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81 彩色片 135分鐘
法國第十三制片公司攝制
編導:克羅德·勒魯什 攝影:讓·博夫蒂 主要演員:羅貝爾·荷桑(飾西蒙·梅葉/羅貝爾·普拉特) 尼果爾·加西雅(飾安娜·梅葉) 杰姆·卡恩(飾杰克·格蘭) 杰拉迪娜·沙普蘭(飾蘇珊娜/薩拉·格蘭) 達尼埃爾·奧布利什斯基(飾卡爾·克萊默) 杰克·瓦勒海(飾杰克遜) 喬治·東(飾鮑里斯·伊多維奇/謝爾蓋·伊多維奇) 艾芙麗娜·布伊克思(飾艾芙麗娜/愛迪思)瑪莎·梅西爾(飾瑪格達·克萊默)
【劇情簡介】
80年代初的巴黎,在流光溢彩的艾菲爾鐵塔腳下的人權廣場上,搭起一個巨大的紅色圓形舞臺。悠遠的笛聲漸起,舞者仿佛從夢中醒來,他輕舒雙臂,自由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他是著名蘇聯芭蕾舞演員達吉雅娜的兒子謝爾蓋,他的精湛舞技征服了全場觀眾,優美的舞曲旋律在人們心中激蕩,也把人們帶回了那些無法忘懷的歲月……
1936年的莫斯科,同一音樂旋律伴隨著達吉雅娜在芭蕾舞比賽大廳里翩翩起舞。年輕的評委鮑里斯·伊多維奇對她的舞姿倍加欣賞,雖然達吉雅娜在這次比賽中落選,卻獲得了鮑里斯的愛情,當他倆把吻過的潔白花束拋向參加婚禮的人群時,絕沒想到戰爭的陰云已出現天際。
1937年,巴黎麗都歌舞廳里正在上演《瘋狂的牧羊人》。年邁的鋼琴手因心肌梗塞中斷演出,西蒙·梅葉代替了他。女提琴手安娜與他一見鐘情,在康康舞的快速節奏中,他倆眉目傳情,小提琴和鋼琴的協奏織成了華美樂章。令人遺憾的是,戰爭的硝煙使這個協奏只有序曲,沒有尾聲。
1938年,柏林。年輕的杰出鋼琴家卡爾·克萊默在萬字旗下,為納粹高級將領彈奏著勃拉姆斯的作品,他的精湛演技受到希特勒贊賞。他抑制不住內心的狂喜,奔回家中向懷孕的妻子喜送佳音。
1939年,美國樂隊指揮杰克·格蘭在向全國直播的舞會上,通過廣播電臺,向剛分娩不久的愛妻和新生的小女兒薩拉祝福。在激越熱烈的爵士樂曲聲和一片歡騰聲中,忽然傳來英法兩國對德宣戰的消息。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德國鋼琴家卡爾·克萊默作為軍樂隊指揮,在巴黎的協和廣場上為德軍占領巴黎奏樂助興。麗都歌劇院歌女艾芙麗娜對他屢送秋波,終于他倆發生戀情。卡爾的平安家信則成為遠在柏林的日夜思念他的妻子瑪格達的唯一精神寄托。
巴黎被占領后,麗都歌劇院的西蒙和安娜與千千萬萬的猶太人一起,被押上開往集中營的火車。他們知道此去兇多吉少,萬般無奈,只得把剛出生不久的兒子棄于一個小車站。結果,孩子被人撿到,交由一位神甫收養。西蒙慘死于毒氣室中,安娜強忍悲痛,木然地為德軍演奏提琴。
鮑里斯應征入伍開赴戰場。達吉雅娜懷抱嬰兒為他送行。他對妻子說:“只要你等我,我就會回來?!边_吉雅娜為上戰場的紅軍跳舞,等待著丈夫早日返回家園,但她等來的卻是鮑里斯的陣亡通知,悲痛欲絕的達吉雅娜只得與兒子相依為命。
蘇聯要求英美在法國開辟第二戰場。美國樂隊指揮杰克和鄰居的一對生性好斗的雙胞胎一同入伍。這對雙胞胎在空降諾曼底時被炮火擊斃。
戰爭終于結束了。法國到處是一片歡樂的海洋,連撫養棄嬰的神甫都禁不住手舞足蹈起來。在巴黎街頭,杰克指揮著樂隊,為興高彩烈的居民和士兵伴舞。曾和卡爾私通的艾芙麗娜,被憤怒的群眾抓住,被剃光了頭游街示眾。
卡爾和戰敗的德國士兵一起被遣送回國。展現在他面前的是斷壁殘垣,兒子在轟炸中慘死,他和妻子瑪格達默默地緊緊擁抱在一起。
杰克興奮地回到紐約家中,呼喚妻子蘇珊娜,家中卻空無一人。當他疑惑不解地走下通往花園的樓梯時,看到妻子帶著愛女薩拉和兒子杰克遜奏著凱旋頌為他接風,全家人欣喜若狂。但雙雙陣亡的鄰居雙胞胎的雙親卻失聲痛哭。
安娜的丈夫已死于毒氣室,她隨著從集中營被解放的人群,獨自返回巴黎。她多次去那個丟棄孩子的小車站打聽,但毫無結果。回到昔日工作過的麗都歌舞廳找工作,也遭拒絕。只好拉手風琴為一些婚慶助興,借以謀生。她的好友艾芙麗娜被群眾羞辱后,喪魂落魄地帶著私生女兒回到法國南部第戎,一周后自殺身亡。
光陰荏苒,彈指間20年過去了。二戰陰云消散,阿爾及利亞戰火又起。阿爾及利亞的獨立結束了法國士兵的戰斗生涯。他們乘坐的開往巴黎的火車,停在第戎站時,歌女艾芙麗娜的私生女愛迪思也登上了這列火車,坐在這群士兵旁邊。士兵中有一個名叫羅貝爾的青年,他就是西蒙和安娜的兒子,他的母親20年來從未放棄尋找他的努力。羅貝爾把自己非凡經歷寫成一本自傳體小說,麗都歌舞廳的同事通知了安娜,母子終于相認。
愛迪思到巴黎后,沒有找到答應幫助她的人,只好到一家舞蹈學校當清潔工。她隔著玻璃羨慕地看著同齡女孩跳舞。后來,通過考試,她當上了電視播音員。自從她和羅貝爾同車來到巴黎后,來往越來越頻繁,最終成了他的情婦。羅貝爾的妻子芬妮知情后,要與他離婚,兒子弗朗西斯也對他冷眼相加。弗朗西斯在一艘巡弋在地中海中的法國航空母艦上,彈著吉它吟唱著。退役之后,他和同伴組織了一個樂隊,他那動情深遂的歌聲使他在歌壇上嶄露頭角。
達吉雅娜在莫斯科一所芭蕾舞學校任教,不甘寂寞的她接受了一位同事的追求,婚后又生了一個女兒。兒子謝爾蓋在她的培養下舞技超群,到巴黎的一場演出大獲成功。他通過國際長途電話讓母親分享他成功的喜悅。然而,在他隨團離開法國國境的最后一刻,在法國特工的協助下,毅然決然地投奔了西方。
和平時期也有不測風云。杰克和妻子蘇珊娜外出時遭遇車禍:蘇珊娜喪生,杰克摔斷了腿。他們的女兒薩拉雖已成為著名的歌唱家,但染上了酗酒和吸毒的惡習。薩拉的弟弟杰克遜勸姐姐到巴黎去看望在法國生活的父親,并在那里開創自己的事業。
卡爾·克萊默離開德國,攜妻子瑪格達來紐約演出。音樂會在該市最大的音樂廳舉行,據說門票已搶購一空。然而幕啟時,空落落的觀眾席上只有兩名音樂評論家。滿懷激情的卡爾為這兩個人指揮龐大的交響樂團,演奏了預定的曲目。在樂隊成員的掌聲中,從天幕上飄下無數照片,那是他當年與希特勒的合影。原來,美國的猶太組織事先已把門票全部買下。在瑪格達的建議下,卡爾召開了記者招待會。會上,他傾訴了自己的心聲:“音樂是我的全部生命。”
斗轉星移,時光飛逝,歷史步入了80年代。國際紅十字會組織各國著名藝術家會聚巴黎,在艾菲爾鐵塔下展開了為賑濟非洲災民的義演??枴た巳R默指揮著龐大的樂隊,薩拉和弗朗西斯一起引吭高歌,謝爾蓋在紅色圓形舞臺上,赤裸著上半身,跳著剛柔并蓄的舞蹈。這組鏡頭正是影片開始時那組畫面的繼續,音樂也還是同樣的旋律。
半個世紀的凄風苦雨和幸福歡樂融化在人生的樂章中,夜空中升起了爛漫的煙花,月亮一時失去了它的光輝。月有陰晴圓缺,正如世界各國的蕓蕓眾生,有著說不盡的悲歡離合。
【鑒賞】
法國著名導演克羅德·勒魯什的這部可觀性極強的影片,通過美、蘇、德、法四個國家的四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從本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半個世紀中的戰爭與和平帶給世人的苦難與歡樂中,突出了反對戰爭、謳歌和平的主題。影片從思想內涵到藝術表現手法都有較高的價值。
電影之所以不同于建筑、雕刻、音樂、舞蹈、繪畫和文學,而成為“第七
藝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能夠直接訴諸視覺和聽覺,自由地顯示四維空間并具有四度向量的綜合藝術。電影既如建筑、雕刻和繪畫在空間內造型,又如音樂和文學在時間中延續,它是在空間內展現的時間藝術,又是在時間上延續的空間藝術。電影和舞蹈、戲劇雖然都屬于動的造型藝術,但電影卻突破了后兩者在時空方面所受的限制,在二維空間的銀幕上,映出三維空間實體性的視象,在第四維即時間內延續其運動。攝影機就相當于觀眾的視點,在距離方位和角度上可以變化無窮,空間和時間可以不受任何局限地跳躍或交錯。因此,時空性是電影區別于其它藝術的特性。影片《人有悲歡離合》對這一特性作了充分的體現。
影片伊始,攝影機便帶領觀眾來到莫斯科,進入了鮑里斯和達吉雅娜的愛情生活。繼而,隨著鏡頭的變換,我們又來到巴黎麗都歌舞廳,目睹了西蒙和安娜的戀愛經歷。接著,我們又來到柏林,參加了卡爾的鋼琴演奏會,看到他吻抱妻子瑪格達的激動場面。最后,我們在紐約,看到杰克正在一邊指揮樂隊,一邊通過電臺轉播向妻子蘇珊娜和初生女兒薩拉祝福的情景。鏡頭一轉,我們就從歐洲大陸三國首都跨越大西洋來到美國,不到半小時,偌大的世界都匯集在小小的銀幕上,遠隔萬里的四個家庭的故事就這樣展開了。故事展開后,從一國到另一國萬里空間的跳躍,僅在分秒之間。一部影片同時敘述多個國家數個家庭的故事,而這些故事的主人公最終又會聚一處,這類影片尚不多見。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并行交錯的多條線索,條條脈絡清晰,甚至同一位演員,既演父與子,或演母與女,西蒙父子、安娜母女,鮑里斯父子、蘇珊娜母女和艾芙麗娜母女都是如此,觀眾并無頭緒不清的感覺。
影片的故事始于30年代,終于80年代,時間跨度較大。四國四家近半個世紀的悲歡離合濃縮于兩個多小時的影片中,充分發揮了電影 “撫四海于一瞬,覽古今于須臾”的特點。
在本片中,勒魯什匠心獨運,巧妙地把四個藝術家家庭的曲折經歷,通過音樂和舞蹈兩種藝術形式,自然地引入故事情節中,使它們作為兩個藝術元素化合于電影之中,很好地為主題服務,充分體現了電影這門高度有機的綜合藝術的特點。
芭蕾舞演員達吉雅娜剛柔并濟的舞姿,使人感到藝術家百折不撓、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安娜·梅葉那支凄婉動人的小提琴曲,使人聯想起她一生不幸的遭遇。一曲勃拉姆斯悲壯的交響樂,記載了指揮家卡爾·克萊默不屈不撓的奮斗歷程,影片的主題曲“情系巴黎”和“你我他”的優美旋律貫穿影片始終,使人難以忘懷。
影片開頭和結尾的音樂舞蹈既點題又有呼應作用。影片開始時,蘇聯芭蕾舞演員謝爾蓋在紅色圓形舞臺上,身著白色舞衣,跳著幽靈般的舞蹈,神秘的主題音樂如曠野上的和風悠然飄起。隨著他的指尖、足尖、關節及頸部的痛苦扭動,觀眾不知不覺地被某種憂郁氣氛滲透。鏡頭自然而然地轉到莫斯科芭蕾舞大賽的畫面,進入了影片主題。片尾仍是同樣的場景,同一演員,同一音樂,只是美國年輕的女歌唱家薩拉和法國歌壇新秀弗朗西斯用他們嘹亮動情的歌喉,把同樣的旋律唱得充滿生機和希望。舞蹈由夢幻般的徬徨轉入奔放、剛勁的旋轉跳躍。舞臺上的演員越來越多,他們伸開雙臂呼喚著世界和平和全人類的徹底解放。
全部影片故事,著重刻畫了三個不同歷史時期四個家庭三代人的不同經歷。開始于30年代第一代人在二戰中的苦難,經過60年代第一代人撫平戰爭的創傷和第二代人的困惑與追求,世界開始走入新的時代,影片結尾時,第二、三代人與父輩一起,聯袂在艾菲爾鐵塔下演出,表明了80年代的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德國音樂家卡爾·克萊默一生的經歷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出場時,他身著燕尾服,像雕像一樣,坐在巨大的黑色三角鋼琴后面。納粹萬字旗高懸,黨衛軍將領坐滿音樂廳。二戰打響后,他拋下妻兒,走在軍樂隊前面進入巴黎,機械的指揮動作,無異于木偶。他雖獲巴黎歌女垂青,但作為戰俘狼狽回國,兒子已埋在瓦礫之中。赴美演出時,偌大的劇場里,只有兩名聽眾,在這個年代,人們還難以忘卻種族的仇恨。在他最后出場時,是應國際紅十字會之邀而重返巴黎,奏出了企望和平的新樂章。他的三次演出截然不同,第一次沉郁,第二次激昂,第三次抒情,充滿了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影片故事展開時,勒魯什通過一個時間軸上的空間交錯,將地球上幾個家庭的悲歡離合表現出來。這種平行的敘述方式,使人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當世界性的災難來臨時,生活在同一藍天下的人類,命運是相同的,但命運又不完全是公平的。正如歌中所唱的: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但有些人更幸運些。麗都歌舞廳的歌女艾芙麗娜曾給人們送去過多少歡樂,在德軍占領巴黎后,因她與卡爾·克萊默過從甚密,法國光復時被剃頭游斗,親友們避之三舍。艾芙麗娜走投無路,只得自殺身亡。戰爭期間,法國多少政要與敵勾結,通敵之罪卻要區區一名歌女承擔,命運之神實在不公。
戰爭結束后,安娜獲釋回國。鏡頭跟著她在巴黎車站孤獨的腳步向前移動,我們看到神態呆滯、心情沉重的卡爾被推上開往德國的列車。車站上一雙雙翹盼親人的眼睛都飽含著淚水。這個長鏡頭表現了人類同命運的主題,戰爭帶給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同樣都是苦難。這個長鏡頭也使故事結構發生了變化,戰前平行發展的四個家庭故事,從此交叉起來,為影片結尾時他們共同來到巴黎做好鋪墊。
影片作者試圖向觀眾傳達這樣一個信息:生活在地球上的同一代人有著相同的命運,而兩代人之間的命運往往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父輩經過二戰苦難的法國青年,60年代又飽受阿爾及利亞戰爭之苦。這場骯臟的戰爭,至今仍是法國文藝題材避諱的焦點。父輩試圖忘卻昔日戰爭的夢魔,年輕人對命運的抗爭方法卻是及時行樂,生命太短暫,和平的生活又能持續幾時,今朝有酒今朝醉,盡情享受眼前的稍縱即逝的幸福生活。薩拉在大洋彼岸沉醉于煙酒、愛情和歌舞中,麗都歌舞廳經理的兒子亞力山大搶奪了父親的財產和情人,嫖娼宿妓、花天酒地、紙醉金迷,但也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這垮掉的一代人,有人像亞力山大這樣頹廢,有人像謝爾蓋那樣掙扎,有人迷惘,有人徘徊,也有人在失落后奮而進取,就像弗朗西斯那樣,也有像薩拉的情人安東那樣以結束自己生命作永遠的解脫,更多的人則是在尋覓和企盼。影片通過一場拳擊賽象征性地表現了這群人的心態。亞力山大和他的朋友們把自己的前途押在兩名拳擊手的勝負上。在這場戲中,鏡頭并不對準賽場的中心人物拳擊手,而是細致地描繪場下觀眾的神態,拳擊手之一是亞歷山大的好友菲力蒲,大家把希望全部寄托在他的勝利上。一個搖鏡頭把這群吶喊助威的人的心態和氣質表現得一覽無余。隨著場上的變化,他們時而雙目發光、大聲歡呼,時而神情沮喪、唉聲嘆氣,或張口結舌、呆若木雞,或歡笑雀躍、舉冠相慶。當代表他們命運的菲力蒲被對手打翻在地,再無還手之力時,他們個個驚愕得面面相覷。一個俯視鏡頭把集中在畫面一隅的這群人的沮喪和絕望神情,深深地印在觀眾的腦海里。
影片導演采用了多種手法來刻畫人物和烘托氣氛。手法之一是對比。例如戰爭前后判若兩人的安娜:1936年當她與西蒙戀愛結婚時,是那樣的年輕嫵媚、光彩照人,當她從集中營出來,在火車站里拖著沉重的腳步,目光呆滯遲疑不前,人們自然想到夫亡子散給她精神造成的痛苦。再如杰克凱旋回歸家園,妻子蘇珊娜女兒薩拉用音樂和歌唱歡迎他時,一輛軍用吉普在鄰居門前嘎然剎住,一位軍官通知一對老夫婦,他們那對雙胞胎已葬身于諾曼底,兩位老人抱頭痛哭,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
勒魯什十分重視影片的觀賞性,本片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但過分強調觀賞性而忽略了真實性,就會失之偏頗。人物的命運有偶然隨意性,故事情節也常有巧合,但把過多的偶然和巧合加在一起,就難免失真。讓四個家庭的幾代人相聚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下,共同為國際紅十字會義演,造成一個大團圓的結局,固然場面宏偉,精彩的歌舞演出引人入勝,但人們總感到有幾分不夠真實的缺憾。
上一篇:《井》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伊凡雷帝》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