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教育》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印度尼西亞作家阿布杜爾·慕依斯(1886—1959)的代表作。小說描寫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土著青年漢納菲的生活悲劇。他從小寄養在荷蘭人家,受到荷蘭學校的教育,長大后對印尼民族的一切都不習慣。他只與歐洲人往來,一心要成為棕色皮膚的洋人。他與混血姑娘柯麗相戀,遭到姑娘的父親不很明確的反對,柯麗也一度動搖。漢納菲在痛苦中聽從母親的勸說,娶表妹拉比阿哈,但視其為“母親強迫給他的妻子”,肆意虐待。兩年后到首府巴達維亞治傷,重逢柯麗。這時柯麗因父親去世,處于苦悶與孤獨之中。倆人相見,感情俱增。漢納菲在某部謀得職位,不再回家,同時申請加入荷蘭國籍、辦理與表妹的離婚手續。目的達到后向柯麗求婚,以為婚后可以與歐洲人平等,過上上層社會的幸福美滿生活。但事與愿違,婚后引起本族人的不滿和憤怒,也受到白人社會的輕蔑和排斥。處境非常孤立,活潑的柯麗過不慣這種生活,悒郁不樂。家庭內經常發生口角、終至破裂。柯麗出走在外,忍受了不少屈辱,最后病故。漢納菲在悲哀中反省自己的行為,認為錯誤的根源,“大概在于教育,在于我和故鄉的環境斷絕關系”,還認為已無力改變自己的命運,絕望地服毒自殺。
漢納菲善良聰明,有學問,有自我獨立的意志,本來是一個很有前途的青年。可惜他接受的殖民奴化教育,使他盲目崇洋,對本民族優秀的東西視而不見。拉比阿哈的勤勞善良、謙遜靦腆、溫柔賢慧,他卻看成缺乏教育的行為。做“歐洲人”的理想完全迷住了他的心竅,看不到民族歧視的現實,看不見民族寶庫中閃光的珠寶。他的錯誤,不在于對柯麗的愛,也不在于對封建婚姻的反對,甚至也不在于接受的西方教育本身,而在于他的“盲目”。這種盲目使他忽視了一個事實:在學校教育中接觸到的自由、民主、平等,在殖民地是不存在的。盡管他娶了混血姑娘,獲得了荷蘭國籍,有工作能力,但在歐洲人眼中他總是個土著。他被疏遠,受歧視,以悲劇告終。他是種族歧視和民族矛盾的犧牲品。作者從改良主義立場出發,卻把他的悲劇根源歸結為“錯誤的教育”。小說的現實主義力量大于作者的主觀思想,讀者能夠看到作品中對殖民統治罪惡的深刻揭露。
小說選取現實生活題材,揭示時代社會問題;采用寫實筆法,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人物命運的安排、生活場景的描繪,都具有極大的現實主義藝術力量。小說情節轉折的安排,是對前面情節的總結,又是后面情節的開端,并且緊緊扣住人物性格,始終在性格的支配下發展。小說描寫了幾個城市,歷時幾年出現了不少事件,寫到民族關系、鄰里關系、家庭關系、朋友關系,但情節發展清晰明快,表現了作者敘述故事、組織情節的高超技巧。強烈的戲劇色彩也是小說的特色,這表現在情節組織上、場面安排上,還表現在往往通過一種小道具來表現人物心理,推進情節方面。
上一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陰謀與愛情》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