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堤春曉》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38 黑白片 107分鐘
美國米高梅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于利恩·杜維威埃 編劇:塞繆埃爾·哈芬斯坦 瓦爾特·雷奇(根據哥特弗雷德·萊因哈特的原著故事改編) 攝影:約瑟夫·魯登堡 音樂:迪米特里·提奧姆金(根據約翰·施特勞斯原作改編構成) 主要演員:費爾南德·戈拉威(飾約翰·施特勞斯) 露易絲·雷乃(飾波蒂·沃格胡波) 密里薩·考爾尤斯(飾卡拉·唐娜)本片獲1939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攝影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影片主人公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是世界著名音樂家,被譽為“圓舞曲之王”。19世紀中葉,圓舞曲開始萌芽,但受到上流社會的歧視,被認為是“下里巴人”式的民間音樂,不登大雅之堂。當時,年僅20歲的施特勞斯在維也納一家銀行擔任會計,十分迷戀圓舞曲的創作和演奏。一天,他坐在會計桌旁假裝記帳,實際上在凝神構思他的“圓舞曲”。銀行經理悄然走近,發現了他藏在帳簿下面的譜紙,氣憤地一把搶過來,便要撕碎。施特勞斯憤而辭職,來到女友波蒂家訴說衷情。當波蒂得知他想組建樂隊,演奏自己譜寫的圓舞曲時,便憂慮地問道:“你有多少錢,可以養活一個樂隊?”施特勞斯自信而又堅定地回答:“音樂家憑靈感生活。金錢買不到靈感,靈感不依賴金錢。”
波蒂的理解、鼓勵和熱心朋友的支持、幫助,使施特勞斯很快組成一個業余樂隊。一天晚上,他們為新開張的亞特蘭大飯店免費演奏,招徠賓客。不料,當歡快圓舞曲響起時,人們為了顯示自己的高雅,相繼退出餐廳。飯店老板看到這種不景氣的場面,氣極敗壞地說:“瞧!今日的好戲完了!”正當施特勞斯茫然地掃視空蕩蕩的餐廳時,一聲清脆響亮的女高音宣布:“不!今天的節目還沒完!”原來,維也納皇家歌劇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卡拉·唐娜也來參加開業慶典。施特勞斯又驚又喜,情不自禁地對她鞠躬行禮。“年輕的音樂家”,卡拉高興地對他說,“你會成功的。請繼續演奏您的圓舞曲”。
施特勞斯受到極大鼓舞。他意氣風發,舉起指揮棒,歡樂明快的圓舞曲響徹大廳,通過敞開的窗戶,在夜幕中的維也納回響。樂曲吸引了林蔭大道上漫步的情侶,吸引了大街小巷中正在消遣的居民;連已經上床歇息的人們也離開了家,潮水般地奔向亞特蘭大飯店,人們在圓舞曲優美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施特勞斯一邊指揮樂隊演奏,一邊感激地看著卡拉。他的臉上發出喜悅的光彩,他的樂手們更是喜出望外。
為使施特勞斯的圓舞曲打進上層社會,卡拉在豪恩弗雷德公爵家舉辦的貴族舞會上演唱了他譜寫的歌曲。女賓男客為她那優美的演唱而傾倒。接著,施特勞斯指揮樂隊演奏起他的圓舞曲。貴婦人們先是發出自視清高的輕蔑笑聲,但圓舞曲的藝術魅力卻使她們身不由己,很快便陶醉在那輕快優美的旋律之中,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終于被上流社會所接受,他也因此而對卡拉感恩不盡,并進而產生愛慕之心。
卡拉年輕漂亮,事業上也正走紅。豪恩弗雷德公爵的追求和糾纏使她感到不快,遂對施特勞斯傾吐衷情。公爵發現他倆情意繾綣,妒火中燒,便以傲慢的言語羞辱施特勞斯,施特勞斯對他的粗暴無禮非常氣憤,發誓不再與上流社會往來,隨后憤然走出公爵府邸。
波蒂一直站在外面等候施特勞斯,默默地祝福他演出成功,她的癡情和熱心使施特勞斯深受感動。盡管他也愛慕卡拉,他還是和他熱戀已久的波蒂結為秦晉之好。音樂出版商哈弗波爾也找上門來,同意以高價獲得他的圓舞曲出版權。施特勞斯從此名利雙收,成為聞名遐邇的圓舞曲音樂家。
1848年奧地利爆發了反對君主政體、要求立憲的資產階級革命。一向憎惡貴族的施特勞斯參加了革命,不但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擰了皇帝約瑟夫的鼻子,而且譜寫了激昂的《革命進行曲》,以音樂為武器,鼓勵群眾同貴族斗爭。一次,卡拉被誤認為貴族夫人而遭到圍攻,施特勞斯念及舊情,上前解圍,然后雇了馬車一起逃往維也納森林。
翌日清晨,他們乘車從森林中穿過,美麗的大自然激發了施特勞斯的靈感,他譜寫了著名的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施特勞斯的藝術天賦和英俊瀟灑,使卡拉更加動情。但一想到他已有妻室,便覺得進退兩難,郁悶不樂。
由于奧地利皇帝宣布立憲,改變政體,革命浪潮隨之平息。施特勞斯重新埋頭創作,但舊情難卻,仍留戀與卡拉在一起時的美好時光,因此對波蒂的愛情時有起伏變化。溫柔賢慧的波蒂覺察到丈夫經常心猿意馬,不免對卡拉產生妒意,但當她看到卡拉主演的由施特勞斯作曲的新歌劇《蝙蝠》獲得巨大成功時,為他倆藝術的珠聯璧合折服,決定犧牲自己的感情,成全施特勞斯和卡拉的事業和愛情。卡拉為波蒂的情操所感動,決定離開施特勞斯,只身乘船遠走他鄉。
施特勞斯目送卡拉遠去,在多瑙河畔浮想聯翩,創作出舉世聞名的圓舞曲名作——《藍色多瑙河》。
43年后,施特勞斯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在一次宮廷舞會上奧地利皇帝約瑟夫召見了他,并對歡呼的人群說:“施特勞斯也是國王!”
【鑒賞】
本片是目前三部以施特勞斯為主人公的影片中的第一部(第二部是本片的彩色重拍版,攝于1972年,由安德魯·斯通編導制片;第三部是在我國譯制發行的《無冕之王》),也是一部國際性集體創作的經典音樂片。本片原作故事由奧地利著名舞臺導演萊因哈特的兒子哥特弗雷德創作,由俄國劇作家塞繆埃爾·哈芬斯坦(曾改編或創作電影劇本《美國悲劇》、《化身博士》、《紐約奇譚》等)和奧地利劇作家瓦爾特·雷奇(曾編寫《郎心似鐵》、《居里夫人》和《冰海沉船》等劇本)改編成電影劇本;由法國著名電影藝術家杜維威埃導演,德國老導演約瑟夫·馮·斯登堡也參加了導演工作(未署名)。攝影師由美籍俄國人魯登堡擔任,他曾于1939年因該片和《米尼佛夫人》而榮獲奧斯卡最佳攝影金像獲。
《翠堤春曉》的藝術特色,首先體現在導演善于通過故事空間內的音樂推動劇情發展。其中有三個段落尤為典型:
影片開始后不久,施特勞斯和卡拉·唐娜一見鐘情,相見恨晚。但由于施特勞斯和波蒂相戀已久,卡拉又和貴族豪恩弗雷德關系曖昧,所以二人只保持朋友關系。施特勞斯和波蒂結婚后,仍不時想起和卡拉在一起時的美妙時光,因此而經常焦躁不安。一天夜晚,他想創作一首愛情歌曲獻給卡拉,便一邊哼唱歌詞,一邊在鋼琴上反復彈奏開始的兩個樂句:
當 我 們 還 年 輕,在 美妙的 五月早 晨,你
曾 說:你 愛 我,當 我 們 還 年 輕。
這時,他那溫柔賢淑的妻子波蒂走來,給他端來熱咖啡,并關切地詢問他的身體和創作狀況。但施特勞斯相當冷淡,甚至很不耐煩。他不加理會地繼續哼唱著:“你曾說,你愛我,當我們還年輕。”波蒂認為自己的丈夫在藝術創作時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便想當然地認為他正在為自己創作一首情歌,于是接著說,“是的,我是這樣說過——”但施特勞斯卻為自己的樂思受到干擾而惱火。他粗暴地打斷了波蒂的話,繼續構思。這就一方面生動地表現出作曲家如癡如迷的創作過程,又充分展示出他復雜的內心世界和感情生活。第二天,這首歌便出現在音樂會上,由卡拉·唐娜演唱,受到聽眾熱烈歡迎。波蒂從沉浸在幸福之中的卡拉神情中,頓時領悟到這首情歌原本是為另一個女人譜寫的,于是面部表情劇烈變化。反映出擔心丈夫被人奪走的復雜感情。
革命暴動之后,施特勞斯和卡拉一起乘坐馬車穿過維也納森林。天色將明,晨曦初露,滿目蒼翠。接著霞光透過枝葉,射進密林,拂去了他們的睡意。大自然的美妙神奇,為他們展示出一個怡人自得的世界。施特勞斯倦意頓消,貪婪地吮吸著清晨涼爽的空氣。這時,瘸腿馬的蹄聲敲著路面,發出優美、緩慢的“得、得、得(空)”三拍節奏。移動攝影拍攝出長卷般的森林畫面,把人物和觀眾一起帶入仙境般的森林深處。朦朧的晨霧中,羊群緩緩走過草地,牧羊
人在牧笛上吹奏出樸素單純而又悠揚舒緩的音調





鏡頭接下去轉到演奏和舞蹈場面,在著名的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旋律聲中,人們翩翩起舞。影片就這樣沒用一句對白,便生動地展示出一首世界名曲的創作情景。
《藍色多瑙河》的創作情景更富戲劇性。施特勞斯雖然深愛波蒂,但為了自己的藝術事業,他決計和卡拉一起闖蕩世界,波蒂對丈夫的選擇雖然深感痛苦,但也未加干涉。不料,當施特勞斯按約來到多瑙河畔時,卡拉卻只讓搬運夫往船上搬運她自己的行李,而不讓施特勞斯上船。原來,波蒂的善良和寬宏使卡拉十分感動,她不愿因為自己而使波蒂失去心愛的丈夫,因此含淚向施特勞斯告別,獨自乘船離開了她的心上人,也離開了樂都維也納。輪船遠去,卡拉的倩影消失在遠方,施特勞斯宛如大夢初醒,他望著粼粼碧波,看著岸邊幸福的情侶,心中響起了《藍色多瑙河》序曲的主導動機




上述藝術特色同時賦予整部影片鮮明的敘事節奏,畫面構成和段落結構也體現出音樂片所獨有的特色。例如施特勞斯指揮他的樂隊在大西洋飯店演奏他的圓舞曲時,畫面上開始是維也納城中以各種方式消遣的人們;接著切入室內的演奏和窗外圍觀的人群。下一組鏡頭便是空床、空棋盤、空蕩而仍在晃動的搖椅——生動表現出萬人空巷,爭相觀賞施特勞斯作品的盛況。正如俄國作曲家杜納耶夫斯基所描述的那樣:“他們擁到使他們激動的淵源去了,奔向施特勞斯的管弦樂隊,奔向他那魅人的圓舞曲。”再往下,我們回想起人山人海的群眾在圓舞曲的旋風中回轉。施特勞斯的臉上發出光彩,他的音樂家朋友們也都面露喜色,甚至有些喜出望外。“為了使這一切真實可信,編劇和導演唯有依靠這樣一種音樂——它能使人相信這種輝煌成績確實可能存在。而這種音樂就是施特勞斯圓舞曲”。
《翠堤春曉》的劇情結構也如同一部由五個樂段構成的交響樂。施特勞斯的銀行生涯和向波蒂吐露衷腸的場景可以比作“序曲”,主導動機便是施特勞斯對圓舞曲的摯愛。他在卡拉·唐娜幫助下獲得成功并使圓舞曲進入上流社會,可以比作“呈示部”,主導動機是“愛情+藝術”。施特勞斯創作《維也納森林》等音樂作品以及他與妻子波蒂和歌唱家卡拉之間感情的糾葛,又可以比作“發展段落”,主導動機是“事業+愛情”。影片的高潮便是三位主人公的“抉擇”——施特勞斯想離開波蒂而和卡拉遠走他鄉;波蒂為了丈夫的事業而寧愿犧牲自己的幸福;而卡拉最終良心發現,只身出走。影片的尾聲由兩個動機構成。一個是施特勞斯創作《多瑙河之波》的段落,另一個則是他被譽為“圓舞曲之王”。所有這些段落被施特勞斯的愛情波折以及他那優美的音樂聯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使觀眾既分享到一個音樂家的浪漫故事,又欣賞到施特勞斯的音樂名作——如《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時光再來》、《當我們年輕時》、《春之聲》、《蝙蝠》、《我愛維也納》、《革命進行曲》和《多瑙河之波》等,令人回味無窮。
本片的另一特色便是演員成功的表演。影片的演員是從美國、德國、俄羅斯、奧地利、匈牙利、法國等國家嚴格挑選的,因而是名符其實的國際性創作。施特勞斯由法國演員費爾南德·戈拉威飾演,較好地體現出一個圓舞曲音樂家細膩、多情的內心世界。扮演歌唱家卡拉·唐娜的是匈牙利女高音歌唱家密里薩·考爾尤斯,影片中的著名插曲《當我們年輕時》就是由她本人演唱的。她的表演既體現出一個音樂家的高雅氣質,又反映出一個“伯樂”式人物的氣魄和膽略,更表現出一個“情人”在感情漩渦中的沉浮,讓人過目難忘。扮演妻子波蒂的是奧地利舞臺明星露易絲·雷乃,她把一個賢內助的形象演得維妙維肖,尤其是把波蒂發現丈夫與卡拉的關系,最終決定成全他們時的復雜心情,生動地展示在觀眾面前,讓人既同情又油然而生崇敬之心。
《翠堤春曉》曾于1972年由米高梅公司重拍。新版影片雖然是彩色寬銀幕,并穿插了更多的施特勞斯音樂,但評論家認為,與杜維威埃的黑白片相比仍是遜色。總之,在人物形象塑造、環境氣氛渲染和音樂創作具體過程的結合方面,《翠堤春曉》不但表現出卓越的藝術技巧,而且具有很高的觀賞性。它因此而被稱為好萊塢拍攝音樂家傳奇故事片的開山之作。后來的同類題材影片也大都沿襲了杜維威埃的處理手法和爭取觀眾的經驗。
上一篇:《羅馬,不設防城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舞臺姐妹》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