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之鷹》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41 黑白片 100分鐘
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攝制
編導:約翰·休斯頓(根據達希爾·哈米特同名小說改編) 攝影:阿瑟·埃德森 主要演員:漢弗萊·鮑嘉(飾薩姆·斯佩德) 瑪麗·艾絲特(飾布麗吉·奧肖內西) 西德尼·格林斯特里特(飾卡斯帕·古特曼) 彼得·勞里(飾喬爾·凱羅)
【劇情簡介】
薩姆·斯佩德和邁爾斯·阿切爾在舊金山聯袂開辦了一家偵探事務所,他們辦案有方,破案率高,因此聲譽卓著,顧客盈門。一位裝扮入時、風采迷人的婦人推開了事務所辦公室的門,她自稱露絲·旺德莉,想請偵探幫她尋找姐姐。她姐姐曾和一個叫瑟斯比的男人來往,后又不堪其糾纏,極力想擺脫他,現在兩人均失蹤了。阿切爾生性風流,他對旺德莉小姐產生了濃厚興趣,欣然接下案子。斯佩德漠然地冷眼旁觀,他覺得旺德莉小姐預付的傭金出奇地高。
不久,阿切爾去會見旺德莉,但他很快就被人發現給暗害了。警方通知了斯佩德,他僅匆匆瀏覽了一下兇殺現場便離開了,未接受警察請他查看尸體的建議,對長期合作的搭檔突然被害甚至未能講幾句應景的客套話。不久,瑟斯比也被謀殺。阿切爾的遺孀艾娃來到辦公室,發現丈夫的名字已從門上抹掉。門關好后,艾娃急切地撲進斯佩德的懷抱,但斯佩德僅冷淡地吻吻她,他已對她感到了厭倦。艾娃走后,女秘書埃菲問他是否要娶她,斯佩德卻稱這是笑話。警方在調查案情時懷疑斯佩德因與艾娃關系曖昧而殺害合伙人,即使艾娃也對她神秘莫測的情人疑心重重,直認他就是兇手。斯佩德去拜訪旺德莉小姐,他很快就發現這位嫵媚動人、貌似純真無邪的女人并不姓旺德莉,她的真名是布麗吉·奧肖內西,她也根本沒有什么姐姐,正是她本人與瑟斯比有私情。在斯佩德犀利的逼問下,她坦承自己有時會情不自禁地說假話,但她并無惡意。她還說是瑟斯比將阿切爾殺害的,至于誰殺死了瑟斯比,她就不知道了。斯佩德望著她那情辭懇切的神態,雖然并不相信她,但對她的種種嬌媚舉動也不無憐愛之意。隨著接觸的頻繁,兩人間漸漸萌生了感情。
事務所來了位名叫喬爾·凱羅的主顧,他說有人想雇斯佩德幫助尋找一件價值連城的古董——一座黑色的馬耳他鷹雕像,如果他能辦到,就可得到五千美元的傭金,斯佩德接下了這筆生意。然而凱羅并無走的意思,似乎有點信不過斯佩德,他打量著辦公室。忽然間他掏槍對準斯佩德,聲言必須搜查一下房間。斯佩德望著這個頭發卷曲、有點柔弱的矮個男人,一轉眼便單手奪下了他的槍,隨即重重地給他一耳光。凱羅被打蒙了,當他清醒過來后又哭喪著臉提起剛才的生意。斯佩德把他嘲諷挖苦了一番,隨后便把槍還給他。殊不料,凱羅接過槍又對準了他。斯佩德望著這個出爾反爾寡廉鮮恥的家伙笑了起來,揮手任他搜查辦公室。
斯佩德在街上發現有人盯梢,他索性公開和那人打個照面以弄清對方的身份。原來那人叫維爾默,他拿槍逼著斯佩德去見他老板卡斯帕·古特曼。這正中斯佩德下懷,他順從地答應了。然而甫一見到古特曼,他便機敏地繳了維爾默的槍。古特曼是個知識淵博、頗有學者風度的黑道人物,雖然他身材肥碩無朋,行動卻十分敏捷,斯佩德干脆利落的動作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來古特曼把斯佩德“請”來也是為了弄到馬耳他鷹,只要古董到手,就給斯佩德一大筆酬金。他知道斯佩德與布麗吉過從甚密,布麗吉過去曾與古特曼合作過,現在她對那只黑鷹也頗感興趣。斯佩德接下了這筆生意,但當他喝了古特曼的酒后忽然人事不知,維爾默趁機踢了他一腳。古特曼以此警告斯佩德,如果他不老實,便會有生命之虞。
斯佩德經過周密調查,發現這幾個拼命追尋黑鷹的家伙都極為關注那艘從香港開來的貨輪“鴿子號”,而不久前布麗吉還去過香港。斯佩德一再斥責布麗吉對他不說真話,她總是手足無措、惹人憐愛地辯解說,她是個弱女子,面對周圍形形色色的兇狠男人,她不得不學會保護自己,包括用假話搪塞別人,這已成了習慣。斯佩德對這個漂亮而又神秘的女人越來越有興趣了。斯佩德在港口找到了“鴿子號”的船長雅各比,但談話不得要領。不久,“鴿子號”忽然失火,雅各比踉踉蹌蹌地來到斯佩德的辦公室,把一包舊報紙包著的東西交給斯佩德,隨即便倒地死去,原來他中了一槍。斯佩德發現包中之物正是馬耳他黑鷹,于是便立即把它藏在車站帶鎖的存物柜里。
斯佩德把他的主顧布麗吉、凱羅、古特曼和維爾默都請到寓所,他聲言馬耳他黑鷹現已在他手中,但他為了得到這無價之寶也成了殺人嫌疑犯,為不受牽連,在他交出寶物之前,他們必須決定誰來承當殺人罪。斯佩德見眾人不語,便建議把維爾默交給警方。維爾默驚恐地望著古特曼,古特曼微笑著說:“好吧,維爾默,失去你真遺憾,但即便你是我親生兒子也沒用,失去兒子還能再找一個,而馬耳他鷹卻只有這一只!”接著他又說,正是維爾默殺了瑟斯比和雅各比,維爾默嚇得趕快逃走了。埃菲把紙包取回來了,在場的人都全神貫注地緊盯著它。骯臟的紙包打開后,一只兇猛的黑鷹雕像露了出來,然而經過仔細辨察,卻發現雕像是件贗品!斯佩德堅持要古特曼付1000元作酬金,古特曼照辦了。然而他和凱羅未見真品心不死,他們決定到香港去繼續追尋。兩人走后,斯佩德打電話報警,要警方以殺人罪逮捕他們,他還把那1000元交給警方作為物證。古特曼和凱羅旋即被捕,維爾默不久也被抓獲。
斯佩德告訴布麗吉,他非常愛她,但他也不得不把她交給警察,因為她殺害了他的搭檔阿切爾。接著他把她殺人的過程一一揭示出來。布麗吉無法否認這一點,但她一再懇求斯佩德寬恕她,利用斯佩德對她的愛,甚至要他同她一起逃走。斯佩德抵御著愛的誘惑,再三向她解釋。時而說他不會為她干傻事,作為一個偵探,他不能放她走;時而又表示他的合伙人被殺,他必須有所行動。最后他竭力安慰布麗吉說,如果她被判刑,他會等她20年,如果她被處死,他將永遠記住她。布麗吉被警察帶走了,外表冷漠的斯佩德內心卻也難以平靜。
【鑒賞】
本片在形式上采用了偵探片的類型,但它又和通常的偵探片不盡相同。斯佩德是位私家偵探,他的個體身份使他不像公職的警探那樣受到嚴格的紀律和道德規范的約束。影片一開始,他就給人留下一個負面印象:他對搭檔被害態度冷漠,他甚至還與其妻偷情,連警方也懷疑他因此殺人;他明知布麗吉與案件有牽連反與她粘粘糊糊、過從甚密。他的主顧都是身份曖昧、劣跡昭著的人,他接辦的案子也不明不白、跡近劫盜。這些人所以讓他參與尋寶就是因為他平素給人的印象是辦事干練有成效,但又多少有些心術不正,而他對這些齷齪交易果然也來者不拒、樂于其成。斯佩德究竟何許人?他混跡游刃于這個詭詐腥膻的魍魎世界動機何在?色耶?財耶?利耶?義耶?在整部影片的大部分時間里觀眾都感到撲朔迷離、善惡莫辨,直到影片快結束時編導休斯頓才點明斯佩德本質上還是個好人。對此可以作出多重闡釋。從娛樂電影的審美功能來看(神秘美、驚險美),這是懸念設置的需要:斯佩德與那些貪欲橫流的逐寶歹徒沆瀣一氣,觀眾和片中的黑道人物及警方一樣直認他也是逐臭的蚊蠅;及至他令所有的壞人都鋃鐺入獄,觀眾才徹悟他的“墮落”原來是“職業病”。從娛樂電影的教化功能來看,影片在宣示了罪惡之后必須作道德反撥,亦即影片必須符合道德動力學的力學平衡原則。戰前的美國社會,宗教團體勢力強大,道德禁制還非常嚴厲,禁酒法的實施, 電影界海斯法典的出現,黑幫類型片的中道衰落,都是道德統制反彈的明證,懲惡揚善是這一時期主流文化不得逾越的定規。本片中的幾位反派人物最后都受到制裁,但這似乎尚不足矯正道德力的失落(幫匪片正是這樣衰微的),于是就需要一位有正面色彩的人物與之頡頏,這只能由斯佩德來擔任。
斯佩德與魔鬼打交道難免以假象示人,但這也不全是他的保護色,他自身也有明顯的道德缺損,如他與搭檔的妻子勾搭成奸,與布麗吉也動了真情。顯然,斯佩德是個有缺陷的好人。美國犯罪片中的人物大致可分為四類: 好人、壞好人、好壞人和壞人,斯佩德便是其中的“壞好人”。然而他又遠非臉譜化、類型化的人物,實際上漢弗萊·鮑嘉扮演的斯佩德是個個性復雜、極富魅力的人。首先,他是個信守文明社會基本行為規范的人,這導致他為搭檔雪冤,從而形成了推動全片情節發展的原動力。當他最后告發布麗吉時理由是“我不會為你當傻瓜”,這表明在他的天平上道義最終還是重于愛情和金錢的。然而他的天平在傾向法律之前往往顯得搖擺不定,他不是正人君子,他不會在小節上苛待自己,他生性喜歡拈花惹草。他可以為搭檔報仇,但也樂于給他帶綠帽子。他一開始就懷疑布麗吉殺了阿切爾,但他照樣跟她談情說愛,唯其她“從不說真話”,他才覺得她夠昧、有神秘感, 于是他棄艾娃而取布麗吉。然而他又不像阿切爾的風流那般直露,這和他處事冷靜、不露聲色的一貫作風是合拍的。其次,他又是個精明強干、冷酷無情的“硬漢”。他身手不凡,智謀過人, 善于與那些兇殘而又毫無信義的歹徒周旋,玩弄他們于股掌之中:他言辭犀利,語譏逼人,他的話既不乏嘲諷挖苦之意,又往往一語中的, 令那些歹徒不得不服:他沉著自信,處危局而不亂,一副冷面令人莫測高深,往往能在氣勢上壓服對手。然而與此同時他也有色厲內荏的時候,背著歹徒他常竊笑自己的怯懦。如他怒斥古特曼的卑鄙后,在電梯間里望著自己發抖的手直樂??傊?,斯佩德不是超人、完人,而是一個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他的個性和職業使他顯現出上述種種看似矛盾的復雜外象。對斯佩德這一脫出常規的人物生動的性格刻畫,無疑是本片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鮑嘉在此之前一直飾演邪惡的歹徒和幫派人物,休斯頓發現他具有一種邪善難辨的氣質,便啟用他扮演斯佩德。本片的成功改變了他的戲路,為他樹立起孤獨、自信、風流、玩世不恭的反英雄形象,從此他又在一系列影片中扮演了類似的角色,如《卡薩布蘭卡》、《江湖俠侶》(1945)、《沉睡》和《蓋世梟雄》(1948)等。
本片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欺騙。人物之間互相欺騙,在劇作上休斯頓對觀眾也進行欺騙,甚至那個無價之寶末了也被證明是贗品,這除了前述懸念設置的需要外,對突出主題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影片中的黑道人物蠅營狗茍、為逐寶不惜殺人,到頭來卻一切皆空,還把自己也搭了進去,休斯頓以此表明罪惡毫無價值。斯佩德與布麗吉廝混,最后也是虛夢一場,這都不乏勸善的意味。
休斯頓原是電影編劇,本片是他的導演處女作,因此他從劇本改編到實拍都花了很大精力,重要場景都畫了草圖,影片公映后,立即獲得影評界的盛贊。他的劇本情節錯綜復雜,斯佩德在最后報警前始終難辨善惡。對白妙語連珠、耐人回味。他在實拍時表現一個事件往往用一系列從不同角度攝取的短鏡頭及很多體現人物反應的特寫鏡頭剪接在一起,給人以目不暇接的感覺,同時再輔以機槍掃射式的對白,使影片的節奏快得幾乎令觀眾看不明白。這種超時代的現代節奏在當時原本是犯忌的,但和影片的題材配合起來卻給觀眾帶來一種神秘、新鮮感。斯佩德報警后觀眾被迫推翻原先的看法,結合劇情先前的伏筆重新理解整部影片。這種種不合“規則”的作法使影片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對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吸引力,他們為了看懂影片常常要上兩三次影院。本片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顯得過時,其原因主要就在于此。
休斯頓在本片中對某些場景的設計也頗有特色。影片一開始,畫面映出了偵探辦公室,窗玻璃上的“斯佩德和阿切爾”字樣投影在地板上。這個鏡頭交待了地點和主人公的身份,同時也隱喻著阿切爾的影子始終跟隨著斯佩德,這就為他后來的報警做出了暗示。阿切爾死后,艾娃來辦公室,玻璃上的“阿切爾”已被抹掉。這又成了休斯頓布下的圈套:觀眾因此責備斯佩德的寡義,其實這只能說明他非常實際。斯佩德在辦公室與凱羅交手一場戲突出表明兩人道德價值觀的巨大差異。斯佩德單手奪槍,說明凱羅根本不是他對手:他把凱羅挖苦一番后又把槍還給凱羅,表明他按文明社會的規矩行事,信任自己的生意伙伴;凱羅立即又把槍對準他,說明這類人物沒有任何道德感,什么事都干得出來; 斯佩德以一種玩世不恭的笑容表明他意識到自己對黑社會的黑認識不夠。休斯頓設計的這個情節戲劇性地將兩種行為準則加以對比,自然貼切而又意味深長,的確是生花妙筆。在發現黑鷹是贗品后斯佩德仍堅持要1000元,但轉手又把錢交給警方,這也是耐人尋味的一筆。他留下這筆數目不小的錢按說也不違法,然而休斯頓讓他交出去卻強調了他的人生信念,使得他的形象更臻豐滿。另一方面他的這一舉動也突出表現了他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與整部影片的黑色幽默情調相一致。影片結尾時,警察押著布麗吉進電梯,鐵柵欄看起來像牢房,電梯下降就像她下地獄。影片沒有就此結束,而是讓斯佩德也慢慢走下樓梯。這給觀眾留下無窮的回味,看來他今后還會出沒于那個黑暗的世界。
休斯頓對攝影構圖也十分講究。他常以低于視平線的角度仰拍壞人,這樣銀幕上出現的是一個畸變的世界,休斯頓略加變動就從視覺上把握住了劇情環境的特征。他還常常把斯佩德置于畫面的一邊,把另外兩三個人置于另一邊,以此形成善與惡的對比。在開包驗寶那場戲中,斯佩德居高站在一邊,凱羅和布麗吉位置略低在中間,身體肥碩的古特曼坐在另一邊平衡畫面,斯佩德掃視三人,三人都緊盯他手中的鷹。這成了本片的一幅經典性構圖,既有道義的象征,又維持了幾何與力學的平衡。休斯頓還反常地把房間的天花板也拍入畫面(當時為了頂光照明和擴大空間,通常不這樣做),以此暗示斯佩德的調查空間狹小,或造成魑魅世界壓抑、逼人的感覺。休斯頓還特別注意低調攝影。有好幾場戲的房間或者靠從窗戶透進來的光作照明,或者以一扇白色的門將光線反射入內——不久,門上即映出一個歹徒的黑影。這種低調攝影強化了影片的黑色主題。
本片通常還被認為是黑色電影(film noir)的開山之作。法國影評家戰后才看到大批40年代初的美國影片,他們發現其中有些影片具有共同的風格,便于1946年將這些影片統稱為黑色電影。影評家們追本溯源,發現第一部黑色電影就是本片。黑色電影匯成潮流自有其時代的原因,但無可否認也有開路者的影響,盡管后來者未必意識到這一點。本片在主題和人物方面開了黑色電影風氣之先,如犯罪、墮落的氛圍,虛無主義的基調,有這樣那樣的污點、孤獨、冷漠、憤世嫉俗、對人生不抱幻想的反英雄類型的男主人公(屬壞好人或好壞人),誘惑男主人公并(或)導致其毀滅的妖冶、邪惡的女人等等。然而, 由于本片是第一部,也顯示出了它在黑色電影另一主要特征——黑色視覺風格方面發育不完全的不足。亦即低調攝影光線還不夠暗,黑白對比還不硬朗(后來典型的黑色攝影多有昏暗的路燈照亮狹窄或濕漉漉的街道的鏡頭);構圖還不夠偏斜、脫序、失衡,不足以造成威脅感……正因為有此不足,某些影評家認為黑色電影的原型應該是《雙倍賠償》(1944)。該片描寫一個女人誘使一位保險公司的業務員趁夜黑謀殺了她的丈夫以騙取雙倍賠償,最后又企圖謀殺情人滅口。這部影片充分體現了黑色電影的主要特征。美國著名的黑色電影除上述兩部外尚有《綠窗艷影》(1944)、《鬼夫人》(1945)、《郵差總按兩次鈴》(1946)、《沉睡》(1946)、《殺人者》(1946)、《上海小姐》(1948)、《孤寂之處》(1950)、《熾熱》(1953)、《死吻》(1955)等。
上一篇:《馬太福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鬼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