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漁家傲》原文與賞析
蘇 轍
和門人祝壽
七十余年真一夢。朝來壽斝兒孫奉。憂患已
空無復痛。心不動。此間自有千鈞重。
早歲文章供世用。中年禪味疑天縱。石塔成
時無一縫。誰與共?人間天上隨他送。
這是一首自壽詞。蘇轍生于宋仁宗 (趙禎) 寶元二年 (1039),卒于宋徽宗 (趙佶)政和二年(1112),終年七十三歲。這首詞當作于七十歲時或七十歲以后二、三年間。詞題標明: “和門人祝壽”。可見是一首和韻之作,內容與門人祝壽詞相關。但這首詞追憶平生,自寫情志,乃有別于一般應酬作品。
上片說祝壽。“七十余年真一夢”,這是作者一生經歷的總概括。謂: 人生短暫,七十余年,真像做了一個夢。慶賀生日,“朝來壽斝兒孫奉。”謂: 兒孫正捧酒為自己祝壽。壽斝,供祝壽用的酒器。但是,對于祝壽,作者并不太感興趣。因為,“憂患已空無復痛”。這一輩子,嘗夠了憂患的滋味,不管還有什么災難,都不會再給自己增添內心的苦痛,同時,不管還有什么高興事,也不會讓自己太激動。歷盡人間滄桑,這時候的作者,對于過去未來,似乎已經參透,對于一切憂患,似乎已全部忘卻,即進入了 “空”的境界。所以,“心不動”,決不會受外物所惑。而 “此間自有千鈞重”,說明享有高壽的作者,修煉已成,穩如泰山。“千鈞重”,表示堅定不移。
下片自說生平,暢談自己的生死觀。“早歲文章供世用”,說自己青年時代發奮讀書、求取功名,乃是為了報效國家、社稷,為世所用。“中年禪味疑天縱”,說明作者參禪修行,改變了人生觀、世界觀。作者初入仕途,以傳統儒教的濟世思想對待一切,屢經挫折,由儒轉佛,中年以后,對于禪理的體會已是極為深刻,似乎進入隨心所欲的境界,作者疑惑不解,不知道這是不是天之所使,要不,作為世俗中的一分子,怎能有這么高的稟賦呢?而今,人已古稀,修煉到了家,石塔也建成,生與死已無所謂了。所以說,“石塔成時無一縫”。石塔,用石頭建造的佛塔。佛家用于藏舍利 (死者火葬后的殘余骨灰)和經卷。最后,詞作以一問一答作結: “誰與共? 人間天上隨他送。”按照佛門信徒的說法,人死后,依據其生前之實際表現,或升天堂,或入地獄。究竟當怎么辦?對于自己,作者已無所畏懼。他的回答:“人間天上隨他送”。這句話,進一步表明了作者對于生與死的看法。
蘇轍這首詞,名為壽詞,實際上,以文為詞,明心見性,卻變成了一篇遺囑,在歷代詞苑中,這是極為少見的。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淇上即事田園》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漁翁》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