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恰里亞的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1 黑白片 90分鐘
意大利卡爾洛·龐蒂影片公司/冠軍影片公司/SGC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維多里奧·德·西卡 編劇:西柴烈·柴伐梯尼 維多里奧·德·西卡(根據莫拉維亞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加波爾·普加尼 主要演員:索菲婭·羅蘭(飾切西拉) 茜德內·佩妮(飾羅塞塔)讓—保羅·貝爾蒙多(飾米凱萊)
【劇情簡介】
切西拉是鄉下姑娘,生長在喬恰里亞。16歲那年,她來到羅馬,嫁給一個開食品店的小商人。切西拉勤勞、能干,小商店生意也紅火,所以她的日子過得挺舒坦,不愁吃,不愁穿。她的丈夫年紀比她大,相貌丑陋,還不時跟一些放蕩的女人鬼混。后來,丈夫死了,雖然有不少男人追求她,切西拉沒有再嫁,因為她把精力都放到了小商店上,她的愛心則給了女兒羅塞塔。羅塞塔是個容貌秀美的女孩,性情溫柔,篤信宗教。
法西斯垮臺前夕,因為連年戰爭的破壞和頻繁空襲的困擾,羅馬的食品供應越來越緊張。切西拉便乘機做起黑市生意,常常和女兒到鄉下去收購食品,帶回羅馬高價倒賣。
盟軍逐漸逼近羅馬,轟炸更加頻繁。城里流言四起,傳說法西斯分子打算先讓羅馬變成廢墟,再跟盟軍決一死戰。羅馬人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人心惶惶。切西拉下了決心,把商店托付給一個朋友,帶著女兒去投奔鄉下的父母。當她離開滿目瘡夷的羅馬時,心里涌起了一股難以表述的不祥的預感。
火車開到半路,遇上盟軍飛機轟炸,鐵軌被炸毀,母女倆只得下車,來到一個幾乎空無一人的小鎮。她們在一個老農婦家租了一間房暫時棲身。老太婆的兩個兒子從軍隊開小差逃回來,每天去擰門撬鎖,盜竊那些逃難離開的人家的財物,然后銷贓。一天,兩名憲兵突然前來捉拿這兩個年輕人,見到美麗的羅塞塔,起了邪念,便對老農婦說,只要把羅塞塔送去給他們當女仆,就不再追捕她的兩個兒子。切西拉為了使女兒免入虎口,急忙帶著女兒出逃。
切西拉在山區一個農民家住了下來。這兒荒涼貧瘠,農民貧窮、愚昧,渾渾噩噩,年復一年過著封閉的小農生活。他們都急切地盼望戰爭早日結束,至于是法西斯取勝,還是盟軍取勝,他們一點兒也不感興趣,只要戰爭結束,恢復往日的生活就行。唯一的例外是大學生米凱萊。他受過高等教育,讀過但丁的《神曲》,知書達理,能夠從思想上認識法西斯主義的本質。但農民們一點兒也不理解他的觀點,而把他當作一個怪人。切西拉、羅塞塔常常同米凱萊在一起散步和交談,生活上也得到他的照應。米凱萊講的道理充滿哲理,切西拉聽來似懂非懂,但她人生閱歷豐富,經米凱萊的點撥,似乎又覺得在很多方面開了竅。米凱萊雖然年輕許多,卻好像成了她的啟蒙老師。
一天,來了幾個迷路的德國兵,像餓狼似的向山里人討吃的東西。米凱萊出于憐憫,送給他們食品和水。德國兵恢復元氣之后,便讓米凱萊給他們帶路。在途中,德國兵殘忍地槍殺了米凱萊。
米凱萊之死,使切西拉精神上受到很大打擊,茫然若失。她逃離羅馬時把做黑市生意賺來的錢全帶在了身邊,如今它們也已消耗殆盡。她覺得在山區再也呆不下去了,便決定和羅塞塔返回羅馬。
她們步行往羅馬走去。在一個神圣的教堂里,她們遇見盼望已久的解放者盟軍的士兵。令人震驚的是,幾個盟軍士兵竟野蠻地把羅塞塔輪奸了。從此,羅塞塔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篤信宗教,而自甘淪落,對一切都失去了信念,最終成為妓女。
經過那個老農婦家的時候,農婦的兒子見她們狼狽不堪的樣子,便用他做黑市生意的卡車送她們回羅馬。然而,不幸又再次降臨她們頭上。一群強盜攔劫卡車,打死了農婦的兒子。切西拉和羅塞塔面臨絕境,恰好遠處開來盟軍的軍車,強盜們慌忙逃竄了。母女倆僥幸脫險。臨走前,切西拉順手牽羊,拿走了被打死的農婦兒子的錢包。
幾經磨難,切西拉和羅塞塔終于回到了羅馬。古老的羅馬一切依舊,而她們卻已變成另一種人了。
【鑒賞】
《喬恰里亞的女人》系根據意大利當代大作家莫拉維亞的同名小說改編。莫拉維亞20年代至40年代的創作,大多寫資產者無可救藥的精神危機,擅長采用純客觀的心理分析手法。法西斯垮臺前,他因寫了一部影射法西斯獨裁統治的《假面舞會》,得罪墨索里尼,被列入黑名單,幾遭逮捕。他被迫逃離羅馬,在山區過了八個月的難民生活。這段難忘的經歷,為《喬恰里亞的女人》提供了創作源泉。而從更廣闊的意義上看,意大利人民掀起的轟轟烈烈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戰后崛起的新現實主義,對莫拉維亞的創作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他一改既往的創作路子,向公眾奉獻出了寫小人物的《羅馬故事》和這部作者自稱為“反映抵抗運動的小說”《喬恰里亞的女人》。
有評論家把這一時期的莫拉維亞歸入新現實主義的行列,但作家本人并不同意這種看法。但毫無疑問,莫拉維亞這部小說的兩個鮮明的特色,即寫下層普通人的悲涼遭際的題材及寫實主義的藝術風格,使它被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主將柴伐梯尼和德·西卡一眼相中,這不是偶然的。導演德·西卡擅長于以抒情的風格抒寫普通的現實生活,并掘發其歷史的內涵。他邀請索菲婭·羅蘭合作,把小說搬上了銀幕。只要我們把這部影片同貝爾托盧奇執導、根據莫拉維亞另一部小說《隨波逐流的人》改編的影片加以比較,我們對這部影片的特色便能獲得深切的體會。
影片編導進行藝術再創作時,突出和強化了原作中并不十分突出的人道主義思想,使之成為貫串整部影片的主旋律。
影片的鏡頭緊緊對準切西拉,讓觀眾追隨切西拉,從羅馬來到鄉村,又來到偏僻的山區,和她一起去體驗法西斯崩潰前夕難民們的悲劇性的遭遇。那一幅幅樸實無華、真實可信的畫面,展示了法西斯主義和德國納粹入侵帶來的種種災難:盜匪橫行,黑市猖獗,食品匱乏,民不聊生。法西斯主義是一場浩劫,它對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影片沒有任何空洞的說教,全憑平凡的、飽含生活汁液的場景和細節描寫,法西斯主義是一種反歷史、反人道的罪惡勢力,昭然若揭。
然而,影片編導孜孜以求的,是對法西斯主義的罪惡進行深層次的揭露,即揭發和鞭笞它在精神上對人民大眾的摧殘和毒害,而這正是法西斯主義反人道的本質。藝術家們是通過對切西拉、羅塞塔、米凱萊三位不同人物的刻畫,來實施這一藝術旨趣的。
切西拉原是農民出身,后來成了羅馬的小店主。她對戰爭和政治毫無興趣,最初只指望戰爭盡量拖長些,好讓她多做點黑市交易,多攢積點錢,給女兒準備一份出色的嫁妝。她既勤勞、善良,又透著精明,還不乏狡黠。戰爭粉碎了她的美夢。戰爭把現實生活的陰暗面,把人的靈魂深處的卑鄙,統統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切西拉不但花完了自己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錢,在物質上破了產,而且在經受了米凱萊之死和羅塞塔墮落的兩大打擊之后,在精神上也蛻變了,她把自己樸實、善良的品格喪失了。影片尾聲中有一個很不起眼但飽含寓意的細節。她回羅馬途中,農婦的兒子好心開車送她們,切西拉卻乘強盜打死農婦兒子之機,抄走了他的錢包。切西拉成了小偷。
羅塞塔是個美麗、溫順、虔誠的女孩。她像天使一樣純潔可愛。可她在神圣的教堂里,竟遭到八個士兵的輪奸。她的心靈遭到殘酷的摧殘,她對宗教的信仰,也被徹底摧毀了。她開始對一切都漠不關心,自暴自棄。最終,這位天使墮落為妓女。
米凱萊是個農民出身的知識分子。他的學識與理智,比周圍的農民、難民都高出一頭。他對法西斯、戰爭有著清醒的認識,但他脫離現實生活,脫離大眾,只懂得書本上的道德原則和背誦但丁《神曲》的詩句。他是個書呆子,或者說是書齋里的反法西斯分子。最終他死于他救活的法西斯侵略者的槍彈下。
如果說,眾多無辜的百姓顛沛流離、家破人亡的遭際構成了這部反映抵抗運動的作品的背景,那末,對切西拉、羅塞塔和米凱萊三個人物的命運的精心刻畫,則猶如三道來自不同方向的強烈光束投射與凝聚于一個焦點:洞察與凸現法西斯主義反歷史、反人道的本質。小店主切西拉成了小偷,天使般的羅塞塔淪為放蕩的女子,正直的米凱萊慘遭殺害,這些罪惡的淵藪是什么呢?是法西斯主義,是戰爭。
導演在影片中著力刻畫切西拉和羅塞塔,因而米凱萊的銀幕形象相比之下略顯蒼白。這在相當程度上要歸咎于莫拉維亞小說塑造的這一人物形象的單薄。人們不禁回憶起莫拉維亞名噪一時的處女作《冷漠的人們》中的同名主人公米凱萊。米凱萊憎恨周圍污濁的現實,一直生活在痛苦的懷疑和折磨之中,但終究因猶豫和動搖而無法采取果敢的行動,同那卑鄙的現實決裂,淪為“冷漠的人”。莫拉維亞借此暗喻人們的冷漠是法西斯主義得以滋長的精神土壤。從莫拉維亞筆下“冷漠的人”米凱萊,到書齋里的反法西斯分子米凱萊,一方面勾劃出作家創作演進的軌跡,另一方面也說明莫拉維亞對法西斯主義的譴責始終局限于道德范疇之內,顯示出了他的反法西斯主義的軟弱性。顯然,要矯正原作中這一固有的局限性,影片的編導是難以承擔的。而影片中增添的米凱萊與切西拉的感情糾葛的戲,并未豐富人物的性格形象,反倒顯得勉強。
影片的結尾是悲劇性的,但并不是悲觀的。重返羅馬的切西拉,回憶起米凱萊,心里便泛起一個信念:她們還會變好的。
上一篇:《中學生圓舞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