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
孩子在4歲前后,會產生強烈的占有欲,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完全把自己與外部世界區分開來,卻還沒有建立明確的物權歸屬概念,為此他們常常出現一種行為——把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當然,這只是父母作為旁觀者對孩子行為的總結和概括,孩子自己并不覺得自己是在“強取豪奪”。的確,對于特定的年齡階段來說,孩子的行為是符合他們心理發展規律的,作為父母當發現孩子很容易占有別人的東西時,不要感到緊張和焦慮,而是要相信孩子并非故意。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幫助孩子區分物權歸屬,讓孩子知道哪些東西是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別人的。這樣一來,孩子才不會再占有別人的東西,也會在父母的引導下主動和他人分享自己的東西。
很多父母對于孩子在這個階段的行為表現,總是誤以為與孩子的品質有關系,甚至有的父母還會斷言孩子品質惡劣,故意偷竊。不得不說,父母做出這樣的論斷對孩子來說是很不公平的,歸根結底,三四歲的孩子并不會有意識地占有別人的東西,而僅僅是因為他們喜歡某件東西,卻又不能明確意識到那件東西并不歸他們所有。真正的偷竊行為,發生在孩子6歲之后,因為孩子在6歲以后才能確切知道哪件東西是屬于自己的,哪些東西是屬于別人的。在三四歲的孩子眼中,他們拿一件東西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喜歡這件東西。
自從上了幼兒園,度過適應期之后,媽媽發現甜甜放學回家之后,經常會從書包里如同變魔術一樣拿出很多好玩的東西。這是為什么呢?有的時候,媽媽詢問甜甜東西是從哪里來的,甜甜就說是從幼兒園里帶回來的。媽媽再問甜甜東西原本是屬于誰的,甜甜則一臉無辜地告訴媽媽東西就是從幼兒園里拿的。媽媽只好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訴甜甜:“幼兒園里的很多東西,是屬于幼兒園的,不能朝家里拿。”甜甜似懂非懂,依然故我,媽媽只好在次日送甜甜去幼兒園的時候,再把東西帶給老師。
有一天,甜甜拿回來一個很新的玩具車。媽媽看到這個車就知道,肯定是小朋友的。為此,媽媽把車子的圖片發到家長群里,很快就有家長來認領。媽媽趕緊和家長道歉:“不好意思,孩子不懂事,把你家的玩具帶回家了!”那個家長告訴甜甜媽媽:“我家孩子也經常會帶回一些玩具,沒關系,都是小孩子。”甜甜媽媽說:“不知道怎么回事,孩子就愛拿別人的東西。”這時,群里的另外一個家長說:“甜甜媽媽,不是孩子愛拿別人的玩具,是因為孩子還不知道哪些玩具是屬于自己的,哪些玩具是別人的!”聽到這位家長的話,甜甜媽媽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媽媽一直以來都錯怪甜甜了,以為是甜甜看到東西好,就把東西據為己有。實際上,三四歲的孩子真的沒有無權歸屬概念,他們決定霸占一件東西的理由就是喜歡。當然,在這個階段,父母一味地告訴孩子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或者強制要求孩子馬上把東西還給別人,效果往往不太好。對于父母來說,當務之急是趕緊教會孩子區分東西到底屬于誰,這樣一來,孩子才能建立不能拿別人東西的觀念,而且在自己有了好玩的玩具或好吃的東西時,也才會主動與其他小朋友分享。
當然,除了身心發展的特點決定孩子喜歡拿別人的東西之外,很多父母對孩子疏于陪伴,導致孩子在情感需求方面得不到滿足,也會促使孩子故意做出一些違規的行為,從而吸引父母的關注。有的孩子還會因為內心不滿,故意通過搶奪的方式來發泄負面情緒。所以父母要區分孩子霸占東西的原因,也要綜合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知道孩子是在怎樣的情緒背景下做出霸占的行為,才能有的放矢地認識孩子的霸占行為,也才能切實有效地解決問題。
父母一定要記住,在發現孩子有霸占行為之后,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指責孩子,而是應該保持冷靜和理智,這樣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如果父母被憤怒沖昏了頭腦,還如何理性對待孩子,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呢?
對于孩子,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反復告訴孩子不應該拿別人的東西,也要在做通孩子的思想工作之后,讓孩子主動把別人的東西還回去。為了避免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導致霸占行為變本加厲,父母一定不要過度嚴厲地對待孩子,更不要以不恰當的方式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對孩子,唯有做到循循善誘,才能真正打開孩子的心扉,也才能卓有成效地幫助孩子成長。
當孩子說出“我要”“這是我的”,父母就要想到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記住,這樣的霸占行為只是因為喜愛,絕不是因為偷竊,所以父母要多多引導孩子,更要有耐心地引導孩子糾正自身的行為,這樣才能保證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上一篇:越努力,選擇越多
下一篇:追求夢想,無論如何不能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