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熬胡麻子喻
【原文】
昔有愚人,生食胡麻子[1],以為不美,熬而食之為美,便生念言:“不如熬而種之后得美者。”便熬[2]而種之,永無生理。
世人亦爾。以菩薩曠劫[3]修行,因難行苦行,以為不樂,便作念言:“不如作阿羅漢,速斷生死,其功甚易。”后欲求佛果,終不可得。如彼焦種,無復生理。世間愚人,亦復如是。
【注釋】
[1] 胡麻子:即芝麻。在我國西北地區,有些地方把油用亞麻也叫做胡麻,其子亦可食,油渣可作飼料。
[2] 熬:炒熟。
[3] 劫:佛教中極大的時間單位。
【譯文】
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吃了生的胡麻子,覺得味道不好,就把胡麻子炒熟了吃,感覺味道很好,于是心想:“我為什么不把胡麻子炒熟后種到地里,以后就可以得到味道很好的胡麻子了。”于是他就將胡麻子炒熟后種下去,但是胡麻子始終沒有生長出來。
世上也有類似這樣的人,認為菩薩修行要花很久的時間,還要做別人做不到而自己一定要做到的苦行,這是多么艱難的苦行,所以覺得沒有樂趣,隨即產生了這樣的想法:“不如做個阿羅漢,盡快地脫離在人世間生死的輪回,這倒是件很容易的事。”后來他又想去求佛果,結果還是不可能達到。這就如同把炒熟的種子播到地里,是永遠不可能生出胡麻一樣。世上愚昧的人,也是如此。
【評析】
故事中的這個人的做法也太荒謬了。他只是憑空想象,根本沒想過炒熟了的種子到底還能不能生長,最終會不會有收獲?在還沒有考慮好一切實際情況之下,他便盲目地行動了,這便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要失敗。脫離了實際預示著沒有了成事的依托,沒有了依托也注定了那終究是行不通的。所以我們必須要拋開一切荒謬的想法,學會理智地思考問題,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故事征引
鬼點子也是一種智慧
從前,有兩個和尚是死冤家,見了面老吵架,幾天不見又會想起。
有一天,小和尚像往常一樣,一邊走,一邊還揉著惺忪的眼出了門。老和尚呢,早就在庭院里小步跑呢。這時候,小和尚才發現太陽已經從廟墻那頭升起來了,他又起晚了,氣得拍了一下自己的腦袋。
老和尚一看他那還沒睡醒的樣子,早想逗逗他了,于是故意大聲地說:“夏日就該早早起,在清新涼爽的田園里走上幾圈,就仿佛仙氣附身,全身都感覺美妙輕松啊。”
其實小和尚也一直想美妙美妙,每天晚上都想著第二天能早起,可是總是睡不醒。小和尚也常為此苦惱不堪,也沒少跟老和尚因為不能起早而拌嘴。
“哈!你又賴床了吧!”老和尚一邊活動腿腳,一邊取笑小和尚,“可別怪我沒有叫你,有本事你就自己起來。指望我叫,人家會說你沒有出息的。”
看看老和尚神清氣爽的樣子,小和尚心里想:哼!看來我得想個法子,要不然,他天天笑話我。
到了第二天清晨,老和尚照例早早醒來,看看小和尚,正在做著美夢呢。老和尚偷偷笑了,輕手輕腳地從被窩爬起來,伸腳穿鞋準備下床。咦,奇怪!他兩只腳夠半天鞋子也沒夠著,低頭才發現,他的鞋子怎么不見了!
這下,老和尚急得叫起來:“小和尚,醒醒啊,你知道我的鞋子去哪兒了嗎?”小和尚聽到老和尚的叫聲,這才睜開迷迷糊糊的雙眼,看見老和尚還在床上坐著,情急之下便跳下床,撒腿就往外面跑,一邊跑一邊喊著:“哈!我早起了,我早起了!”
老和尚眼見著小和尚跑出去了,也沒有辦法,只好又從箱子里取出一雙新鞋子穿上。可是等他出了屋子,小和尚已經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了,還在那一本正經地伸胳膊踢腿呢。
小和尚見老和尚從屋里走出來,便問道:“你沒看到我一身仙氣嗎?”老和尚沒搭理他,他又說:“我可是自己起來的啊,沒有人叫我的!”老和尚依舊沒有搭理,在做自己的事。這時候,小和尚心里有點發虛了,放低聲音說了句:“不過,你的鞋子還是給我幫了一點兒忙。可是,你的鞋子也真該洗洗了,我幫你洗了,這你可得好好謝謝我哦!”
老和尚一聽,扭頭看看,他那雙找不著的鞋子,正晾在門廊里,洗得還蠻干凈的嘛!老和尚笑了,搖搖頭說:“你這小和尚,其他沒學到,鬼點子倒是學了不少啊!”
小和尚也笑嘻嘻地說:“這不是拜你所賜嘛,平時你總是教導我一定要靠智慧解決問題嗎?這哪里是鬼點子,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本領。”
老和尚聽后,滿意地笑了。
學會用邏輯做事
從前在一個遙遠的國家,有兩個非常杰出的木匠,他們的手藝都很好,很難一分高低。
有一天,國王突發奇想:“到底哪一個才是最好的木匠呢?不如我來辦一次比賽,然后封勝者為‘全國第一木匠。’”
于是,國王召來兩位木匠,為他們舉辦了一次比賽,限時三天,看誰刻的老鼠最逼真,誰就是全國第一的木匠。獲勝的一方不但可以得到許多獎品,還可以得到冊封。
在這第三天里,兩個木匠都在不眠不休地工作。到第三天,他們便把已經雕刻好的老鼠獻給國王。隨后,國王把大臣全部找來,要他們一起做本次比賽的評審。
第一位木匠刻的老鼠栩栩如生、纖毫畢現,甚至連鼠須也會抽動。
而第二位木匠刻的老鼠則只有老鼠的神態,卻沒有老鼠的形貌,遠處看勉強像一只老鼠,近處看則只有三分像。
很快勝負即分,國王和大臣一致認為是第一個木匠獲勝。
但第二個木匠當庭抗議,他說:“大王的評審不公平。”
第二個工匠說:“要決定一只老鼠是不是像老鼠,應該由貓來決定,貓看老鼠的眼光可比人銳利多了呀!”
國王想想也有道理,就叫人到后宮帶幾只貓來,讓貓來決定哪一只老鼠比較逼真。
沒想到,剛把貓放下來,貓都不約而同地撲向那只看起來并不像老鼠的“老鼠”,并為之相互啃咬、搶奪。而那只栩栩如生的老鼠卻完全被冷落了。
事實已經擺在眼前,國王只好把“全國第一木匠”的稱號給了第二個木匠。
事后,國王把第二個木匠找來,問他:“你是用什么方法讓貓也以為你刻的是老鼠呢?”
木匠說:“大王,其實很簡單,我只不過是用魚骨刻了只老鼠罷了!貓在乎的根本不是像與不像,而是魚的腥味呀!”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磨大石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索無物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