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文化是根。
文化是一個國家最大的無形資產(chǎn)。我們都知道,美國的經(jīng)濟很繁榮。但你知道它是怎么來的?是靠輸血而來的。它由農(nóng)業(yè)賺錢、工業(yè)省錢、金融圈錢、國債借錢、文化吸錢這5根臍帶輸血。這當中,文化吸錢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根。
什么叫文化吸錢?就是前4根臍帶輸血的過程太麻煩了,美國通過精神認同,找到了第5根臍帶這個更加便捷的方法。那就是:如果你對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產(chǎn)生高度的文化認同,你就會把自己的財富心甘情愿地主動送到它的門上。
文化有這么厲害嗎?確實。美國通過前4根臍帶創(chuàng)造了耀眼的經(jīng)濟輝煌,讓全世界有錢的和沒錢的人都迷上了它。然后再通過精彩的美國大片,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和滲透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無數(shù)人對美國和美國人的生活艷羨不已。這一艷羨不要緊,就使全世界的人們莫名其妙地把數(shù)不盡的財富心甘情愿送到美國。因為大家都認為:把錢放在美國最賺錢、最放心、最安全,那里有世人向往的生活。這就是文化的厲害之處。
因為文化的厲害,又使它成為金融危機的禍根。為什么這樣說?有位學者打的比方是:美國的消費文化就是一個電熱水器現(xiàn)象。具體說,美國人的欲望就像用熱水器洗澡,一個人洗完后,下一個人想洗就要等一會兒,因為水溫不夠了。可美國人不這樣想,他想的是:我不管后面的人怎樣等待,反正我得先洗,而且還得洗得痛快。可熱量不夠了怎么辦?他們就在自家熱水器上接上5根臍帶,同世界各國接上管子,把熱量吸到美國來。直到有一天,人們發(fā)現(xiàn)美國的經(jīng)濟出問題了,大家都警惕了,都在采取措施關(guān)小或關(guān)掉輸往美國熱量的閘門。這樣一來,美國人的洗澡就成問題了。
問題出來了,美國人還是抱著自己的文化不放,因為他們已經(jīng)適應了過著全世界最富裕、最舒適的幸福生活。這種欲望壓不下更滅不了,怎么辦?不惜借錢,不惜欺詐,甚至不惜發(fā)動戰(zhàn)爭,來滿足自己的欲望。但這些行為不能長久,所營造的大廈很快就會轟塌;一旦轟塌,全世界與美國有經(jīng)濟關(guān)聯(lián)的企業(yè)都要受到影響,有些是滅頂之災的影響。于是金融危機來了,不僅席卷美國,還嚴重影響其他國家,成為世界性的金融危機。這就是文化侵略埋下的禍根。
所以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不是經(jīng)濟的而是文化的。世界上很多事情看似是經(jīng)濟的,其實本質(zhì)都是文化的。比方說,中國當前買小汽車的人有一部分不是因工作生活所需,而是因為鄰居或同事有汽車,自家沒有就覺得沒面子。實際上開車對環(huán)境的污染遠遠大于隨地吐痰,可是,你對隨地吐痰的人鄙視,對開汽車的人卻仰視。從另外一個意義上說,金融危機說不上是一場劫難,但如果世界經(jīng)濟發(fā)達到每個人都擁有一輛汽車,那才是一場毀滅性的大劫難。由此說來,這類問題從經(jīng)濟上看不一定完全透明,還需要從文化上去剖析。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說,金融危機同時也是文化危機。如果把金融比做一棵大樹,那么,業(yè)務是葉,管理是枝,體制是干,文化是根,經(jīng)濟社會環(huán)境是它的土壤。如果說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是一個國家的血肉,文化則是一個國家的靈魂。事情是靠人做的,人是靠文化去影響的。發(fā)達經(jīng)濟體的金融業(yè)之所以發(fā)達,肯定有其在走向發(fā)達過程中所形成的強大文化支撐。
有報道說,美國國務卿賴斯幾年前就希望離任后重新回到斯坦福大學任職。因為她以前曾擔任過該校的教務長,資歷是不成問題的。然而,該校的師生都不歡迎她。
一位教授明確表示:賴斯為之服務的政府破壞了正義、科學、正直等最基本的學術(shù)價值觀,斯坦福不應該讓她再回來。
許多校友發(fā)的帖子更加尖銳:賴斯,請你離開!我們不想讓一個造成民族大屠殺的人在我們學校任教。
斯坦福大學校長也表示:很明顯,有人對她在擔任國務卿期間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滿,他們認為,學校不應該允許她回來。
面對這樣一個現(xiàn)實,有人曾聯(lián)想,假如賴斯要到中國大學任職的話,肯定受歡迎。為什么?因為她是名人,而名人可以提高學校的知名度。肯定會有大學搶著要她。
這個現(xiàn)象說明什么?是一種對文化滲透力的理解,彰顯的是文化的作用,是中美文化價值觀所起的作用。
當今社會發(fā)展了,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豐富了,越來越多的人把服裝當做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有些人會花上萬元買一個品牌包,有些人會花幾千元去買一條絲巾,甚至定做一件美麗的睡衣。這時候,服裝變成了一種語言,更為重要的意義是傳達一種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這就是服裝文化。
往深一點說,文化是流淌在每個人血液里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甚至說,文化是一種堅守。比如說,“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這就是文化。文化是提煉的。再比如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也是文化,讓人仰視。在社會生活中,當很多人在為某些世俗的利益奮不顧身時,總有一些人為了自己心中的夢想和目標孜孜不倦、我行我素;當大多數(shù)人都心情浮躁、這山望著那山高時,也總有一些人為了追求自己心靈的自由,不受外界的干擾,不為世風所動,默默地堅守自己那塊與眾不同的領(lǐng)地,這也是文化,是有著充分理論根據(jù)的與眾不同。
作家梁曉聲曾經(jīng)這樣透視當代文化生態(tài),他打了一個比方:
媒體是社會的B超,可及時診斷問題;政府的舉措是手術(shù)刀,是中西醫(yī)結(jié)合的綜合治理;文化則是民間行之有效的術(shù)后保健。這三個方面應該是各司其職。
就文化的保健作用來說,應該是很重要。但從文化的功能來看,也缺少了一些東西,比如缺少品質(zhì),缺少溫暖,缺少力量。文化要成為力量,首先是要化到本國人的心里去。文化除了要撫慰和溫暖公民的心靈,還應擔負起培養(yǎng)公民理性的重擔。既應看到社會的光明面,也要看到社會的陰暗面。我們歌頌溫暖,也要批判冷漠,而不是一味地以文化方式粉飾太平。對于我們的現(xiàn)狀來說,盡管文化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但我們更多的還只是娛樂,這就限制了文化作用的發(fā)揮。
對一座城市來說,它是有味的。這種味,既是一種氣味,又是一種韻味。氣味與自然有關(guān),韻味與城市的文化有關(guān)。
我們常說城市都有自己的魂。城市之魂,即城市所具有的文化傳承、文化積淀和文化品味,也是一個城市所追求的精神和理念。城市如果沒有內(nèi)在的文化底蘊和自己的理念,就沒有個性,沒有風格,沒有特色。簡言之,就沒有了自己的靈魂。任何漂亮的建筑,只有富有文化的內(nèi)涵時,才成其為建筑藝術(shù),并不在于它是最高的、最大的或最新的,而恰在于它能夠體現(xiàn)一個城市的精神,展示一個城市的風格,表達一個城市的追求。
丘吉爾說過這樣的名言:“我寧愿失去一個印度,也不肯失去一個莎士比亞。”這句話的分量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可事實就是如此。在英國成為大國的過程中,莎士比亞的戲劇提升了英國的人文精神,牛頓的力學定律開啟了工業(yè)革命的大門,亞當·斯密的《國富論》為英國提供了一個新的經(jīng)濟秩序。這哪是指一個人呢?分明是指一種思想、一種精神,說到底是指一種文化在推動著民族的進步。
在法國也是如此。在法蘭西思想與精神的圣地先賢祠,正門上銘刻著這樣一句話:“獻給偉人,祖國感謝他們。”這里安葬了72位法國歷史人物,有85%是思想家、作家、藝術(shù)家和科學家。多少年來,法蘭西共和國一直以其卓爾不群的文化影響力向世界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如此說來,誰可以小看文化呢?
我們親身感受了2008年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感受了其中的文化彰顯。正如一家國外知名媒體所評述的:北京奧運會對提升中國軟實力的意義不容置疑。世界給中國16天,中國給世界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文化,成為北京奧運開幕式上的重頭戲,不僅是歷史悠久的奧林匹克與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的一次偉大握手,更是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次雄偉交匯。
一位坐著輪椅參加完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美國老太太發(fā)了這樣一個感慨:就是再活100年,也看不到這樣精美絕倫的演出。而且她是含著熱淚說出這番話的。奧運會不是運動會,僅留下幾塊獎牌。它是一種新的文化融合,而且這種文化不是一些抽象的東西,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文化,值得我們?nèi)パ鲆暋?/p>
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文化不發(fā)達,猶如一個沒有靈魂的人,就像一個沒有血脈傳承的民族,缺乏生生不息的根。
一個城市擁有的文化資源不一定代表該城市的文化生產(chǎn)力和文化競爭力。文化,需要經(jīng)營。就文化與經(jīng)濟的關(guān)系而言,如果文化缺乏經(jīng)濟條件,就易衰竭,難以繁榮;經(jīng)濟缺乏文化內(nèi)容,則成為無源之水。
有關(guān)資料表明,在全球知名的跨國公司中,89%的辭職人員說,他們不是因為報酬太低而提交辭呈的,而是因公司缺乏靈活的文化環(huán)境,不能滿足員工職業(yè)生涯設計的需要。由此,要想留住優(yōu)秀人才,就要讓人才有一種歸屬感,企業(yè)就要具備足夠的親和力和一個良好的工作軟環(huán)境,即良好的企業(yè)文化。它是員工受益面最廣、受益時間最持久的福利。
一位來自加拿大的外籍教師在中國某個城市的某個學校教英語。有一天在課堂上,她給孩子們提了一個問題:“你們最愛誰?”孩子們的答案幾乎一樣:我愛爸爸媽媽,我愛祖國。老師有些不解,于是就進行誘導:“你們還愛誰?”“還有老師,還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老師說:“孩子們,你們要愛的不只是這些。你們首先愛的應是你們自己。唯有愛自己,才能愛父母、愛祖國、愛這個世界上的一切。你們自己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其他。你們必須有這樣的意識。”
孩子們的眼睛瞪大了,不理解老師為什么會這么說。這件事在學校里也掀起了風波。校長找到這位老師,希望她不要強迫孩子接受她的觀點。這位老師茫然了。她遞交了辭呈,理由是“我熱愛這里的一切,但是,我不能勉強自己。我首先得愛自己。我覺得自己的教育理念在這里無法施行,我不可能委屈自己,浪費自己的時間”。
這件事的背后說明了什么?是文化在起著作用,是文化的局限性導致了這樣的結(jié)果。確切地說,是我們的文化有局限性,“先人后己”的說教過于茫然,過于自禁。簡單的道理是什么?沒有自己,哪有其他?文化不能過于色彩化,水火不相容,水油也不相容。不相容的文化能有什么作用?文化不是高調(diào),更不是口號,文化是激勵團隊的,它需要融入團隊中。
許多人對印度這個國家的有些“謎”不解,尤其是他們的貧富之謎,非常有特點。比如說:窮人是謎。印度貧富之懸殊可以說是世界之最,孟買的1400萬人口,竟有770萬人住在貧民窟里,比例高達55%。但印度社會治安狀況不錯,犯罪率并不高。為什么有那么多人一貧如洗,卻很少有人鋌而走險、謀財害命?
幾千年來,印度歷史上從來沒有發(fā)生推翻封建王朝的農(nóng)民起義,或者說,沒有哪一個王朝是被農(nóng)民起義推翻的。印度人逆來順受,這又是一個謎。
印度窮人盡管很多,卻基本上沒有拐賣婦女和兒童的現(xiàn)象。印度數(shù)億人口沒有脫貧,許多人露宿街頭,以乞討為生,但非法出境的案例卻不多。印度醫(yī)院用血靠捐獻,醫(yī)院不買血,窮人也不賣血。
還有更多的謎,那就是社會矛盾孕育了一些怪現(xiàn)象:
第一個現(xiàn)象是,印度人物質(zhì)生活總的來說很貧窮,但精神生活卻很富有。對許多印度人來說,精神享受、優(yōu)哉游哉是第一位的。印度假日多,信仰一種宗教的教徒過節(jié),其他教派的教徒同樣放假。10億印度人,幾乎人人信教。
第二個現(xiàn)象是,印度人不著急,喜歡慢慢來。但這并不意味著印度人效率低。在印度,公務員和納稅人的比例是1:92。印度某些部門公務員人數(shù)少、任務重,但成效大。如今,班加羅爾已成為印度名副其實的軟件王國,主管這項工作的政府信息技術(shù)、生物工程和科學技術(shù)部(相當于中國省政府的信息產(chǎn)業(yè)廳和科技廳),全部工作人員只有7人。
第三個現(xiàn)象是,許多人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價值觀、行為方式卻是傳統(tǒng)的、東方的。例如,印度有許多IT精英,他們引領(lǐng)著印度新經(jīng)濟,生活方式卻經(jīng)常體現(xiàn)出矛盾——開著轎車、住著別墅,但婚姻還是父母包辦,更要顧及種姓。
第四個現(xiàn)象是,印度整體上雖然窮,卻關(guān)注弱勢群體利益。除了電影、馬戲,印度的其他演出對觀眾都免費。孟買十多個劇場常年免費演出。此外,公立醫(yī)院對所有人都是免費的。印度生活用水、辦公用水不裝水表,也不收水費。
在一個并不富裕的國度里,社會是如此的和諧,要歸功于文化的作用。在印度非常盛行的“苦感文化”,是上述怪現(xiàn)象之謎的答案。印度的文化主體是宗教文化,認為人人都是神靈的子孫,都是平等的;印度文化中傳統(tǒng)的哲學思想濃厚,這一思想主張萬物有靈,萬物平等,萬物輪回,你富你窮都是暫時的,都是可以轉(zhuǎn)變的,所以,你富了別得意,你窮了別失意;苦感文化教給印度人:人越受苦,精神越升華,離神靈就越近,來世也就越幸福。我們不是說印度的文化多么先進,我們只是要問,一個幸福快樂指數(shù)較高的國家,靠的是什么?
我們可以聯(lián)想到一個詞,它叫“文明”。文明就是文化釀造的。在我們的文化里,陌生人幾乎是毫不相干的,也是不可以信賴的。理由很簡單:我不了解你,不知道你的底細,萬一你是壞人偽裝成好人怎么辦?但是,去過澳洲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那里素不相識的人,不論男女,陌路相逢,四目相對,臉上立刻像花朵一樣綻開笑容,眼睛里放射出喜悅的光,像是老朋友見面一樣。從那些眼神里,可以知道他們的心不設防,具有親和力。在那個國度,你絲毫看不出他們有炫耀自己的門第、財富和地位的企圖。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擋了路,給對方讓出來,對方定會道謝,而且眼神里會傳達出喜悅和感激。這種神情,如果你仔細地品味一下,會覺得只有在一個平等意識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中才會有。社會讓人取消傲視他人的心理,更確切地一點說,是文化造就了這樣一個社會。
有一個文化人,在自己門上寫了這樣一副對聯(lián):
上聯(lián):柴米油鹽醬醋茶,不可不要
下聯(lián):琴棋書畫詩酒花,非要不可
橫批:活得像人
可見,要有一個有滋有味的生活,要有一個充實的人生,文化的提升作用不可小看。
正如一個故事所說,一個美國人與英國人聊天,美國人拿密西西比河與泰晤士河相比,對泰晤士河表示出輕蔑。英國人回答:“哦,先生,你錯了。泰晤士河并不只是一條河,它還是一部流動的歷史。”英國人通過文化,提升了泰晤士河的品位。
對于中國古代文化,唐宋以后主要有儒家、佛學、道家這三大派。對它們各自的作用,南懷瑾先生作過精辟的比喻:
佛學像百貨店,里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以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以,不買東西只是看看也可以,根本不想去逛也沒人說你不對。但是,社會需要它。
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生命就好比變亂時期,要想撥亂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中國文化在政治上歷代引用的是道家思想。
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尤其是天下太平了,則要用孔孟的儒家思想去治理。但奇怪的是,歷史上的五四運動,百貨店不打,藥店不打,偏要把糧食店打倒。打倒了糧食店,讓國人去吃“洋面包”,大家就不習慣,因為胃不適應就出毛病。
文化的作用與文化的適應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一旦水土不服,還能起什么作用?
作家張愛玲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
永遠的三角在英國,妻子和情人擁抱著,丈夫回來撞見了,非常窘地找了個借口,拿了他的雨傘,重新出門了。
永遠的三角在俄國,妻子和情人擁抱,丈夫回來看見了,大怒,從身邊拔出三把手槍來,每人一把。
永遠的三角在中國,會是什么樣呢?
看來,說文化決定行為也已是不爭的事實。
從大的方面說,一個民族的滅亡,首先是文化的滅亡;一個民族的興旺,首先是文化的興旺。如果一個民族分心于繁雜瑣事,如果文化生活被定義為娛樂,如果嚴肅的公眾對話變成了幼稚的嬰兒語言,如果一切公共事務形同雜耍,那么,這個民族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危在旦夕,文化的滅亡也在劫難逃。這看上去與執(zhí)政策略有關(guān),實質(zhì)是文化的根在起著作用。
上一篇:文化不追求一個色彩
下一篇:文化是由淺入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