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93 彩色片 136分鐘
法國蘭斯電影制片廠攝制
編導:克洛德·貝里(根據左拉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帕特里克·鮑迪葉 主要演員:繆妙(飾馬厄妻) 讓·雷諾(飾朗蒂葉) 讓·卡爾邁(飾蘇瓦林) 于迪特·亨利(飾迦特琳娜) 讓—羅瑞·米羅 (飾馬厄之父) 杰拉爾·德帕迪厄 (飾馬厄)
【劇情簡介】
1863年,朗蒂葉因其思想激進,被里爾市鐵路公司解雇,來到迦萊省礦區尋找工作。
他首先見到一位咳嗽不停的老人,這位在煤礦工作了40年的礦工,因三次大難不死,綽號叫“死不了”,他的肺里凈是粉塵,吐出的痰都是黑色的,他就是馬厄的父親。經他指點,朗蒂葉來到坑口。纜車不停地把成千上萬的礦工通過罐籠送到井底。
天還沒亮,馬厄的女兒迦特琳娜叫醒家里人去上工。馬厄的妻子生了7個孩子,她又抱怨家中已經沒錢買面包了。
渾身烏黑的礦工們在工作面用手鎬挖著煤,再用雙手將煤塊裝入礦車,由人或馬拉出斜井。工程師發現巷道支護很不安全,以罰款威脅馬厄,馬厄怒不敢言。
下工后,馬厄一家爭先恐后地在一只盛滿熱水的大木桶里輪流洗澡,大兒子洗完澡急忙出去和管礦燈的女工約會,馬厄剛出浴桶就要和妻子親熱。
朗蒂葉頂替了一個死去女工的位置,在一家小店里安頓下來。他坐在露天咖啡館看著迦特琳娜被一個男人拉入小樹林,心中頗感不快。集市上熱鬧非凡,馬厄在看斗雞,他請朗蒂葉吃了當地的烤香腸,又在廣場上加入了跳舞的行列。
朗蒂葉在小店里結識了無政府主義者蘇瓦林。朗蒂葉認為要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必須團結起來,成立互助會,向資方進行說理斗爭。蘇瓦林認為只有用暴力砸爛這個世界才有出路。兩個人辯論得面紅耳赤,雖觀點相左,但畢竟是同路人。
因資方降低工資,聚集在廣場上的工人憤憤不平,在朗蒂葉的鼓動下,工人開始罷工。煤礦總經理格雷古瓦在吃過豐盛的午餐之后,站在他那所豪華住宅里噼啪作響的壁爐旁邊,傲慢地接見了罷工工人代表。雙方談判毫無結果。工人們到河邊釣魚,只有極個別的人仍去上工,其中包括迦特琳娜和她的丈夫。罷工群眾罵他們是叛徒,并在坑口攔住他們廝打。婦女們到面包店去搶食品,并把商店搗毀。面包店老板因經常勾搭女人,被人趕到房頂上,慌亂中失足摔死。
罷工延續月余,資方從比利時召來工人,罷工者試圖攔住這群破壞罷工的外國人,但軍警接踵而至。馬厄率領工人與軍警對峙,工人開始扔石塊時,軍警開了槍。馬厄和數十名工人當場斃命。馬厄的妻子抱尸痛哭。
罷工失敗了,工人只得仍去上工。朗蒂葉懷著滿腔怒火也下了井。蘇瓦林半夜里搗毀了排水設備,地下水向井中傾瀉。井下工人發現涌水,迅速逃向罐籠,但升降梯只把部分工人救出,罐籠的纜繩被折斷了。井下工人只得奔向緊急出口,但安全巷道坍方,不少工人被困井下。朗蒂葉攙扶著迦特琳娜尋找出路,但四處碰壁,只得在一塊無水處躺下,等待救援。迦特琳娜的丈夫早對朗蒂葉鐘情自己的妻子懷恨在心,這時也被困井底。他看到朗蒂葉和妻子躺在一起,妒火頓生。他要強奸精疲力竭的迦特琳娜,被朗蒂葉用石塊砸死。迦特琳娜幸福地倒在朗蒂葉懷中。
救援的人終于聽到了朗蒂葉敲擊棚柱的聲音,但把他救上來時,美麗的迦特琳娜已經停止了呼吸。
礦井被淹后,又發生了瓦斯爆炸,馬厄的兩個兒子雙雙死去,馬厄的妻子痛不欲生。出于憐恤之心,礦山經理的妻子帶著女兒去看望馬厄一家,馬厄的父親“死不了”因災難接踵而至,神經幾乎失常,他用雙手掐死了總經理的女兒賽西兒。
這次罷工使每個家庭都蒙受了苦難,因此人們對罷工的組織者朗蒂葉深惡痛絕,有人向他臉上吐唾沫,有人拉住他的衣領打他。他知道啟發工人覺悟絕非一日之功。他決定先到其他地方去發動群眾。
臨行前,他來到坑口和工人們道別。馬厄的妻子因家中不再有男勞力,只得自己下井干活。蘇瓦林在破壞礦井之后,已逃離礦區,馬厄之父因神經失常未被判刑,在家中茍延殘喘。
踏上新征途的朗蒂葉知道,罷工雖然暫時失敗了,但復仇的種子已經埋下,在工人鮮血浸潤的大地上,不久就會有新的斗爭萌芽,它一旦破土而出,將會有無限生機。
【鑒賞】
愛彌爾·左拉是19世紀后半期法國最重要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之一,也是法國自然主義文學的主要倡導者。原籍意大利人的父親在他7歲時去世,撇下的孤兒寡母過著貧困的生活,這對左拉后來描寫社會底層的生活影響很大。1885年發表的《萌芽》,是左拉的現實主義達到最高成就的一部杰作。它在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產業無產者的形象。它不僅描寫了礦工的貧窮和苦難,而且指出這種非人生活條件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惡果。《萌芽》,是工人運動的一首沉郁的史詩,一曲熱情的禮贊。
為紀念《萌芽》這部作品發表一百周年,法國著名導演克洛德·貝里再次把它搬上銀幕。早在1913年,法國導演阿貝爾·卡佩拉尼就把《萌芽》拍成140分鐘的黑白默片。盡管這部影片像話劇一樣,只有八個場景,它的社會沖擊力仍造成了極大影響。應該指出的是,這部影片以勞資握手言和結尾,不僅背叛了原作精神,也降低了它的社會意義。1962年,法國導演伊夫·阿雷格萊再次拍成110分鐘的黑白片,該片敘事清晰,畫面考究,但社會沖擊力不足。雖然忠實地再現了小說中的主要章節,但左拉生動描寫的資本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即勞資雙方你死我活的斗爭,在影片中尚不突出。作者刻意描寫的“工資雇傭勞動的崛起”和 “資本和勞動之間的斗爭”沒能成為影片的主線。
克洛德·貝里新近拍成的《萌芽》,與前兩部同名影片大不相同,展現在觀眾面前的是一首工人運動悲壯的史詩,我們聽到了工人階級正義的呼聲。我們看到一百多年來,從祖輩到父輩,一直受著殘酷剝削的礦工怒吼著要面包,憤怒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摧毀著一切,掃蕩著一切,狂流的力量愈來愈增長,滾滾朝前而去。在與荷槍實彈的軍警抗爭那場戲里,我們看到成千上萬的礦工,怒吼著向前沖去,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涌上來。在初步覺悟的工人身上,一代代累積的憤怒和仇恨爆發了。他們像大海的波濤,席卷而來,鎖閉了全部礦井。面對軍警的刺刀,罷工者毫無畏懼。罷工后斷絕了經濟來源,朗蒂葉倡導的互助會起了作用,產業工人的組織性和堅定性在這部影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無產階級作為整體力量站到了歷史的前臺,這個主題第一次出現在文學作品中,貝里的這部影片鮮明地突出了原作的社會意義。
這部影片在結構上和原作十分貼近,像一部氣勢宏偉的交響樂一樣,可分為7個部分。開頭4個部分是引子、開場、發展、深入,脈絡清晰地講述礦工反抗情緒的產生、擴大和高漲,引子是充滿革命思想的朗蒂葉只身來到礦區,以他的宣傳鼓動工作為主線貫穿全部影片。導演用對比的手法揭示了勞資雙方的對立:工人沒面包吃,資產者卻大吃山珍海味,經理的女兒賽西兒日上三竿依然慵倦不起,而迦特琳娜半夜起來就得上工。隱伏著的深刻矛盾和危機,遲早要爆發。第5部分是影片的高潮——罷工,后兩部分描寫罷工的失敗經過和尾聲。影片從主人公朗蒂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從田間小道走到礦區開始,到他最后懷著希望離開礦區,在曙光就要到來之前,踏上新的征途結束,全片前后呼應渾然一體。
“萌芽”這個孕育希望和前途的象征在影片中時隱時現,貫穿始終。朗蒂葉在礦工中宣傳革命斗爭的道理,在這片肥沃的黑色大地上,播下種子之后,隨著春天的到來,這個象征出現了,主人公望著生機勃勃的麥浪,畫外音說道:“當人們在地下為受苦受累而悲嘆的時候,一片生機正在地面上萌芽和進發。”在深夜聊天時,隨著朗蒂葉望著窗外星光點點的夜空那深邃的目光,觀眾又聽到他的心聲:“如今礦工們徹底覺悟了,他們像埋在地下的一顆良種,開始萌芽了。”在罷工開始后,表面上一片死寂,纜車不再滾動,人們無言地在河邊垂釣,但觀眾感到此時無聲勝有聲,連覺悟不高的馬厄的父親都意識到“在礦井深處,一支大軍正在成長,這代新人就像是正在萌芽的種子,不久將在溫暖的陽光下破土而出,茁壯成長”。影片結尾處,隨著主人公邁向遠方輕快的步子,畫外音說:“隊伍一天一天壯大,黑色的復仇大軍正在田野里慢慢地生長,他們要使未來的歲月獲得豐收。這支隊伍的萌芽就要沖破大地活躍于世界之上了。”左拉的作品幾乎全部以悲劇告終,情調相當低沉;導演貝里處理的《萌芽》一片雖然也以悲劇結尾,但情調卻是樂觀輕快的。這種帶有預示性的樂觀情調賦予這場罷工斗爭以高昂的戰斗氣息,使影片具有史詩般的悲壯氣勢,畫面雄渾而又富有浪漫的抒情意味。由此可見,本片導演深刻理解了左拉對社會遠景抱有充分信心的心態,反映出原作對社會現實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對普通的日常生活進行了概括提煉和升華,抓住了事物本質的結果。所以,可以說影片擺脫了左拉在現實之上爬行的自然主義描寫方法,使作品回到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原則之上。
但是,編導克洛德·貝里為了忠實原作,在描寫馬厄和他妻子的私生活時,在描寫迦特琳娜與情人幽會時,在揭露面包店老板利用婦女們的貧窮強占便宜時,仍然遵循了原作的自然主義筆法。這種實景生活的描寫往往既不反映人物的思想特征,又不能表現多少社會內容,實際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左拉對描寫對象的錯誤看法。左拉認為,礦工的無知、粗魯和不文明使他們必然縱欲和喜歡做下流動作。左拉的這種看法使他筆下的工人形象也許更貼近真實,但實際上減色不少。另外,左拉對資產者仍抱有幻想,這在影片中也多有體現。他認為老板們追求利潤,但不乏人性,甚至有善良的感情,所以他以責備的態度描寫罷工中出現的砸商店、四處破壞的混亂行動:經理之女心地善良的賽西兒被不明真相的馬厄之父扼死就是例子。影片多處流露出左拉的改良主義思想。
這部影片雖是彩色的,但光線和色調幾近黑色。煤礦地區的特點就是一片黑色。礦區的外景是黑色的煤炭和煤灰,礦井里面更是黑洞洞的,礦工渾身是黑乎乎的“煤黑子”,他們吐出的痰和被殺死時流出的血都是黑的。只有在下雪時,村莊才變成白色,但“像包裹在尸布里一樣”。如果說白色是死寂、虛無的標志的話,黑色便是憂郁、恐懼、壓迫的象征。這黑沉沉的天地就是礦工們生活著的現實世界。這富有象征意義的景色描繪像版畫一樣嚴峻、蒼涼,賦予影片大量的悲壯色彩。影片的亮點經常集中在繆妙演的馬厄之妻身上。她原是推煤車女工,為了維持10口之家,她在家中日夜操勞。在生了7個孩子之后,她對性愛已無興趣,當丈夫沐浴后企圖尋歡時,她高聲喊女兒的名字,生怕再懷胎生育。罷工前她領孩子去經理家乞討,罷工開始后家中一無所有,她仍然鼓動礦工們堅持下去。丈夫死后,她不得不頂替丈夫的工作,下到礦井,干10小時的累活,掙30個蘇來養家糊口。她經歷的一切,使她逐漸明白,復仇的一天總會到來,這個善良的婦女在生活的逼迫下終于爆發出憤怒的呼喊。在朗蒂葉即將走上新的征途,來到礦井邊與她告別時,她對他說:“我們挨了兩個月的餓,把家當都賣光了,孩子們也病了,難道就這樣白白地算了?還要叫我們過那不合理的日子嗎?”繆妙成功地塑造了這個平凡又偉大的勞動婦女的形象。
國際影星杰拉爾·德帕迪厄在這部影片中,塑造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正直礦工,他在朗蒂葉的啟發下參加了工人互助會,罷工中帶領工人去請愿,直對軍警面無懼色,終于飲彈而亡。他在影片開頭,演職員表打出之前,鄭重宣告:“針對法國當前日益嚴重的失業現象,我倡導成立一個《萌芽聯合會》,旨在解決演藝界人士生活困難問題,熱誠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加。這個組織將于1995年開始活動。我號召全國各地都成立這類聯合會。因為這不是一個慈善機構,而是一個團結互助的組織。”一個多世紀以前誕生的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不是已經產生出深刻久遠的歷史影響并展示出它那不朽的生命力了嗎?
上一篇:《莉莉·瑪蓮》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要熱愛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