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大石喻
【原文】
譬如有人,磨一大石,勤加功力,經歷日月,作小戲牛。用功既重,所期[1]甚輕。
世間之人,亦復如是。磨大石者,喻于學問,精勤勞者;作小牛者,喻于名聞,互相是非。夫為學者,研思精微,博通多識,宜應履行,遠求勝果[2],方求名譽,驕慢貢高,增長過患[3]。
【注釋】
[1] 所期:所期望得到的東西。
[2] 勝果:指佛教最高的道果,即涅槃果。
[3] 過患:過失、禍患。
【譯文】
過去有一個人,磨一塊大石頭,花費許多氣力,歷經漫長歲月,最后用這塊石頭雕成一只玩具小牛。用了這么大的功夫,所期望得到的東西卻是如此輕微。
世上的人也是這樣。磨大石頭,可以比喻鉆研學問,精勤勞苦;雕成玩具小牛,可以比喻付出辛苦只是為了名望,互相攻訐。做學問的人,應該深究思想精髓,博聞廣識,并付諸實踐,以遠大的理想去求得殊勝的成果。一旦為了追求名譽,傲慢自大,就會增長自身的過失和禍患。
【評析】
故事中的這個人,雖然在很賣力地打磨石頭,也為此花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但是他所做的事情沒有太大的價值,所以他付出的所有心血和汗水也便失去了意義。現實生活中,這樣偏執的人也不在少數,他們把追求名利作為自己唯一的人生目標,而過分地執著于此。卻不知道很多時候這種過分的執著非但不能為他們創造預想中的快樂,反而會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增長自身的過失和禍患。所以我們應該為自己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目標,這樣就可以更加促進工作,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
故事征引
保持一顆平常心
有一天,一個遲遲不能開悟的學僧,到法堂請示禪師道:“禪師,我常常打坐,時時念經,每天早起早睡,心中也沒有任何雜念,我覺得在您座下沒有一個人比我更用功的,可是為什么我還是不能開悟呢?”
禪師聽了,也沒有多說什么,只是拿來一個葫蘆、一把粗鹽,然后遞給了這個學僧,并對他說:“現在,你拿著這個葫蘆,然后在里面裝滿水,再把鹽倒進去,看它有什么變化,如果它能夠立刻溶化,那你就開悟了。”
學僧聽完禪師的話就走了,回去之后,他就依樣畫葫蘆,遵示照辦。可過了沒多久,又跑回來找禪師,他很郁悶地說:“禪師,那個葫蘆口太小,我拿整塊鹽往里塞,可是塞進去了也還是沒有融化;我把筷子伸進去,可是又攪不動,我是不是還是不能開悟呢?”
這次禪師一言不發,只是拿起那個葫蘆,從里面往外倒出了一些水,然后只搖動了幾下,鹽塊就溶化了。
禪師慈祥地望著他,說道:“你就是一天到晚只知道用功,而不留一些平常心,只是一味地執著于一些事。這就如同這裝滿水的葫蘆,你搖不動,也攪不得,可是你又想不出辦法使鹽溶化,這又如何能開悟呢?”學僧沒有說話,繼續聽著。
禪師看了看他,又不緊不慢地說:“修行就好比彈琴,弦太緊了自然會斷,弦太松了又彈不出聲音。所以,我們必須要保持一顆平常心,只有這樣才是悟道之本。”
學僧聽了禪師的話,沒過多久終于開悟了。
跟禪師學插秧
有一天,禪師領弟子們念完佛,就對弟子們說:“讀書萬卷,還要行萬里路。光讀書不做事,也是不行的。今天我帶你們下田插秧去。”
“插秧誰不會啊?”弟子們爭先恐后地下田忙活起來,但是忙了一會兒,發現他們插的秧苗彎彎曲曲的,再看看禪師插的秧,卻是一條直線。
弟子們大惑不解地問道:“師父,您是不是有什么插秧的秘訣,為什么你插的秧苗像尺子量過那樣整齊呢?”
禪師笑著說:“剛才你們插秧時是不是隨意插的啊?要想秧插得直,其實也不難,只要你們在插秧的時候眼睛盯著一樣東西就可以了。”
弟子們如獲至寶,馬上就去動手實踐,可這次插的秧苗,竟然是一道彎曲的弧線。
弟子們又跑過來問師父:“師父,我們照您說的做了,可還是不能插成直線啊。”
“你們是否一直盯著一樣東西啊?”師父問道。
“是啊,我們一直在盯著水田旁邊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個顯眼的大目標啊。”弟子們一起回答。
師父笑著說:“水牛要一邊吃草一邊走,你們盯著它插秧,可是它一直在不停地移動,你們怎么可能插直?要盯就盯田邊那棵大樹,盯住靜止不動的東西才能讓你明確目標。”這次弟子們按照師傅的指點去做,果然插得又快又直。
上一篇:百喻經全集《破五通仙眼喻》譯文賞析
下一篇:百喻經全集《種熬胡麻子喻》譯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