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海冤魂》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4 彩色片 100分鐘
阿根廷海亞影片公司/西班牙莫帕拉影片公司聯合攝制
導演:瑪麗亞·路易莎·本貝格 編劇:瑪麗亞·路易莎·本貝格 貝達·蘇坎波·費薩 胡安·巴蒂斯塔·斯塔格納羅 攝影:費爾南多·阿里巴斯 主要演員:蘇蘇·佩斯科拉羅(飾加米拉·奧格爾曼) 伊瑪諾爾·阿里亞斯(飾拉迪斯勞·古鐵雷斯) 埃克托爾·阿特里奧(飾阿道弗·奧格爾曼) 莫娜·馬里斯(飾奧格爾曼夫人)
本片獲1984年倫敦電影節大獎;1985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外語片提名
【劇情簡介】
布宜諾斯艾里斯省一所綠樹成蔭、幽靜的莊園,陽光明媚。小加米拉和姐妹們正在無拘束地玩耍。人稱“壞女人”的祖母結束了多年的監獄生活,被全副武裝的士兵押送回莊園,她將永遠被軟禁在這里度過凄苦的余生。為了自由和愛情,受盡屈辱和痛苦的祖母毫無悔意和羞愧之感,從容不迫地下了馬車,徑直走到從未見過面的孫女加米拉面前,問道:“你喜歡愛情故事嗎?”稚氣的小加米拉對這一切感到困惑不解。為什么父親對祖母如此冷酷無情,為什么人們要說祖母是“壞女人”?
歲月流逝,小加米拉已經長成婷婷玉立的貴族小姐,與生俱來的反叛性格使她與專橫的父親阿道弗格格不入。她背著父親做自己喜歡的事,在閣樓上養幾只可愛的小貓,獨自去書店買幾本私下流傳、具有民主思想的書,甚至違背父親嚴厲的禁令,去看望祖母,為她讀那些業已泛黃,卻充滿溫馨往昔的情書,還有祖母的情人那令人心碎的絕筆。這一切常常遭到父親嚴厲的斥責。
一天,加米拉向神父懺悔和父親吵架的“罪過”,以及青春期情欲騷動的困惑與羞愧,懺悔室里一個年青而陌生的聲音使她打住了話頭,原來新來了一個神父。
相隔幾日,加米拉在家中與姐妹們捉迷藏,無意中將前來拜訪的客人當成獵物捉住了。從聲音里她立刻辨出,是那個新來的神父。打開了蒙眼的罩布,加米拉愣住了,眼前是個目光清澈、英俊瀟灑的年青人。父親得知年青的神父拉迪斯勞是省長的侄子,格外青睞,邀請他經常到家里來。這樣,加米拉和拉迪斯勞逐漸熟悉起來。她選定拉迪斯勞做為自己的懺悔神父,向他傾訴心中的一切,不知不覺他們達到了相互默契和理解。
書店老板馬里亞諾由于出售具有民主思想的書籍,被當局砍下頭顱,以警民眾。這一血腥暴行令人不寒而栗。拉迪斯勞·古鐵雷斯在教堂布道時,毫不畏懼地指責了“聯邦派”當局屠殺生靈的殘暴行為。他的一番尖銳的話使加米拉一家十分不滿,只有加米拉由衷地欽佩拉迪斯勞的勇敢與正直。她公然站在年輕的神父一邊,為此,“聯邦派”的父親非常氣惱。
主教對古鐵雷斯神父牽涉政治的布道惴惴不安,提醒他處事不慎的嚴重性,還特別告誡他與教徒的關系,他說:“女人可能成為魔鬼的化身。”做為神職人員,拉迪斯勞決心扼殺自己萌芽中世俗的愛情,他竭力冷淡加米拉,不斷地懺悔,鞭撻自己的肉體,懲罰自己。
與此同時,阿道弗為女兒選定未婚夫,逼迫她出嫁。但是加米拉執意不肯,她認為只有愛情是婚姻的基礎,她要嫁一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能使她感到自豪、與她真正相親相愛的人。借懺悔之機,她向年輕的神父述說自己遭受著愛情的折磨,并大膽地暗示自己所愛的人正是拉迪斯勞本人。盡管拉迪斯勞阻止了她的表白,卻無法回避自己的感情,他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勇敢地追求自由與愛情的姑娘。
祖母死了,加米拉知道拉迪斯勞因為生病,未能參加祖母的安魂祈禱,便不顧一切,避開眾人,來到神父居住的斗室。看到心愛的人輾轉反側地遭受著精神與肉體的折磨, 昏迷中手里緊緊捏著她的一方潔白的手絹,加米拉給了拉迪斯勞深深的一吻。她明白了,年輕的神父陷入愛情與責任的雙重煎熬,比自己更加倍地痛苦
加米拉不能也不愿意壓抑心中強烈的愛,只要聽到教堂的鐘聲,她就感到心愛的人在呼喚。她大膽地約會拉迪斯勞,向他述說心中思念之情,并且發誓:“我要跪倒在你的面前,度過我的一生。”加米拉頻頻地“懺悔”,矛盾萬分的拉迪斯勞終于克制不住自己,吐露了真情。在一次做彌撒時,年青的神父向教徒分發圣餐,走到跪地的加米拉面前,他茫然地停住,心不由地緊縮了,加米拉的誓言使他再也無法做為神父在她面前偽善下去。拉迪斯勞做出最后的決定,脫去了沉重的教袍。
這天,全家都在沉沉午睡的時刻,加米拉剪去一縷頭發,留給母親做為紀念,她默默地念著:“永遠愛我吧,媽媽。”毅然地離開了這個令人窒息的家庭。他們像自由的鳥兒,遠走高飛了。
加米拉和古鐵雷斯神父私奔了,這對叛逆的膽大妄為使阿道弗大為震怒,他不顧父女情分,妻子的苦苦哀求,立刻向上稟報了這樁“丑事”。主教寫信給當局,請求調動警察,將這兩個“罪惡之人”逮捕歸案。教堂里,神父義正詞嚴地告誡教民;當局簽署的通緝令在城鄉村鎮四處張貼。
加米拉和拉迪斯勞化名布蘭蒂爾·馬克西莫夫婦來到臨近巴西邊境的戈雅鎮棲身,以教書為生。盡管生活清苦,他們卻感到無比幸福。村民們喜歡他們,連當地的警官也不時給他們以照顧。
然而,就是在這邊遠的窮鄉僻壤,兩個年青人也并沒有感到些許的輕松,每當夜幕降臨,朝圣的村民便喚起他們心中背叛上帝的負罪感。做為神職人員,拉迪斯勞尤為沉重。對那無所不在,萬能的上帝,加米拉也常常感到心悸,但是她不后悔,做為“馬克西莫”的妻子,她感到非常自豪。
圣誕節他們應邀來到鎮上,人們感謝他們給戈雅鎮的孩子們的啟蒙教育。但是,這種歡樂很快結束了,一名神父認出了他:“古鐵雷斯神父,上帝無處不在。”拉迪斯勞沒有任何辯解,他臉色蒼白地沖到教堂,絕望而悲憤地向神像喊道:“你為什么不讓我安靜?”
屋外,大雨滂沱,同情他們的地方警官趕來向加米拉報信:古鐵雷斯神父被認出來了,并讓他們盡快逃走。天亮以后,做為警官,他就要執行公務。
加米拉冒雨到教堂找拉迪斯勞,見他跪地虔誠地在默默祈禱,她沒有作聲,淚流滿面地退了出去。黎明時分,拉迪斯勞心力交瘁地回來了,“我還是一個神父,對不起。”他跪在加米拉面前,將頭深深埋在她的裙裾里。加米拉壓抑不住失聲痛哭。他們緊緊地擁抱在一起,聽著門外警察鏘鏘的腳步聲走近……
“聯邦派”掌權人物要防止政敵利用這件丑聞大作文章,教會要維護自己的聲譽,根本不要求審判,當局決定對犯人處以死刑。冷酷、自私的父親想的只是借用暴力、鮮血挽回家庭的名聲和個人的尊嚴,拒絕為女兒做任何努力。
拉迪斯勞對于判處自己死刑早在意料之中,他只是替加米拉感到焦慮,他多么想見心愛的姑娘最后一面,然后安心去死。他哪里知道可憐的加米拉將和他同命運。
陰冷、潮濕的圣托斯監獄,加米拉度過一個孤獨的不眠之夜,顯得格外蒼白、憔悴。對突如其來的判決,她昏死了過去。醒來時,獄醫告訴她,她已經懷孕了。加米拉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心情復雜地向鐵窗外喊道:“拉迪斯勞,我們有孩子了。”這凄楚而又充滿生機的聲音在獄中回蕩。
法律禁止殺死孕婦,這給監獄里同情這對戀人的人們一線希望,獄醫和典獄長急忙將診斷書呈報上去。然而,羅薩斯省長不為所動,急件傳回,維持原判,希望破滅了。
監獄外,狂風呼號,四個小時后,死刑就要執行。拉迪斯勞給加米拉寫了最后一封信:“親愛的加米拉,我剛知道你將和我一同死去,我們活著不能在一起,我們就在天堂相會吧……”加米拉和祖母當初一樣讀著戀人令人心碎的絕筆。更為悲慘的是,她將同樣被處死,就連腹中的生命也不能幸免。為了這生命,加米拉多么想活下去啊。
臨刑的鼓聲揪心地敲響了,他們終于共赴刑場。雙目交織,默默無言,彼此深深地注視了最后一眼,黑色的眼罩將他們的視線隔斷了。執行官冷酷機械地下令準備射擊。加米拉急切地詢問:“拉迪斯勞,你在嗎?”“在你身邊,加米拉。”年青的神父平靜地回答。隨著一陣槍聲,拉迪斯勞先撲倒在地。執行官又發出射擊的命令,士兵們不忍心向年青的孕婦開槍,不約而同地將槍口朝下,扣動了扳機,加米拉仍舊安然無恙。執行官再次下令,一名士兵索性丟掉手中的槍,在胸前畫起十字。直到執行官聲色俱厲地拔出手槍威脅,士兵們才閉上眼睛,胡亂射擊。幾秒鐘后,槍聲停了,刑場死一般寂靜,只有凜冽的狂風在呼號,士兵們木然不動,血泊中倒著兩個年青人。此時響起他們的畫外音:“拉迪斯勞,你在嗎?”“在你身邊,加米拉。”
【鑒賞】
這部影片取自1847年阿根廷的真實事件。加米拉·奧格爾曼和拉迪斯勞·古鐵雷斯——這對追求自由的純潔戀人遭到扼殺的悲劇,已經成為阿根廷人民歷史和現實的精神追求的象征。人民稱頌這位貴族出身的小姐加米拉,是“19世紀潘帕斯草原上的朱麗葉”。
這個真實事件在阿根廷流傳了140年, 可說是家喻戶曉的,不少出生的女嬰起名為加米拉,這足以說明了她思想影響之大。當然,這又決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愛情故事,因為透過這愛情故事的表層,還深刻地折射著阿根廷的社會現實的矛盾和斗爭。1912年,這一題材曾以無聲短片的形式拍攝過,但卻遭到了禁映。從那個時候起,電影創作者們心有余悸,沒有人再敢去反映加米拉和拉迪斯勞的悲劇,個中原委不言自明。
編劇、導演瑪麗亞·路易莎·本貝格在制片人利塔·斯坦蒂克支持下,在尚未征得阿根廷政府批準的情況下冒險開拍,這同樣具有勇氣。然而,她是時代的幸運兒,影片開拍的當天,新當選的總統阿方辛上臺,他所作出的第一項決定,就是取消審查制度,這為影片的拍攝清除了障礙。如果沒有這一重要的進程,這部影片的命運同樣是可想而知的。當我們由對影片命運的思考轉為對加米拉悲劇性命運的思考時,我們發現了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因為影片的意義決非僅僅表現了一個反封建的愛情主題,歸根結底還是觸及了阿根廷最敏感的社會和政治問題。如果不是這樣,為什么一對純潔青年的愛情會驚動教會、軍隊、政府、警察,不施以極刑而不快?
本貝格這位18世紀日耳曼天主教移民的后裔,也像加米拉一樣,受過典型的阿根廷上層社會的教育。她說:“我的一個保姆大為推崇這樣的哲學:‘必須把宗教灌輸進貴族小姐的頭腦里,因為這樣可以使她們免掉麻煩’。這和上世紀加米拉父親所持的觀點顯然同出一轍。”本貝拉出生于1923年,47歲寫了第一部自傳體劇本《一個太太的紀事》,52歲導演了一部短紀錄片《玩具》。到62歲才拍出這部具有世界影響的《情海冤魂》,可以說是大器晚成的導演。她說:“加米拉是個叛逆者,她違犯了公認的阿根廷模式,更不用說女人的體面了。她不僅是享受了同她的懺悔神父私通的愛情,而且以她的行為反對了家長制的秩序,即由家庭、教會和國家所組成的三位一體。……事實上,加米拉的故事之所以在阿根廷人民中間流傳得如此久遠,這可以直接追溯到這樣一個事實,即這種流傳反映了阿根廷歷史上壓迫的根源。加米拉的悲劇命運使我們對于政府對她和拉迪斯勞的干涉感到憤慨。……任何政權都沒有權利把它的權威強加于人家的私生活。加米拉認為她只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就這一點而言,她可以說是現代阿根廷的榜樣。我認為,對她的鎮壓是整個拉丁美洲對人民的鎮壓的悲劇性的象征。”這應當說是導演對影片主題思想的最好闡釋。
面對這一真實的歷史事件,編劇兼導演本貝格沒有使用通常最容易討好觀眾的情節劇手法,以曲折的故事情節和激烈的外在戲劇性的矛盾沖突去把握觀眾的情緒走向。如果觀眾感到他們是在看一場戲,那將意味著失敗。《情海冤魂》運用寫實手法,再現了上個世紀的生活場景,以一個處于嚴格教會思想熏陶下的貴族小姐性格形成的軌跡,采取了散射的、點性積累的方式(而不是線性方式)來加以表現。如被幽禁的祖母,埃切維利亞的具有民主思想的作品,砍下頭顱的馬里亞諾,以及來自反面的諸如以父親為代表的貴族勢力,來自教會以卡儂神會為代表的勢力,還有拉迪斯勞的雙重性格等等都對她的成長發生了影響。在這歷史的“力的平行四邊形”的合力影響下,加米拉成為人們追求真理的象征。這不能不歸功于本貝格所做的選擇, 因為這是最忠實于現實生活的作法。這種方法恰恰又是屬于電影的結構方法,它要求作品像生活那樣,而不是像一幕戲劇的演出。比如化名外逃的拉迪斯勞和加米拉被卡儂神父發現,導演沒有采用電影通常用的“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而是以軍隊步伐的聲響進入畫面,從而取消了外在的緊張,而加強了人物思想的內在張力。
作為一名成熟的導演,本貝格以她的作品顯示了她對電影的成熟思考和對技巧的純熟運用。因為電影不僅僅是講述一個故事,一段經歷,而是如何運用電影的語言手段去達到感人的效果。
本貝格在殘酷的現實面前營造了非常迷人的,甚至是詩化了的視覺圖像,這遠比那些表面血腥的畫面更加發人深省。這方面無疑應當歸功于著名攝影師費爾南多·阿里巴斯的努力。影片由暖色調逐漸向冷色調過渡,一步一步地揭示生活的冷峻和斗爭的殘酷。純真無邪的加米拉始終穿著潔白的服裝,甚至還蒙著白紗眼罩與穿黑衣衫的青年人嬉戲,但這種短暫的歡樂,無法壓抑內心人性的情欲的沖擊,她選擇了自己的道路,直至被屠殺時,那塊黑色的蒙眼布,又是那么富有視覺的沖擊力。加米拉在獄中穿過一次黑色的服裝,我們清晰地感到了她思想的走向成熟。作者的控訴和作品的思想內涵,強有力地通過形象而不是人物的語言展示出來。影片非常機智地控制了黑、白、紅三種顏色的色彩流程,使觀眾更好地理解阿根廷教會、家庭、政權“三位一體”的對人性的扼殺。
作為一名女導演,本貝格以她細膩的手法賦予《情海冤魂》藝術的魅力;同樣,作為一個女權主義者,她以自己的作品向阿根廷乃至世界,發出了深沉的吶喊。
上一篇:《情人》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情迷巧克力》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