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言馬死喻
【原文】
昔有一人,騎一黑馬入陣擊賊,以[1]其怖故,不能戰斗,便以血污涂其面目,詐現死相[2],臥死人中,其所乘馬為他所奪。軍眾既去,便欲還家,即截他人白馬尾來。既到舍已,有人問言:“汝所乘馬今為所在?何以不乘?”答言:“我馬已死,遂持尾來。”傍人語言:“汝馬本黑,尾何以白?”默然無對,為人所笑。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自言善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殺害眾生,加諸楚毒[3]。妄自稱善,無惡不作。如彼愚人,詐言馬死。
【注釋】
[1] 以:因為。
[2] 詐現死相:假裝出死了的樣子。
[3] 楚毒:虐待、毒害。
【譯文】
從前有一個人,騎著一匹黑馬入陣與敵作戰,由于他心里害怕,不敢與敵人交鋒,便用血污涂在面孔上,裝出死的模樣來,躺在死人中間,而他所騎的馬也被別人奪走了。軍隊撤離以后,他便想回家,就割了一匹死去的白馬的尾巴帶回來。回到家中,有人問他:“你騎的那匹馬現在在哪里?你為什么不騎呢?”他答道:“我的馬已經戰死了,所以只拿了它的尾巴回來。”旁邊的人說道:“你的馬原本是黑的,尾巴怎么會是白的呢?”他默然無答,因而遭到眾人的嗤笑。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說自己積善行好,修行慈心,不食酒肉。然而卻殺害眾生,并加以虐待、毒害,還虛妄地自稱行善,其實無惡不作。就像那個愚人用白馬尾來騙說黑馬已死一樣。
【評析】
故事中這位騎著黑馬上陣的人,在遇到危難時,只想著如何保全自己;危難度過后,卻想要沽名釣譽。在社會生活中也一樣,也有不少口蜜腹劍、外善內毒的人,他們中雖然有人手持佛珠,卻還是有害人之心,這種人也真是可悲、可嘆。其實,掩飾內心的感情和行為上的怯懦,對人們來說,有時是難以避免的,因為絕對的內心充實以及行為的完滿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嘗試著當一回愚笨人中的聰明人。
故事征引
誠實是人格的一種堅守
宋朝時有一位道楷禪師,他經過多年的修行,終于得道了。于是他便開始云游四方,為大眾講學來闡明禪宗的道理。一路上,道楷禪師走了很多地方,他曾經擔任過凈因寺和天寧寺等大寺的住持。
很快,禪師的美名被當朝的皇上聽說了,他對禪師的這種作為非常欣賞,于是決定頒給他一件紫衣袈裟,以褒揚他弘揚佛法的圣德,并且還賜號為定照禪師。
可是當道楷禪師聽說了這個消息以后,出人意料的是,他竟然表示堅決不能接受這些榮譽。于是皇上又派出了開封府的李孝壽親王來到禪師的住處,代表皇上來表達朝廷對道楷禪師的一片美意,但是禪師還是不肯接受。皇上被他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冷淡反應激怒了,下令州官把禪師收押起來,想看看懲罰能不能讓禪師回心轉意。
這名州官以前聽過禪師講經,他深深知道禪師的為人。他來到寺中的時候,特意讓手下人回避,然后低聲對禪師說:“禪師,您的身體看上去很虛弱,臉色也很蒼白憔悴,是不是生什么病了?”
道楷禪師搖了搖頭,回答道:“沒有。”
州官看自己的啟發沒有用,就心下一橫,直接對禪師說:“禪師您如果說自己生病,皇上肯定會看在您以前四處講學的辛苦上,免除對你的懲罰。”
禪師還是搖了搖頭,依然用平靜的口氣說:“沒有病就是沒有病,我怎么能為了免除懲罰而裝病呢?”
州官聽了禪師的話既感動又無奈,只好迫不得已將禪師貶到了淄州。
切勿欺世盜名
有一個剛剛得道的和尚,自以為道行很深,于是想自立門戶。他找了個寺院,還收了幾個弟子。新收的弟子又都很聽他的話,所以他每天都讓弟子們掃地、管理菜園子,在閑暇時間才會教他們讀書。他自己呢?每天則像個禪師一樣打坐,然后把從書上看來的成語再講給徒弟們聽。
每天中午,和尚都要到禪房中小睡一會兒,弟子們覺得奇怪,就問他:“老師,您為什么每天中午都要午睡?”和尚回答道:“你們不知道嗎?孔子每天都要小睡片刻,他在夢中和周公討教,醒來后就將先賢所說的話告訴弟子們。我也是這樣,在夢里我也能見到我的先賢。”
弟子們一聽是這樣,就起身告辭,然后去做自己的事了。
有一天,天氣非常炎熱,盛夏的蟬鳴聲聲入耳,仿佛催眠曲般催人入睡。弟子們正在禪房打坐,有幾個弟子抵不住困倦,坐在那里睡著了。和尚發現弟子打坐的時候居然睡著了,便把他們叫醒,訓斥道:“打坐的時候心如止水,你們怎么能夠睡著呢?”
弟子們醒來,揉著蒙眬的眼睛說道:“我們到夢鄉去見古圣先賢了,就像孔子夢見周公一樣。”
和尚愣了一下,這正是自己說的話呀,怎么辦呢?如果不能有一個好的解釋,那不是否定了自己所說的話嗎!突然他靈機一動,便問道:“古圣先賢給了你們一些什么訓示?說來聽聽!”他暗暗為自己的聰明而高興。
弟子們答道:“在夢里我們遇到了古圣先賢,便問他:‘我們的老師不是每天中午都來和你們討教嗎?能不能也教我們一些?’但是他們回答:‘我們從來就沒有見到過你們的老師呀!’”
和尚聽后,后悔不及啊。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詐稱眼盲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說人喜瞋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