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水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黑白片 105分鐘
日本木村制片公司攝制
導演:小栗康平 編劇:重森孝子 攝影:安藤莊平 主要演員:朝原靖貴(飾信雄) 櫻井稔(飾喜一) 田村高廣(飾晉平) 藤田弓子(飾貞子) 加賀真理子(飾笙子) 柴田真生子(飾銀子)
本片獲1981年莫斯科國際電影節銀質獎,倫敦國際電影節銀質獎,日本《電影旬報》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獎
【劇情簡介】
1956年的大阪貧民區。一條渾濁而骯臟的河流蜿蜒伸向遠方。9歲的信雄就住在這條河邊。爸爸晉平和媽媽貞子在河邊開著一家叫作“浪華食堂”的小飯鋪,來這里吃飯的顧客大都是當地干力氣活的人們。
這天,趕馬車送貨的鹽田又來這兒歇腳。他告訴晉平,下個月他打算買一輛舊卡車換下馬車了。誰知他一出門就發生了事故,被自己的馬車軋死在橋上。信雄恰好目睹了這一幕慘劇。晉平和貞子很難過,他們沒有忘記在貞子臨產時,鹽田還送給他們一個平安分娩的護身符。晉平深有感慨地說:“戰爭結束都10年了,這一帶還是這么貧窮落后。鹽田在戰爭中幸存下來,可現在卻死得這么慘。早知如此,還不如死在戰爭中呢。”
雨天,信雄認識了一個叫喜一的男孩,他們倆同歲。喜一告訴信雄,他就住在河邊的那條船上,是昨天剛從上游來到這里的。信雄也指給喜一看他家的那個小飯鋪。
第二天,信雄來到那只小船附近,正好喜一出來提水,便讓信雄上船來玩。在船上,信雄又認識了喜一的姐姐11歲的銀子,她幫信雄洗凈兩只鞋上的泥巴,又為他洗了腳。信雄看到這是一條用廢船改裝的住人的小船,船艙從中間用木板隔成前后兩個艙房,喜一和銀子住在前艙,他們的媽媽笙子住在后艙,而兩艙之間是不相通的,到后艙去要先上岸繞到那邊才能進去,這使信雄很奇怪。這時后艙傳來笙子的問話聲,銀子告訴她是喜一的朋友信雄來玩。于是笙子讓銀子拿出紅糖招待信雄,還讓銀子轉告說:這兒以后還是不要常來玩的好。
回家后,信雄把這些都告訴了父母,并問帶喜一他們來家里玩行不行。晉平告訴信雄,帶喜一姐弟來玩可以,但是晚上不能到那條船上去。
傍晚時分,喜一和銀子到信雄家來作客。銀子非常懂事,也很有禮貌。晉平提前關了鋪子,專門做好了吃的招待他們。喜一說家里的活都是姐姐干,大家夸獎銀子能干,喜一趕忙搶著說,他能提水,還會唱歌。于是他唱起了一支戰爭時期的歌曲。歌中充滿對死去的戰友的懷念之情。晉平聽著這支當兵時很熟悉的歌,勾起了對往事的回憶,眼中含滿辛酸的淚水。他問喜一是怎么會唱這支歌的,喜一說,他爸爸活著的時候,喝了酒總愛唱這支歌,所以學會了。正說著,有兩位顧客走進飯館,他們是常來吃飯的船工。晉平告訴他們今天有事提前收鋪了,但在兩人一再央求下,只好起身去為他們做面條。這時一個船工認出了喜一,說:“這不是那條花柳船上的孩子嗎?”晉平立即阻止他們在孩子面前說這些事,但他們仍舊拿喜一取笑,晉平氣憤地將他們趕出了飯鋪。為了打破沉悶的空氣,晉平就給孩子們變小戲法,氣氛漸漸活躍起來。喜一姐弟臨走時,貞子請他們以后還來玩。
某日,有人帶口信來告訴晉平,他的前妻病得快死了。她很想在臨死之前見見晉平和信雄,雖然信雄不是她生的,但終究是晉平的孩子。得知前妻目前的狀況,晉平馬上帶著信雄到京都的醫院去看望她。
從京都回家后,信雄就去船上找喜一。喜一不在,只有他媽媽獨自在后艙里。她聽到是信雄來了,便請他到后艙來坐坐。進了后艙,信雄見到了喜一的媽媽笙子,她長得很美,身上穿的雖然是舊衣服,但干凈整潔。船艙里除了衣箱和鏡臺之外什么也沒有。笙子十分感謝他和他的父母熱情款待喜一姐弟,并說起她以前也很想在岸上開家小鋪子,但喜一的爸爸死后,她就再也不想到岸上去了,只打算在水上漂泊一生。信雄真誠地邀請笙子也到他家去玩,笙子一再道謝,并夸獎信雄懂事。
天滿宮廟會的日子快到了,信雄和爸爸說定那天帶他和喜一去玩,晉平爽快地答應了,可是到了那一天,晉平卻不見了蹤影,貞子一個人忙里忙外,心急火燎,只得讓信雄給她打下手。但信雄卻惦記著爸爸的許諾,鬧著要去廟會。貞子無奈,就給了信雄和喜一每人50元錢,讓他們自己去逛廟會。在廟會上,他們看見許多好東西都想買,又舍不得花錢,等到最后下決心買糖稀吃時,卻發現錢已被喜一弄丟了。為了安慰朋友,喜一說帶信雄去看他搞的螃蟹窩。
天色已經晚了。喜一把信雄帶到他家船上。銀子不在,只有后艙的窗口閃著燈光。喜一拉著信雄走進黑暗的船艙,從船舷旁的水中提起一把舊掃帚,那上面爬滿了小螃蟹。喜一把一只只小螃蟹身上沾上燈油,然后點火燒著。看著小螃蟹亂跑亂爬,喜一十分開心。而信雄則心中不忍,一再制止。這時一只螃蟹沿著船舷向后艙那邊爬去,信雄為了抓住它也跟著爬過了船舷。一抬頭,發現自己正在后艙的窗口旁。他向窗里一望,正好看到笙子那張美麗而蒼白的臉,一個背上刺滿花紋的男人伏在她身上。剎時間他目瞪口呆,而笙子也愣愣地看著信雄。過了片刻,信雄慢慢退回前艙,一句話也不和喜一說就向岸上走去。喜一眼中閃著淚花默默地望著哭著離去的信雄。
回家后,信雄憑窗眺望喜一家的小船。樓下,一個顧客唱起了喜一唱過的那支歌,信雄不由想起了那天喜一姐弟來作客時的情景。
第二天清晨,信雄躺在席鋪上不起來。貞子問他話他也不回答,忽然貞子看著窗外叫道:“哎喲,信雄,喜一家的船要走了!”信雄仍然倔強地躺著不動。貞子問他是不是和喜一打架了,他說沒有。晉平一言不發,只是目光深沉地注視著信雄。片刻后,信雄輕輕地叫了一聲“阿喜!”跳起身來跑了出去。
一條拖輪拖著喜一家的小船朝上游開去,船上的窗戶都緊閉著,看不到喜一和銀子的身影。信雄在岸上跟著船一邊跑一邊叫著“阿喜,阿喜!”聲音越來越大,但是沒有任何回答,只有拖輪發出“突突”的響聲,船速逐漸加快了。信雄依然不停地跑著、喊著……小船穿過了一座又一座橋洞,沿著這條渾濁的河流一直向上游開去。信雄站在一座橋上,悲痛萬分地凝視著遠去的小船。
【鑒賞】
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日本影壇新導演大量涌現的時期,不少才華橫溢的中青年導演以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和大膽的創新精神脫穎而出,很快成為日本影壇的一股新生力量。這些導演的作品,其視點大都集中于現代的日本社會和當代的日本人。小栗康平的處女作《泥水河》則以50年代中期的大阪為背景,通過三個少年及他們父母之間的一段平常的生活經歷,對戰爭結束不算太久的日本社會狀況和戰爭留下的創傷作了真實而感人的描繪。
1956年的日本乃是百廢待舉的時期。侵略戰爭不僅給千百萬受侵略國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本國的普通百姓陷入痛苦的深淵。盡管戰爭結束已經10年,但社會仍然不穩定,人民仍然貧困,那些經歷了戰爭的退伍軍人更有難以愈合的精神創傷。影片正是以仍在軍國主義陰影籠罩下的平民們的惶悚不安這一基調作為主體結構的。
信雄的父母在泥水河邊開著一家小小的食堂,主顧們都是普普通通的勞動者。鹽田一直趕馬車運貨,他是個從戰場上撿回條命的人,自認為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正當他打算買臺舊卡車換下馬車時,卻被自己的馬車壓死了。影片一開始就把人們帶進了一種迷惘、悲傷的人生難測的氣氛中。
喜一、銀子的父親命運更加悲慘,他也是從戰場回來的退伍軍人,在運輸船上干活,是大家公認的好水手,結果卻被活活累死,妻子只得作暗娼撫養兩個年幼的孩子。晉平的情況還算好,開了一爿小小的飯鋪,雖說掙不了多少錢,但總有塊屬于自己的立足之地,生活也比較安定,他為人熱情,有正義感,不反對信雄與暗娼的孩子交往。當喜一在他家受到侮辱時,他挺身保護喜一,趕走了顧客而寧肯買賣做不成,他對于那些和他有著相似經歷的退伍軍人抱有很深的同情。然而他又是個受傳統道德觀念束縛的人,當妻子問他喜一姐弟要來家玩,該怎么辦時,他只是說“沒什么,這跟孩子沒關系,孩子無法選擇父母。”面對同是戰爭受害者的笙子,他顯然是站在世俗的道德立場上采取了蔑視與排斥的態度。
《泥水河》的主題表現了信雄與喜一的一段友情,但這是一種二元對立的友誼。信雄因其較為完美的家庭環境而持有傳統的道德價值觀,喜一則承受著世人的蔑視與唾棄。對于這種道德觀念上的矛盾和難以統一,燒小螃蟹這場戲給予了很好的表現。看到喜一點火燒小螃蟹,信雄一再制止;“怪可憐的,別點啦!”他覺得喜一過于殘忍。然而喜一并不罷手,看到身上著火的小螃蟹痛苦掙扎他興奮不已,這實際上是一個孩子在遭受了種種屈辱與蔑視之后的一種強烈的情緒宣泄,是喜一對于社會由于其母親的原因而強加給他的不公平待遇的果敢反抗。
信雄以前雖然感覺到人們對喜一一家人的鄙視,卻并不知道原因所在。他見過喜一的母親,而她的美麗令他難以忘懷。可以說,從那時起,笙子已成為信雄心目中美的化身。當他無意中見到了笙子的另一種形象時,心中美好的偶像在剎那間坍塌了,毀滅了。這種巨大的沖擊是他難以承受的,它對于信雄心靈上的震動力之大遠遠超過了目睹鹽田被馬車軋死的慘景,他一時無法在尚不成熟的道德標準中求得平衡。
當喜一家的小船最后悄然離去時,友情的力量終于戰勝了抽象而模糊的道德觀念的束縛,信雄拼命追趕喜一家的小船,呼喊著喜一的名字。影片結尾處的導演處理和鏡頭運用十分出色。小船穿過了一座又一座的河橋,逆流而上,信雄光著雙腳沿著河邊執著地追趕,先是輕聲叫著“阿喜”,爾后聲音越來越大,最終成為全力地呼喊,他想要喚回即將失去的友情,也表達了他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反叛。但是船艙的窗戶始終緊閉著,喜一和銀子不可能聽不到信雄的喊聲,然而他們再也沒有出現。這表明信雄頭天晚上的訣別之舉無疑等于在喜一姐弟稚弱而受傷的心靈上又插上了一刀,使得喜一姐弟與信雄的友誼以及他們從信雄父母那里得到的一點同情與溫暖化為泡影,也使得他們剛剛產生的一點點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終成虛幻。始終緊閉的窗戶表達了他們對于世人和社會已經徹底絕望的心情。
片中有一個段落描寫晉平帶信雄到醫院去看望臨死的前妻。10年前,晉平退役后就離開了妻子,與貞子來到大阪的貧民區開了這家小店,并且生下了信雄。影片借此含蓄地指出,表面上道德完善且處于較好生活環境中的人實際上未必就比因生活所迫而操賤業的笙子更為高尚。
小栗康平1946年出生于群馬縣前橋市,畢業于早稻田大學第二文學部戲劇表演專業。在校期間經常去電影研究所學習,畢業后成為自由副導演,曾協助鸼田正浩、浦山桐郎等導演拍攝了《情死天罔島》、《青春之門》等影片。《泥水河》是小栗康平首部獨立導演的作品,他出人意外地使用了黑白畫面,且手法平實,節奏緩慢,其風格與日本著名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十分接近。他本人也確曾表示,他最喜歡的日本導演就是小津安二郎。《泥水河》正是以小津作品那種純樸的審美方式對經濟高度發展前的日本戰后歷史之一段進行了提煉。小栗康平與片中人物信雄、喜一是同齡人,影片所表現的歷史時期也是他本人生活經歷中的一個重要時期,他說過,他總也忘不了兒時曾隔窗長久凝望著的那條渾濁的河流。可以說,少年信雄的經歷正反映出了小栗本人童年時代心靈成長的一段過程。
影片沒有局限于用悲傷、凄涼的情調渲染感情,而是以平靜的語言娓娓地講述了這個普普通通卻撼人心魄的故事。對喜一、銀子姐弟心中的創傷既未進行夸大的描繪,也沒有特別偏重于任何一個登場人物的立場,而是隨著片中出現的男女主人公的生活過程,溶進了作者對他們每個人的感情上的共鳴。影片以日本傳統的感情表達方式抒發了人類應有的真誠、友誼和互助互愛等美好的情感,同時也批判了現代物質文明中逐漸失去平衡的道德價值觀。
上一篇:《沉淪》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津輕民謠》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