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石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6 彩色片 150分鐘
波蘭羅茲電影制片廠攝制
導演:安杰·瓦依達 編劇:阿列克桑德·斯齊博爾-雷爾斯基攝影:愛德華·克羅辛斯基 主要演員:克雷斯蒂娜·楊達(飾阿格涅什卡) 耶日·拉德齊維洛維奇(飾馬泰烏什·比爾庫特)
本片獲1978年戛納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獎
【劇情簡介】
50年代初,青年農民馬泰烏什·比爾庫特志愿參加了復興祖國的建設。憑著農民的質樸、熱情、勤奮勞動和認真學習,他成為一名出色的泥瓦工、斯達哈諾夫突擊手、全國優秀工作者,創造出優異成績并被推選為建筑行業的代表,出席建筑會議和全國優秀工作者會議。為此,得到勛章,和波蘭主席貝魯特等國家領導人一起站在觀禮臺上觀禮,藝術家為他雕刻了一座大理石雕像,他的大幅肖像作為大家學習的模范人物被懸掛在工地突出的建筑物上,受到人們普遍的尊敬。電焊女工漢卡熱烈地追求他。這個50年代勞動者的代表人物,70年代怎樣了呢?女青年導演阿格涅什卡決心用這一題材拍成一部電影,取得畢業文憑。
阿格涅什卡看過一些50年代的新聞電影資料后,發現比爾庫特是曇花一現的人物,他的肖像很快地被取下,他的大理石雕像也不知去向。發生了什么事情?阿格涅什卡對這一題材的興趣更濃了。但是電視臺編輯告誡她:“你想干的這件事困難重重,你要去揭開50年代的歷史,這是個人們從未接觸過的題材。”不言而喻,這個題材隱藏著某些不容揭示的內容,是禁區。然而阿格涅什卡卻宣布:“正因為這個題材難度大,我才對它感興趣!”
她開始四處奔波,搜集材料和采訪接觸過比爾庫特的人,始終跟蹤比爾庫特的足跡行動。攝影師、錄音師,甚至汽車司機都和她合作得很好,他們都很機敏,配合默契。在國立博物館的不展出藝術品的儲藏室里,終于發現比爾庫特的那尊大理石雕像,它像廢石頭似的倒置在地。她把它作為創作的素材攝入鏡頭。
她從剪輯員給她看的紀錄片《一個城市的誕生》和《他們在為我們造福》的片斷中,看到畫面上所呈現的那些比爾庫特和建設者們熱火朝天的勞動鏡頭,誘發阿格涅什卡進一步深入了解造成比爾庫特榮譽短暫現象的渴求。她帶著攝影師、錄音師采訪制作了上述兩部影片的導演布爾斯基。這位著名導演坦誠地向阿格涅什卡解釋了當年像拍攝《一個城市的誕生》和《他們在為我們造福》這類“真實影片”的真實情況,那便是:鏡頭畫面是經過刻意組織安排的。當時他找到了比爾庫特這樣一位能手,作為宣揚建設者的勞動熱情和高效率的典型而拍了那些影片。為拍那些影片支部書記約德拉曾供給比爾庫特特殊的食品,說服他努力吃下去,以便達到一萬卡路里的熱量。并且組織了大量參觀者,領導人也出場,還有樂隊演奏,鼓舞情緒。還在波蘭廣播電臺新聞報導節目中報導了現場盛況。并從城里特請來理發師為他們刮臉,約德拉甚至想讓比爾庫特打上領帶。為防萬一出現敵特破壞,還有秘密警察在旁監視參觀者。總之,那是一種可怕的弄虛作假。比爾庫特的好友、助手維泰克事前就說過:“我可不愿意讓人家當作是耍把戲的。”而事實上比爾庫特對這種弄虛作假也是很反感的。但他仍滿足了約德拉、布爾斯基和某些領導在內的要求,快速地砌磚。累得抬不起頭,直不起腰,終于用8個小時的時間砌了30509塊磚,創造了超額完成指標323%的高紀錄。最后他拿著一塊磚倒在墻邊,他實在是精疲力盡了。這可是個奇跡,卻不是在有限時間內勞動所能達到的指標。這個比爾庫特實際上也不過是個為宣傳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風云一時的英雄人物。正如布爾斯基所說,肖像第一天掛上,第二天取走,這是很自然的事。阿格涅什卡仍執拗地要弄清楚這種解釋之外而導致比爾庫特銷聲匿跡的其他原因,因為無論如何,他畢竟是位享受過殊榮的人。
她訪問了曾長時間跟隨比爾庫特的秘密警察米哈拉克。他不僅在比爾庫特創造奇跡那天在現場,而且在那之后為使比爾庫特繼續保持英雄稱號,時刻追隨保護他。一次,比爾庫特被邀去農村工地作高效表演,被突然遞來的一塊滾燙的磚燙傷了雙手。對這件事維泰克認為,“你超過生產指標,人家就把你當敵人”。這一分析是合乎情理的。可米哈拉克認定是維泰克干的。維泰克因手上生濕疹而戴了厚手套未發現那塊熱磚,這原也是合理的。但就因為他在法國被關過集中營,為此,懷疑他是特務,送進了保安處。比爾庫特堅信維泰克是無辜的,他敲遍了所有有關政府機關的大門,上告到華沙內務部均無濟于事。米哈拉克曾警告過他要和維泰克劃清界線,不要插手他的事。比爾庫特鄙視米哈拉克,根本不理他那一套。于是他的巨型肖像被取下,他和妻子被趕出大樓,搬進木板房去居住。比爾庫特痛苦至極,一次在酒館喝得酩酊大醉,偶遇幾個吉普賽樂師,樂師跟著他在街上走,一邊奏泥工圓舞曲。后來他獨自到保安處,用一塊留作紀念的磚砸碎大門邊的玻璃。為此他被指控為組織了一個名叫“吉普賽樂隊”的恐怖主義小集團,并帶領這個小集團襲擊了治安機關。
阿格涅什卡又從1952年拍攝而被禁映的新聞片《背叛者受審》中,看到維泰克被指控在一個代號為“跳板”的破壞集團進行破壞活動,謀害優秀工人。比爾庫特被指控在維泰克的破壞活動中犯有同謀罪。在法庭上,在佐證維泰克有罪這一問題時,比爾庫特的發言使法官狼狽不堪。他竟說:“庭長先生:我們兩個組織的性質是相同的,都企圖謀害優秀工人。當時我倆都是優秀工人。因此我們認為明智的辦法就是就地取材,不到遠處去找,決定在自己人中間干這件事。維泰克要謀害我,我要謀害他。”這簡直荒唐,兩個優秀工人是好朋友,參加了兩個恐怖組織而互相謀害。但誰都明白,這是比爾庫特反唇相譏的手段。他當庭宣布,他在預審時的證詞是“按照別人的要求招供的”。維泰克也拍案而起宣布“收回全部證詞”。與保安處、法庭如此對抗,顯然不會有好結果,他倆均被判刑入獄。
后來阿格涅什卡找到先前已恢復名譽的維泰克,得知比爾庫特是在1956年波蘭“十月”事件后獲釋的,維泰克組織工人代表團熱烈歡迎他。比爾庫特卻四處尋找自己的妻子和孩子,但是漢卡這個不道德的女人,她也誣陷比爾庫特是“帝國主義的走狗,賣國賊”,后來改嫁給一個餐館的經理,把兒子也送給了他人。
阿格涅什卡在編輯不再提供攝影機和膠片的情況下,仍不屈不撓地堅持要拍完這部影片。在剪輯員的幫助下,她從另一部從未放映過的影片中看到,哥穆爾卡被任命為黨中央第一書記,發表演說。在1956年波蘭糾正了黨的政治路線偏差后,比爾庫特抱著兒子親自到家鄉參加選舉,履行公民的義務。
女導演到比爾庫特工作過的格但斯克列寧造船廠去找他的兒子托姆丘克,想通過他找到比爾庫特。兒子說父親已去世了。小比爾庫特已成長為一個健壯的工人。
【鑒賞】
這部影片深刻地反映了50年代波蘭的政治局勢,是東歐第一部尖銳地控訴了所謂斯大林主義的影片,因而被稱為“帶有爆炸性”的現代題材影片。導演安杰·瓦依達為了爭取國家批準他拍攝《大理石人》這個敏感的題材,曾經過13年的等待和強烈的抗爭。該片1977年2月在波蘭公映,首映結束時,全體觀眾自發起立,唱起了波蘭國歌。之后,電影票常常一搶而光,只能在黑市以比原價高10多倍的價格才能買到。幾乎每個家庭都展開了熱烈的討論。3個月內,此片觀眾便有300萬人次,是波蘭70年代極具轟動效應的影片之一。它先后在意、英、美、法、西德等國上映,僅巴黎一地就連續放映達9個月之久。
《大理石人》具有樸實無華、譏諷明快的特點。在某些電影手段的運用上也自然而細致。阿格涅什卡東奔西走搜尋資料和采訪的過程,以及得到某種資料、采訪某個人的順序,便是打亂時空關系編織故事發展層次的順序。這種手段的運用在電影中雖屬常見,但《大理石人》卻運用得甚為自然,并逐步加強了懸念。在色彩運用上,歷史回憶部分,使用黑白片,不僅為了提示觀眾對時間的區分,更重要的是為了真實。50年代的“真實電影”《一個城市的誕生》《他們在為我們造福》等閃回部分用的黑白片,這本身就是歷史的真實。
瓦依達所反映的50年代歷史生活的真實,點燃了觀眾感情上的導火線,使之產生強烈的共鳴。比爾庫特的遭遇,波蘭人大概是不陌生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復興祖國的建設中,波蘭人真誠忘我地勞動,涌現出大量的突擊手。他們受到人民的尊敬,是正常的。然而政府出于宣傳的需要,卻把這種真誠的勞動心態給扭曲了。人們從《大理石人》中再次看到了那時的“真實電影”及拍攝這些“真實電影”的全過程。觀眾中的部分人當年曾看過這類電影,也許有人當時便對它有所微詞,然而卻未必敢公開說出。現在在銀幕上再次看到這些電影及其攝制全過程,這些攝制過程他們過去未曾看到過,這就自然而然要引起對那個年代政府官員們種種弄虛作假行為的回憶和反思。記憶倉庫的門一旦被打開,人們普遍地首先為那些弄虛作假者感到羞恥,當然也為他們自己當時被欺騙、被愚弄未能起而反對而內愧、自責。事情還不止于此,誠實、熱情的比爾庫特和維泰克的遭遇在其他波蘭人身上也發生過,因而是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這不能不引起波蘭人的憤慨。波蘭人不僅被愚弄、被欺騙,而且被迫害、被摧殘。他們被懷疑、被監視,為捏造的種種“莫須有”的罪名而被關押、入獄……如果不是1956年10月糾正了黨的路線錯誤,不是斯大林時期的結束,比爾庫特是不會得到釋放的。然而1956年10月以后波蘭人的生活又怎樣呢?釋放后的比爾庫特干什么呢?影片沒有正面表現。只在結束時,原有這樣一段描述:“阿格涅什卡到公墓里去尋找比爾庫特的墳墓,可是白找了一場。由于在墓碑上找不到比爾庫特這個名字,她只好在公墓的柵欄門上放了一束鮮花。”同時還有這樣的一段解說:“在格但斯克造船廠工人騷動期間,比爾庫特喪了命。人們再也找不到他的任何痕跡。從此,大理石人就成了一個幽靈。”影片發行后不久,所有發行拷貝都把上述結尾的場景給剪掉了。這不能不引起波蘭人的沉思,波蘭人是懂得含蓄和暗示的。
安杰·瓦依達是蜚聲國際影壇的導演,有的評論家把他列為世界十大名導演之一。在50年代他和安杰·蒙克是“波蘭學派”的代表人物。瓦依達談到他拍《大理石人》的目的時說:“拍這部影片是為了使對斯大林時代感興趣的一代年輕人,了解和懂得為什么他們的父母說謊,作了那么多不該作的事情,以及為什么一些老人做過他們年輕人從未聽說過的可怕的事情。年輕一代缺乏50年代的知識,而正是50年代勾畫了今天社會的面貌。”《大理石人》揭示了歷史真實面貌,讓觀眾自己去對照面前的現實生活,兩相印證,從中找出兩者之間的發展脈絡,認識現實生活中某些不合理的地方。這是地地道道的現實主義的創作道路。這里并不排斥其在某一時期某種浪潮影響下,甚或使用某種流派的某些手法進行創作。他緊緊地依據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無非在選材和典型刻畫方面大膽和夸張些而已,而這種大膽和夸張是極有分寸的,沒有流入荒誕無稽。他不急于把自己的觀點強塞給觀眾,而是把濃縮了的生活形象一步步一層層呈現在觀眾面前,讓觀眾自己從感受中作出認識上的結論。《大理石人》的政治作用,來自導演讓觀眾對生活的深入認識,擺脫了某些政治片的強硬宣傳面貌和腔調。
《大理石人》在波蘭電影史和世界電影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和影響。它受到波蘭人民普遍的歡迎和國際電影界普遍的注目。
上一篇:《大地在波動》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大都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