為太普遍、太普通而不被人們珍視
爺爺希望孫孫懂得,崇尚節(jié)儉,是一個人的美德,也是一個人的智慧。無論貧困還是富有,都要懂得節(jié)儉。有錢是最不值得炫耀的,在別人面前顯擺自己如何富有,是虛榮、是淺薄、是無知,也是自招其辱,甚至自招其禍。擺闊,只能換來低俗者的艷羨和高明者的鄙視。
自信的人不會炫耀自己,不會在乎那種廉價的虛榮。
只有勤勞,經歷了勞動的艱辛,才會真正理解節(jié)儉的意義。比如,經過你自己辛苦努力掙來的一百元錢,會比父母直接送給你的一百元錢,更能讓你體會到奮斗的快樂和勞動的價值。經過一番磨礪后所獲得的幸福感,才更讓人懂得珍惜。
爺爺提倡生活以勤勞、儉樸為榮,不要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蟲,不要挑吃挑穿,不要追求名牌,不要太張揚地戴金銀首飾之類,更不要買一些自己可買可不買的東西,能節(jié)省的錢就不要花,樸實淡定為好。過簡約的生活,是智慧,是真實,更容易獲得幸福感。外表的華麗吸引的只是人的眼球,而簡樸的魅力征服的卻是人心。努力追求真才實學,努力追求“里”仁為美,才是智者所為。而且,要用這個標準去識別朋友。
不要盲目地崇洋媚外,老外的“只顧眼前”、“只顧自己”的消費觀念,與五千年中華民族的節(jié)儉美德比,是短見,是自私!
愿爺爺對節(jié)儉的感悟,能對孫子的成長有益。
闊闊,你可以從節(jié)省明天的生活費開始,有一個全新的生活態(tài)度嗎?
上一篇:官場十悟
下一篇:慎重交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