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佛本生故事》通過講述佛祖在成佛之前輪回轉生的故事來弘揚佛旨?!吨裆弑旧菲v述了菩薩出家后有五百苦行者追隨,有位苦行者收養了一條毒蛇并待蛇如子,菩薩勸其扔掉這條蛇,苦行者不聽菩薩的勸告,最終被毒蛇咬死。《兒子》篇敘述一母夜叉搶得一男孩,強辯說是自己的兒子,與孩子的母親爭吵起來。智者在地上畫出一條線,將孩子置于線上,命雙方拉拽孩子,規定誰能把孩子拉向自己的一方,孩子便歸屬于誰。孩子在拉拽下大哭起來。生母心疼,松開了手,于是智者斷定心疼孩子者才是孩子真正的母親。
【作品選錄】
竹蛇本生
古時候,當梵授王在波羅奈治理國家的時候,菩薩轉生在迦尸國一個富豪家。長大成人后,他看到愛欲招禍、無欲致福,于是摒棄愛欲,出家到喜馬拉雅山當隱士,他完成禪思的準備工作,達到五神通、八定,享受禪思之樂。后來,有五百苦行者追隨他。他住在那里,成了他們的老師。
一天,一條小蛇按照自己的習性出來爬游,爬到一位苦行者的凈修屋里。這位苦行者對小蛇產生了親子之愛,將它收養在一個竹籠里。由于這條蛇居住在竹籠里,人們便稱它為“竹蛇”;而這位苦行者待蛇如子,人們也就稱他為“竹蛇爹”。
菩薩聽說有個苦行者養了一條蛇,便把那個苦行者召來,問道:“你真的養了一條蛇嗎?”苦行者回答道:“是的?!逼兴_說:“決不可與蛇親近,不要再養了?!笨嘈姓哒f:“這條蛇對待我就像學生對待老師那樣,沒有它,我活不下去?!逼兴_說:“可是,你留著它,你最終會喪命的?!笨嘈姓邲]有聽取菩薩的勸告,他舍不得扔掉這條蛇。
幾天后,所有的苦行者都去采集果子。他們到達一個地方,見那里的果子長得特別茂盛,便在那里住了兩三天?!爸裆叩币哺麄円黄鹑チ?。他把“竹蛇”安置在竹籠里,關好了竹籠門。這樣,兩三天后,他與苦行者們一起回來,心想:“我要給竹蛇喂點食了?!彼蜷_竹籠,伸進手去,說:“來,孩子,你肯定餓了?!边@條蛇因為兩三天沒有食吃,怒不可遏,一口咬住伸進來的手,苦行者頓時喪生,跌倒在竹籠旁。這條蛇逃進了樹林。
見到這情景,苦行者們就去報告菩薩。菩薩吩咐將那苦行者的尸體焚化;然后,坐在苦行者們中間念了一首偈頌告誡眾人:
剛愎自用者,不聽善意勸,
猶如竹蛇爹,命喪旦夕間。
菩薩這樣告誡眾苦行者,使他們安于四梵住。他死后,升入梵界。
兒 子
有個婦女帶著兒子去智者的池塘洗臉。她替兒子沐浴后,讓兒子坐在自己的外衣上,自己洗完臉,下池塘沐浴。這時,有個母夜叉看見這孩子,想要吃他。她捏著這婦女的外衣,說道:“大姐,這孩子長得真?。∈悄愕膬鹤訂??”“是的,大媽!”“我給他喂點奶?!薄澳阄拱?!”母夜叉抱起孩子,逗弄了一會兒,就帶著他跑了。這婦女看見后,追上母夜叉,抓住她,問道:“你怎么抱走我的兒子?”母夜叉說道:“這哪里是你的兒子?這是我的兒子。”她倆爭吵著,走過游戲廳門口。智者聽到吵架聲,把她倆召來,問道:“怎么回事?”聽罷案情,他憑其中一個婦女那雙不會眨眼的紅眼睛,就知道她是母夜叉。盡管他心中有數,仍然問道:“你們愿意服從我的判決嗎?”“我們愿意?!庇谑?,他畫一條線,把孩子放在線中央,吩咐母夜叉抓住孩子的雙手,母親抓住孩子的雙腳,說道:“你們兩個拽這孩子,誰能拽過去,這孩子就是誰的。”她們兩個開始拽,這孩子痛得哇哇啼哭。母親的心仿佛要碎了,松手放開兒子,站在那里哭泣。智者問眾人道:“真母親和假母親,哪個心疼孩子?”“真母親,智者!”“那么現在,抓住孩子站著的和放開孩子站著的,哪個是真母親?”“放開孩子站著的,智者!”“你們知道這個搶兒子的女賊是什么東西嗎?”“不知道,智者!”“她是母夜叉,想把這孩子抓去吃掉?!薄澳闶窃趺粗赖??智者!”“她的那雙眼睛不會眨巴,身體沒有影子,膽子大,心腸硬?!比缓螅麊柲敢共妫骸澳闶钦l?”“我是母夜叉,尊者!”“你為什么要抓這個孩子?”“想吃掉他,尊者!”“蠢貨!你過去作惡,轉生為母夜叉。你現在還要作惡,唉,你真是個蠢貨!”智者訓誡了她,囑咐她遵守五戒之后,再把她放走。孩子的母親向智者祝福道:“尊者,祝你長壽!”然后,帶著兒子,走了。
(郭良鋆、黃寶生 譯)
注釋:
五神通和八定是佛教術語。五神通指五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或如意通)。八定是按入定程度深淺而分的八種禪定,即初禪定、第二禪定、第三禪定、第四禪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四梵住即慈、悲、喜、舍四種精神。
梵界即天國。
【賞析】
佛教文學不僅是印度文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古代文學中的一顆明珠。《佛本生故事》作為佛教文學中的經典之一,以其豐富多彩的內容、多方面的研究價值,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佛本生故事》,并不是根據釋迦牟尼傳教布道時用的古印度東部地區方言摩揭陀語轉譯而成,摩揭陀語“三藏”早已失傳。值得慶幸的是,傳入斯里蘭卡的古印度西部一種方言巴利文“三藏”卻保存了下來。由我國學者郭良鋆、黃寶生兩位先生選譯的《佛本生故事》即屬于巴利文“三藏”中的經藏小部。
按照佛家的說法,釋迦牟尼在成佛之前,只是一個菩薩,只有經過了無數次輪回轉生,才能成佛。而每次轉生,便有了一個行善立德的故事,也就產生了所謂佛本生故事。每篇佛本生故事都由五個部分組成: 1。 今生故事——說明佛陀講述前生故事的地點和緣由;2。 前生故事——講述佛陀的前生故事;3。 偈頌詩——既有總結性質的,也有描述性質的,一般出現在前生故事中,有時也出現在今生故事中;4。 注釋——解釋偈頌詩中的詞義;5。 對應——將前生故事中的角色與今生故事的人物對應起來。郭、黃兩位學者選譯的是其中的前生故事和出現在前生故事中的偈頌詩,“因為這是每篇佛本生故事中最古老部分,文學性也最強”。
《竹蛇本生》通過竹蛇爹“惜惡遭殃”的悲慘遭遇,告誡人們剛愎自用的危害,提醒人們要聽從善意的勸告。同時,對待邪惡之物不能濫施同情和仁愛,否則會自食苦果。這類寓意深刻的故事還有《鴿子本生》、《毀園本生》、《齊心協力本生》等。
由《竹蛇本生》自然會聯想到《伊索寓言》中的《農夫與蛇》。盡管故事主人公的身份不同,前者是苦行者,后者是農夫,在情節上也有不同之處,前者是蛇被收養在竹籠中,后者是蛇被暖在農夫懷中,但主要情節——人憐愛蛇,反被蛇咬死——卻是相同的。這并不是一種巧合,現在流傳的《伊索寓言》內容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東方,尤其是古代印度。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到達印度,給印度文化和文學的西傳造就了機會。佛經中的本生故事不僅在故事題材上影響了古代歐洲寓言的發展,而且在形式上也對其產生深遠影響。《伊索寓言》每篇結尾處,往往有幾句點明故事寓意、對人進行勸誡的話,這種體制可以說就是對本生故事中偈頌詩的承襲。
《佛本生故事》中還記有一些著名的民間傳說,這些傳說流布于東西方各國,見諸于各大宗教的經籍文獻,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洞笏淼辣旧鹤印分械摹岸笭幾影浮本褪瞧渲械慕浀淦拢沂玖藗ゴ蟆o私的母愛。故事以兩位婦人爭奪一個幼小孩子為核心,在誰能把孩子拽過去,孩子就歸誰的殘酷事實面前,真母親的愛子本能促使其寧可放棄愛子,也不愿讓孩子受到一點傷害?!岸笭幾印边€顯示出人們對智慧和正義的永恒追求。故事塑造了公正無私、明察秋毫、愛憎分明的智者形象,他雖通過婦人的眼睛就已判斷出真假母親,但為了向世人彰顯正義,他憑借來自生活經驗的智慧與對無私母愛的理解,設置了“爭子”的考題,讓眾人從中判斷出事實的真相。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圣經·列王紀》中有所羅門王“得智慧斷案”,西藏的歷史文獻《巴協》中有《金城公主的傳說》,元代李潛夫著有雜劇《包待制智勘灰闌記》,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于1945年據此創作了《高加索灰闌記》等。但不能否認的是,“這個故事最早還是出現在公元前3世紀巴利文的《佛本生故事》中?!斗鸨旧适隆穪碓从诿耖g創作,也就是說印度至遲在公元前3世紀就出現了二母爭子故事”(林繼富《“二母爭子”故事揭秘》)。
通過選文可以看出,《佛本生故事》雖然最初在印度形成,但其影響決不限于印度。著名印度學學者季羨林先生曾說過:“在信仰小乘佛教的國家里,斯里蘭卡、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等等,任何古代的書都比不上《佛本生故事》這一部書這樣受到歡迎。一直到今天,這些國家的人民還經常聽人講這些故事,往往通宵達旦,樂此不疲?!辈粌H如此,通過以上述國家為媒介的廣泛傳播,《佛本生故事》具有了世界性的影響。
(王 希)
上一篇:《何露斯與塞特之爭 [古埃及]佚名》讀后感
下一篇:《使徒行傳 [希伯來]《圣經·新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