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薩布蘭卡》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3 黑白片 105分鐘
美國華納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邁克爾·寇蒂斯 編劇:朱利葉斯·愛潑斯坦 菲利普·愛潑斯坦 霍華德·科克 攝影:阿瑟·愛迪生 主要演員:漢弗萊·鮑嘉(飾里克) 英格麗·褒曼(飾依爾沙) 克勞德·倫斯(飾雷諾) 保羅·亨里德(飾拉斯羅) 康拉德·伐德特(飾司特拉斯少校) 彼得·勞爾(飾猶加特)
本片獲1943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三項奧斯卡金像獎
【劇情簡介】
法國淪陷后,不堪納粹壓迫的人們必須繞道非洲,再經由里斯本出亡美國。于是法屬摩洛哥的北部城市卡薩布蘭卡作為必經的中轉地,難民云集,黑市護照生意興隆。
從柏林飛來的納粹德國秘密警察頭目司特拉斯少校,下機伊始便向負責當地治安的法國警察局長雷諾上尉申明來意。他不僅要查清兩個德國信使不久前被殺一案,更重要的是要追蹤剛從集中營里釋放出來的捷克左翼運動領導人維克多·拉斯羅,并阻止他在本市轉機飛往里斯本。雷諾是個意志薄弱的人,他甘心投靠法國偽政府,但又憎恨納粹。他向司特拉斯報告說,殺害德國信使的兇手已經查明,他將于今晚在里克飯店設伏逮捕。
里克飯店是靠近機場的一家豪華的夜總會。主人里克是一個面色冷峻、目光犀利的美國人。除了雷諾,很少有人了解他那段曾在西班牙和埃塞俄比亞參加過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他在飯店里周旋于各色人等之間。無論是納粹分子、法國警察、來歷不明的難民或殺人不眨眼的黑幫頭目,他都能應付自如。
殺死了德國信使的猶加特來找里克。他從信使身上弄到兩張由德國元帥簽發的通行證,他要里克代為保管。等他找到買主后,他就將遠走高飛。里克同意了。
雷諾領著司特拉斯少校來到里克飯店。雷諾告訴里克,今夜將在飯店里設伏逮捕一名兇手,并警告他不要泄漏風聲。他同時告訴里克,拉斯羅已經到達,奉勸他不要干擾警方的追蹤計劃。雷諾告訴司特拉斯說,里克是一位中立人士,但司特拉斯輕松地報出了里克的真名實姓、實際年齡和他過去的經歷,并恫嚇他必須幫助他們阻止拉斯羅逃往美國。里克神色自若地回答說,他對“狐貍”和“獵狗”都不感興趣,他的職業只是開酒店。
拉斯羅和依爾沙也來到了里克飯店。拉斯羅和前來接頭的抵抗運動分子約定了會面地點和時間。依爾沙發現了飯店的鋼琴師山姆,兩人神色陡變。接頭人離去后,雷諾和司特拉斯突然出現在拉斯羅面前,嚴厲詢問他來卡薩布蘭卡的目的。拉斯羅拒絕回答。雷諾要求他改日去警察局接受查詢,拉斯羅同意了。這時依爾沙走向山姆,要求他彈唱一支《時光流轉》的曲子。剛從屋里出來的里克聽到歌聲,頓時面色蒼白,呆若木雞。雷諾剛要向里克介紹拉斯羅和依爾沙,依爾沙主動伸過手來向里克問好,并向他介紹了拉斯羅。
夜色已深,顧客散盡,只有里克一人坐在店堂里。《時光流轉》的旋律在他耳邊縈繞不息,他陷入了對往事的回憶。
春天的巴黎。里克和依爾沙在一輛敞篷汽車里相偎相依,緩緩行駛在愛麗舍田園大街上。
在巴黎的一家飯店里,里克和依爾沙在翩翩起舞。
在里克的巴黎寓所里,里克和依爾沙擁抱接吻。依爾沙告訴他,她愛過一個男人, 可是他死了,現在她愛里克愛得發狂。
在巴黎陷落的前夕,里克告訴依爾沙,他早已在納粹的黑名單上,他必須盡快離開。
在巴黎的一家飯店里,山姆在彈奏《時光流轉》。里克和依爾沙約定在火車站匯合,與山姆一起去里昂。
在春雨綿綿的火車站上,里克焦急地等待著依爾沙的到來。山姆跑來告訴里克,依爾沙已不知去向。她給里克留下了一封信,信中寫道:“我不能和你一同走,也不能和你再見面了,你一定不要問為什么。只要相信,我愛你。去吧,親愛的,上帝保佑你。”
從回憶中驚醒過來的里克發現依爾沙正站在飯店門口。她想告訴他一個關于她的身世的故事。里克冷冰冰地拒絕了她,說他對解釋不感興趣。
拉斯羅從抵抗運動分子那里了解到自己處境危險,但又苦于弄不到出境護照。他從一個賣黑市護照的人那里打聽到里克手里握有兩張通行證,便去找里克幫忙,卻遭到了拒絕。當夜依爾沙再次出現在里克面前,斥責他不應為了個人感情創傷而向整個世界報復。她用手槍脅迫里克交出通行證,里克坦然要求她開槍。她的手顫抖了,槍掉落在地上,她向里克哭訴了自己的隱情:她和拉斯羅結婚后才三個星期,拉斯羅便被捕了,不久就傳來他死亡的消息。但正在她準備去火車站和里克一起逃亡時,她突然接到拉斯羅的朋友的電話,說拉斯羅仍活著,正在巴黎郊外養病。她不能扔下拉斯羅不管,只得忍痛留下。她希望永遠不要再遇見里克,但現在她再也沒有勇氣離開里克了。里克明白了一切,決定幫助拉斯羅離開卡薩布蘭卡。
拉斯羅和依爾沙依照里克的安排,在飛機起飛前幾分鐘來到里克飯店。里克用手槍脅迫雷諾在通行證上簽上“同意放行維克多·拉斯羅和夫人”字樣。依爾沙深深理解里克的舍己救人的意圖,不禁熱淚盈眶。但正當飛機即將啟動時, 司特拉斯沖進了機場。他發現拉斯羅已經登機,便企圖打電話通知指揮塔制止飛機起飛。里克毫不猶豫地一槍打死了這個納粹頭子。
飛機起飛了。雷諾表示愿意和里克一起逃出卡薩布蘭卡,去投奔自由。
【鑒賞】
《卡薩布蘭卡》于1943年1月公映時,正值美英兩國首腦在卡薩布蘭卡舉行會議,會上作出了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方可結束戰爭的重要決定。這一舉世矚目的會議給這部恰好把故事背景放在卡薩布蘭卡的影片作了義務廣告,人們爭相從影片中一賭卡薩布蘭卡究竟是一座怎樣的城市。《卡薩布蘭卡》一舉成為好萊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攝的賣座成績最好的影片。
但是,除了這一偶然因素外,《卡薩布蘭卡》受觀眾歡迎,還由于它的故事情節曲折緊張,敘事節奏緊湊流暢,對話簡潔幽默,由鮑嘉和褒曼領銜、倫斯和伐德特襯托的強大明星陣容搭配齊整,演技精湛。最后還必須提到片中那支流傳廣遠、經久不衰的優美歌曲《時光流轉》,由杜利·威爾遜主唱的這支名歌40多年來一直是世界各地廣播電臺的保留音樂節目。
用好萊塢類型電影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卡薩布蘭卡》確實稱得上一部完美無缺的經典之作。它具備了吸引觀眾的一切視聽覺元素:瀟灑、剛強而又帶幾分神秘感的硬漢,美麗、多情而命運多舛的少婦,令人無限傷情的戀愛故事,驚心動魄的追捕和槍戰,富于異國情調的北非城市景觀和風土人情,回腸蕩氣的音樂……再加上適逢其時的愛國主義主調和反法西斯激情。這一切足以使觀眾如癡如狂、心醉神迷。何況導演寇蒂斯又是拍攝類型影片的個中能手,對欲擒故縱、迂回中的、大布疑陣、畫龍點睛等一套經典敘事程式,爛熟在胸, 運用自如。
《卡薩布蘭卡》作為類型影片在技巧上是十分出色的。由阿瑟·愛迪生掌機的攝影機機動靈活,經常處在運動狀態,在由卡爾·威爾設計搭建的富于幻想色彩的飯店布景內升降回轉,使得即便是靜態的場面也給人一種強烈的動作感。在剪輯上,奧文·馬克斯嫻熟地運用好萊塢驚險片的經典方法——“在動作強點上剪接”,使敘事的節奏絕無拖沓之處。這一切都使敘事上的簡潔成為該片的重要特色。《卡薩布蘭卡》實際上是改編自茂萊·帕納特和瓊恩·艾里孫的一出獨幕劇,因該劇從未上演過,甚至沒有出版過,所以也就湮沒不彰了。在原劇(《誰都來找里克》)中,許多事件,如德國信使的被殺、警察襲擊抵抗運動分子的秘密集會等,都只是通過對白來交待。它通過各色人等川流不息地出入飯店來加強場面的生動性。影片保留了原劇的這一特色,又充分利用電影表現的時空自由,對共時性的動作作平行剪接的處理,迫使觀眾幾乎從頭至尾處在聳動不安的狀態,在情緒上步步緊跟故事的快速進度。這種繃緊心弦的做法甚至延續在影片結束前的最后一分鐘。當里克拔槍擊斃司特拉斯后,觀眾仍捉摸不清雷諾將如何處置里克。隨著法國警察和德國黨衛軍聽到槍聲趕來,雷諾把眼光從里克身上移開,指示警察去四散搜捕嫌疑犯時,觀眾才松了一口氣。但影片只讓雷諾和里克簡短地對話了幾句,便立即結束, 可謂緊湊到了極點。
《卡薩布蘭卡》在邁克爾·寇蒂斯的創作年表上屬于中后期作品。寇蒂斯于1888年出生于布達佩斯,原名米海利·凱爾代茨,是匈牙利電影的創始人之一。他于1926年去好萊塢改用今名時,已經拍攝了四五十部影片,但奇怪的是人們對他在匈牙利和奧地利的十余年創作活動情況幾乎毫無所知。到美國后,他仍以每年拍攝一至三部影片的速度不停地“沖刺”到1962年去世時為止。然而,這位一生拍攝了一百二三十部影片(其中包括《羅賓漢》、《赫克倍萊歷險記》、《海鷹》、《揚基美國佬》、《欲海情魔》等名片)的導演,這位曾發現并成功地培養了如蓓蒂·黛維絲、詹姆士·賈克奈、埃洛·弗林和瓊·克勞馥等大明星的導演,卻始終不受西方影評界的青睞。50年代在法國爆發的關于作者電影的論爭中,寇蒂斯的“作者”地位始終沒有得到承認,法國新浪潮影評家克勞德·夏布羅爾甚至以《卡薩布蘭卡》為例,挖苦地說,“我已經發現了影片成功的秘密,那就是選好時機!”這批“作者電影”論者,堅決不肯承認寇蒂斯的作品具有一以貫之的藝術風格,把《卡薩布蘭卡》的巨大成功或歸之為“選好了時機”,或稱之為好萊塢商業制片制度的一個“意外收獲”。1982年,一位美國記者把《卡薩布蘭卡》的電影劇本作為“新作”(盡管它已被選入1945年出版的《美國最佳電影劇本選,1943—1944》一書),分送給217位美國文學代理人。結果在讀了劇本的人中(絕大多數人未看一眼就把它退了稿),32人指出了它的來歷,38人真以為是新作。一位“作者論”評論家便以該事例為證,說這不僅說明了美國文學代理商們的孤陋寡聞,而且也表明“《卡薩布蘭卡》畢竟還算不上一部藝術作品”。強詞奪理, 以此為甚。
對《卡薩布蘭卡》的不同評價,反映了廣大觀眾和新潮評論家之間的分歧甚至鴻溝,也反映了影評界內部對類型電影,對類型化的敘事程式、表現手法和表演風格的評價分歧。這恐怕是一個將要永遠爭論下去的問題。
最后,關于該片的表演成績,必須特別提到扮演雷諾上尉的克勞德·倫斯。《卡薩布蘭卡》的男女主角,固然是鮑嘉和褒曼,但這兩位聞名遐邇的大明星在影片中的演出并不十分理想。鮑嘉扮演的里克代表了他的硬漢類型的初步成型階段,離完美尚有一段距離,他只是在八年之后,才因《非洲皇后號》而獲得最佳男主角奧斯卡獎。褒曼扮演的依爾沙在表達內心復雜情緒上還稍嫌簡單,這同褒曼初到好萊塢未久,對好萊塢的類型表演風格尚經驗不足有關。褒曼被塞爾茲尼克聘來好萊塢,其本意是想把她培養成嘉寶第二,但因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角色,在起初幾年里她雖與米高梅訂有合約,卻常常被借給其他片廠,而她在《卡薩布蘭卡》中的角色,即屬借用。如果對照她后來在希區柯克的影片《愛德華大夫》和《美人計》中扮演的同類型角色的卓越演技,即可看出其間的差距。然而克勞德·倫斯這位英國演員卻在《卡薩布蘭卡》中創造了他一生中最佳的角色。他于1936年來美國后即加入華納影片公司,參加過《羅賓漢》、《海鷹》、《金石盟》等許多影片的演出,偶而也回英國演戲,如與費雯·麗合演《璇宮艷史》等,但均不如雷諾一角引起人們如此熱烈的贊揚。雷諾這個狡猾、多變、作惡多端而又天良未泯的人物,是很容易被演成小丑一個的。但倫斯對它的把握極有分寸,不瘟不火,善于在細微末節處讓觀眾意識到他在個人私利與民族大義之間的搖擺。因此,即便是拒絕承認《卡薩布蘭卡》的藝術地位的“高級”評論家們,對倫斯的表演也是極表推崇的。
本片在1977年美國電影學會評論的“美國電影10大佳片”中名列第三;1987年在為紀念好萊塢建立100周年舉辦的“美國電影10大佳片”評選中名列第三。
上一篇:《卑賤的血統》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印度支那》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