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娜布?》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0 黑白片 (無聲) 135分鐘
埃及拉美西斯制片廠攝制
編導: 穆罕默德·凱里姆 攝影: 穆罕默德·凱里姆 主要演員: 芭西葭·哈菲茲 (飾宰娜布) 艾哈邁德·阿拉姆(飾易卜拉欣)
【劇情簡介】
本世紀初,上埃及農村一派秀麗的風光。碧波蕩漾的尼羅河,潺潺北流。大河兩岸,蔥綠的原野,一望無垠。成行成片的高大椰棗樹,比比皆是。田頭一棵大椰棗樹下,一對阿拉伯情男倩女偎依在一塊。18歲的村姑宰娜布,身穿樸素的阿拉伯長裙,溫文俊秀,她同本村的一位地主少爺哈米德相愛。身著西服、英俊瀟灑的哈米德在戲逗宰娜布。倆人玩得十分開心。
一個普通的埃及農村,清真寺的尖塔高聳云天。身穿大袍、纏頭巾的阿拉伯農民,牽著毛驢,趕著羊群,熙來攘往。身著黑色長裙、面蒙黑紗、僅露出雙眼和鼻子的村婦,頭頂籮筐或罐壇,腆著肥胖的腹肚,慢悠悠地走著各自的路。
村頭,一座高門大院,十分顯眼。院內,正方形土樓正堂中央,少爺哈米德跪在地上,在向正襟危坐的父母,提出向宰娜布求婚事。由于兩家門不當戶不對,遭到父親的嚴詞拒絕。哈米德一再苦苦央求,雙方發生了一場爭執。父親在氣憤至極之下,狠狠給了哈米德一記耳光。哈米德賭氣哭喪著臉跑出了家門。
一片白絮掛滿枝頭的棉花地里,宰娜布只身一人,愁容滿面,無精打采地在拾棉花。她的堂兄易卜拉欣、一個身穿粗布白長袍的粗壯青年,騎著一頭小毛驢經過田頭。他將毛驢拴在一棵小樹上,然后向宰娜布走了過來,主動同她打招呼。兄妹倆人坐在棉田里。易卜拉欣從衣兜里掏出兩個橘子,高興地同宰娜布聊天,一邊將剝好的橘子送到堂妹的嘴里。宰娜布終于喜笑顏開,把剝好的另一個桔子塞進堂哥嘴中,脈脈含情。然后,倆人有說有笑,動作利索地摘棉花。易卜拉欣用大被單將棉桃包好,又將宰娜布托上驢背,抱著棉花包。易卜拉欣牽著毛驢,兄妹倆一前一后,高高興興地回家去。
晚上,宰娜布家低矮昏暗的草房里,一位身穿馬夾長衫,手持文明棍的鄉紳富豪,帶著跛腿矮胖的兒子哈桑和一大盒豐厚的彩禮,在向其房主、年邁干瘦的老頭求娶宰娜布為兒媳。老人背著女兒,欣然答應了這門親事。宰娜布的母親站在一旁,低頭不語。
還是在尼羅河畔的那棵大椰棗樹下,易卜拉欣和宰娜布偎依在一起。宰娜布哭訴著,易卜拉欣幫她揩去臉上的淚花。倆人緊抱著親吻。
埃及大戶人家迎娶新娘熱鬧歡快的場面。紅色的駝轎前面,一幫樂鼓手吹吹打打。一群身穿鮮艷長裙的青年婦女,邊擊手鼓,邊跳起埃及民間舞蹈。一大幫小孩前擠后擁,在看熱鬧。一幅濃郁的埃及鄉村民俗文化的圖景。
洞房花燭之夜。深宅大院靜悄悄。新郎跛子哈桑在新房里嬉皮笑臉,慢慢揭開新娘子宰娜布的紅蓋頭,接著強硬地用力將宰娜布抱到大床上,把她的兩條白嫩的大腿搬開,再用一只大手將紙包的“開身禮”,從裙子底下塞到她的大腿根,然后,開始在床上瘋狂地折騰新娘子。最后,矮胖的哈桑坐在床沿上不停地大喘氣。宰娜布抱著被子,縮在床的一角痛哭。哈母和另外兩個婦女蹲在新房的小窗下,焦急地在等待著什么,忽地,從窗口上扔出一塊白手帕。哈母搶接過來一看,不見血色,便目瞪口呆,神情沮喪地離去。原來是身有殘疾的兒子無能破新娘之身。
宰娜布小心翼翼地端著飯盤送到哈母面前。哈母面無笑容,用鼻子聞了聞飯碗,便氣勢洶洶地將飯碗摔到宰娜布身上,同時將兒子喚進屋來。母子倆一齊動手,毆打宰娜布。
宰娜布利用回娘家的機會,偷偷與易卜拉欣在村外的那棵大椰棗樹下幽會,向情哥苦訴她的遭遇,傾吐內心的情思。易卜拉欣用一塊白手帕給她揩眼淚,并把手帕放在她的手心里。宰娜布掏出自己的一塊帶桃心的手帕,贈給了易卜拉欣。
易卜拉欣應征入伍,遠去蘇丹服兵役。他站在隊伍的最后,手揚著宰娜布相贈的那塊手帕,回首凝視著村莊,戀戀不舍地告別了故土和親人。
宰娜布在家中忍受公婆的白眼和辱罵,以及丈夫粗暴的虐待,忍氣吞聲地當牛做馬。消瘦憔悴的宰娜布終于患上了肺結核病,孤獨地躺在床上,口吐鮮血不止,鮮血染紅了易卜拉欣贈她的那塊白手帕。她思念起遠方渺無音訊的情人,用手帕捂住臉痛哭。
宰娜布孤獨地慘死在床上。她的一只手放在胸口上,手中攥著那塊血淚斑駁的白手帕。
就當宰娜布悲慘死去的同時,遠在蘇丹戍邊的易卜拉欣,正俯身跪在沙漠上,雙手捧著宰娜布相送的花手帕,向真主一遍又一遍作祈禱。淚流滿面的易卜拉欣,思念遠方家鄉的情妹,痛苦至極,昏倒在地上,再也爬不起來。
【鑒賞】
這部影片是導演穆罕默德·凱里姆對埃及著名作家穆罕默德·侯賽因·海卡爾博士(1886~1956)于1914年出版的一部小說的成功改編。原著是埃及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著名的現實主義長篇小說。它通過對埃及一位貧苦農村姑娘感人肺腑的愛情故事的描寫,揭露了本世紀初在英國殖民主義和奧斯曼土耳其封建主統治下埃及農村落后、黑暗的社會現實,控訴了罪惡的封建禮教對婦女的摧殘,在當時的埃及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具有正義感的電影大師凱里姆,在埃及電影史上,第一次將埃及現代文學名著搬上銀幕。他用當時的歐洲電影語言,對這部小說作了成功的藝術處理。在忠于原著基本故事情節的基礎上,凱里姆沖淡了小說中抒情的浪漫主義色彩,突出了其現實主義的思想內涵。特別是他將原著中兩位主人公最后“大團圓”的喜劇結局改成電影中的悲劇結尾,加深了原著的思想深度,增強了其藝術感染力和對心靈的震撼力。
影片 《宰娜布》是對半殖民半封建的埃及農村景象和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它對埃及農民質樸的感情悲歡作出了透徹的分析,對飽受壓抑和摧殘的農村婦女的悲慘命運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鞭笞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順應了醞釀中的社會歷史大變革的潮流。因此,當這部影片于1930年4月12日在開羅首映時,取得了異乎尋常的巨大成功,觀眾無不為之落淚。埃及許多大報刊撰文,歡呼埃及第一部現實主義長故事片的誕生,并視之為 “阿拉伯電影的希望”。
凱里姆受意大利早期現實派電影藝術之啟發和影響,其導演和攝影手法簡明樸實、真切自然,特別是注重實景拍攝和群眾演員的利用。從1928年起,凱里姆花了兩年時間,走遍埃及三個省的廣大農村,以白描手法,選擇拍攝了影片中的大量的實景,整部影片只采用了一個人工布景。當時愚昧的埃及農民不習慣拍電影,甚至對拍攝活動予以抵制。但凱里姆通過同農民交朋友,說服和組織了大批的農民作為群眾演員,在鄉村農舍前、打谷場上、路口和地頭上,拍下了影片中人物的生活場面,體現了他“自然現實主義”的創作風格。當時埃及尚無先進的燈光設備,在拍內景時,凱里姆利用覆有白紗布的大鏡子,把反射的陽光投向攝影對象,并大膽采用高角度俯拍手法,取得了較為理想的效果。
凱里姆以濃重的電影語言,對女主人公感情上的波折和變化作出了成功的處理。特別是對宰娜布在市場上選購嫁妝和手飾時復雜的表情描寫得細致入微。她漫不經心地挑選了一件又一件,臉上的神情時而苦澀,時而微笑,烘托出她欲嫁欣喜、拒嫁不能的矛盾心情。為了增加藝術效果,凱里姆還特地將這段長400英尺的膠片送到巴黎染成了彩色。
22歲的芭西葭·哈菲茲,以其亮麗的扮相和溫文純情的氣質,扮演,女主角宰娜布,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精神和肉體上飽受摧殘的埃及農村婦女的典型形象,其表演動作細膩,表情深沉含蓄。從此,這位亞歷山大城的名門閨秀由音樂界跨入電影圈,成了一位蜚聲埃及影壇的明星。哈菲茲既具有形象的美又具有藝術的美,并擅長化妝和選擇服飾,被視為埃及電影界第一位“最上鏡”的女演員。
哈菲茲在拍完《宰娜布》之后,邁入獨立制片人和導演行列。從1932年起,她和丈夫埃及著名話劇演員馬哈茂德·哈姆迪,在亞歷山大成立“菲納爾影業公司”。到1937年為止,她制作、導演和主演了愛情悲劇片《犧牲品》(1932)、社會片《控告》(1934)和歷史片《沙漠姑娘萊拉》(1937)等五部故事片,成為埃及早期電影的少數幾位女杰之一。
穆罕默德·凱里姆(1897~1972)是埃及電影事業的先驅者、第一位現實主義電影大師。他生于開羅的知識分子家庭,于本世紀20年代初,在德國學習電影拍攝技術。其間,他就把海卡爾博士的這部小說改編成電影劇本,并力圖在德國拍攝,但卻找不到任何一位制片商同他合作。1926年回國后,凱里姆在開羅幾經周折,終于得到了他的童年好友、已經成為大戲劇家的拉美西斯劇團團長優素福·瓦赫比(1898~1969)的大力支持和真誠合作。為了攝制這部影片,瓦赫比在開羅興建了設備簡陋的埃及人第一家制片廠——拉美西斯制片廠,又專門從德國進口了一部手搖滾動攝影機,并幫助凱里姆物色主要演員。這兩位好友的長期誠摯的合作,成了埃及電影史上的佳話。以后瓦赫比成為一位著名的制片人、導演和主要演員,對埃及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在瓦赫比的大力支持下,從1928年起,凱里姆用兩年時間,克服各種困難,終于完成了《宰娜布》的攝制。作為該片的編導和攝影的凱里姆,從而名噪阿拉伯影壇,成為埃及第一位杰出的現實主義電影藝術家。1952年,凱里姆又把《宰娜布》重拍成一部有聲片,并于同年以這部影片代表埃及,參加了柏林國際電影節,受到各國電影工作者的關注和好評。
從1930年以后,凱里姆繼續為埃及電影事業的發展孜孜以求。到50年代末為止,他先后為埃及拍出了15部具有現實主義特色的故事片。其中包括埃及第一部有聲故事片《大少爺》(1931),愛情悲劇片《情淚》(1935),兒童故事片《幸福的一天》 (1938),愛情故事片《新婚之夜》(1941)和《心中的一顆子彈》(1944),音樂故事片《岱麗拉》(1956)和社會倫理片《真金赤心》(1958)等。通過拍攝這些影片,凱里姆發現和推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電影演員,其中不少人成為埃及電影的一流明星。
1959年,埃及政府興辦開羅電影學院,凱里姆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直到他1972年去世,其間凱里姆為埃及電影事業培養了大批的人才。作為埃及現實派電影的奠基人,凱里姆享有“埃及電影之父”的稱譽。
上一篇:《寶石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家在臺北》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