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主人公格列佛先后四次航海冒險。第一次遠航中船只失事,他逃生到一個小人國。國王和大臣貪婪殘忍,因可笑的原因與鄰國戰火不斷。第二次來到大人國(布羅卜丁奈格),成了宮廷寵兒。格列佛向國王介紹了英國體制的種種完備之處,卻被信奉無為而治的國王一一駁倒。第三次游歷以勒皮他為中心,兼及阿爾尼巴比、拉格奈格、格勒大錐、日本四個地方。飛島國(勒皮他)的科學家從事荒唐無用的研究,而貴族則殘暴壓榨屬地人民;在之后的巫人島(阿爾尼巴比)上見到了許多名人靈魂,因此發現歷史學者的記錄虛假不堪。第四次去了一個由高貴而理性的馬統治的國家——慧骃國,一種貌似人而下等的動物——雅胡,則是他們治下的畜生。格列佛最終懷著對此國的留戀回到祖國,并選擇余生與馬共度。
【作品選錄】
我獲得自由后,第一個要求就是獲準參觀首都密爾敦多。皇帝很爽快就答應了,只是特別關照不得傷及當地居民和民房。人們也從告示里得知我將訪問京城的計劃。環繞京城的城墻高兩英尺半,寬至少有十一英寸,所以盡可駕駛一輛馬車很安全地在上面繞行一周。城墻兩側每隔十英尺就是一座堅固的塔樓。我跨過西大門,輕手輕腳地往前行,側著身子穿過兩條主要的街道,身上只穿了件短背心,因為我怕要是我穿了上衣,衣服的下擺也許會帶壞民房的屋頂或屋檐。雖然有嚴令禁止任何人出門,否則就會有生命危險,可我走路還是非常小心,免得一腳踏壞了在街上游蕩的人。閣樓的窗口和房頂上全都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們,我不由得想,在我的任何一次旅行中,也沒見過像這樣人口眾多的地方。這座城是一個標準的正方形,每邊城墻長五百英尺。兩條大街各寬五英尺,十字交叉將全城分作四個部分。胡同與巷子我就進不去了,只能從旁邊路過時看一下,它們的寬度從十二到十八英寸不等。全城可容納五十萬人。房子有的高三層,有的高五層。商店和市場百貨齊全。
皇宮在全城的中心,正當兩條主要大街的交會之處,四周是高兩英尺的圍墻,宮殿離圍墻還有二十英尺。我獲得皇帝的許可后跨過了這道圍墻。圍墻與宮殿之間的空地很大,我可以很容易地繞行看到宮殿的每一面。外院四十英尺見方,其中又包括兩座宮院。最里面的是皇家內院,我很想看一看,卻發現極困難,原因是從一座宮院通往另一座宮院的大門都只有十八英寸高、七英寸寬。外院的建筑高至少也有五英尺,雖然院墻由堅固的石塊砌成,厚達四英寸,可我就這么跨過去不可能不對整個建筑群造成極大的損害。皇帝這時候也很希望我去瞻仰一下他那金碧輝煌的宮殿,但這我三天以后才辦到。那三天,我用小刀在離城約一百碼的皇家公園里砍下了幾棵最大的樹,我用它們做了兩張凳子,每張高約三英尺,并且都能承受得起我的體重。市民們得到第二次通告后,我又進城了,手里拿著兩張凳子往皇宮而去。到達外院近旁,我站上一張凳子,另一張舉過屋頂,然后輕輕地放到一院和二院中間那塊寬八英尺的空地上。這樣從一張凳子到另一張凳子,我很輕便地就跨過了外院的樓群,之后我再用帶彎鉤的棍棒把第一張凳子鉤了過來。我用這樣的方法來到了皇家內院。我側著身子躺下來,臉挨到中間幾層樓那扇特地為我打開的窗子前,由此看到了人們所能想象到的最輝煌壯麗的內宮。
我看到了皇后和年輕的王子們,他們在各自的寢宮里,身邊都有主要的一些侍從相隨。皇后陛下很高興,對我十分和藹地笑了笑,又從窗子里伸出手來賜我一吻。
但是我不想讀者更多地來聽這一類的描述了,因為我把它們留給了另一部篇幅更大的書;那書差不多就要出版了,里邊概括地敘述了這個帝國由創建歷經各代君王的整個歷史,特別敘述了該帝國的政治、法律、學術、宗教、動植物、特殊的風俗習慣以及其他稀奇而有益的事情。眼下我主要想來描述一下我住在這個帝國的約九個月里發生在我以及公眾身上的種種事件。
我獲得自由后約兩個星期,一天早上,內務大臣瑞爾德里沙(他們這么稱呼他)來到我的寓所,隨身只帶了一個侍從。他吩咐他的馬車在遠處等候,請求同我談一個小時。由于他的身份和個人功績,也由于我在向朝廷提出請求時他幫過不少忙,因此我很快就答應了他。我提出躺下來,這樣我聽他說話可以更方便些,但他更愿意讓我把他拿在手里同我交談。他先是祝賀我獲得了自由。他說這件事情上他自認為也有些功勞;不過他又說,要不是朝廷現在這個處境,我也許不會這么快就獲得自由的。“因為,”他說,“雖然在外國人看來我們的國勢很昌隆,實際卻深為兩大危機所苦: 一是國內黨爭激烈,一是國外強敵入侵的危險。至于第一個,你要知道,七十多個月以來,帝國內有兩個黨派一直在互相爭斗;一個黨叫做特萊姆克三,一個黨叫做斯萊姆克三,區別就在于一個黨的鞋跟高些,另一個黨的鞋跟低些。事實上,據說高跟黨最合古法,但不論怎樣,皇帝卻決意一切政府行政管理部門只起用低跟黨人。這一點你是不會不覺察到的。皇帝的鞋跟就特別來得低,和朝廷中任何一位官員比,他的鞋跟至少要低一‘都爾’(‘都爾’是一種長度,約等于十四分之一英寸)。兩黨間積怨極深,從不在一塊兒吃喝或談話。我們算來,特萊姆克三或高跟黨的人數要超過我們,可是權力卻完全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擔心的是,作為王位繼承人的太子殿下有幾分傾向于高跟黨,至少我們清清楚楚地看到他的一只鞋跟比另一只要高些,所以走起路來一拐一拐。而正當我們內患方殷,卻又受到不來夫斯庫島敵人入侵的威脅。那是天地間又一個大帝國,面積與實力和我皇陛下治下的這個帝國幾乎不相上下。至于我們聽你說到過世界上還有其他一些王國和國家,住著像你一般龐大的人類,我們的哲學家對此深表懷疑,他們寧可認為你是從月球或者其他某個星球上掉下來的,因為身軀像你這么大的人只要有一百個,短期內就肯定會將皇帝陛下領地上所有的果實與牲畜吃個精光。再說,我們六千月的歷史除了利立浦特和不來夫斯庫兩大帝國外,也從來沒有提到過其他什么地方。我下面就要告訴你的是,這兩大強國過去三十六個月以來一直在苦戰。戰爭開始是由于以下的原因: 我們大家都認為,吃雞蛋前,原始的方法是打破雞蛋較大的一端。可是當今皇帝的祖父小時候吃雞蛋,一次按古法打雞蛋時碰巧將一個手指弄破了,因此他的父親,當時的皇帝,就下了一道敕令,命全體臣民吃雞蛋前打破雞蛋較小的一端,違者重罰。人民對此法極為反感。歷史告訴我們,由此曾發生過六次叛亂,其中一個皇帝送了命,另一個丟了王位。這些內亂常常是由不來夫斯庫國的君王們煽動起來的。騷亂平息后,流亡的人總是逃到那個帝國去尋救避難。據估計,先后幾次有一萬一千人情愿受死也不肯去打破雞蛋較小的一端。關于這一爭端,曾出版過幾百本大部著作;不過大端派的書一直是受禁的,法律也規定該派任何人不得做官。在這一切麻煩紛亂的過程中,不來夫斯庫的帝王們經常派大使前來規勸,說我們在宗教上鬧門戶分立,違背了我們偉大的先知拉斯特洛格在《布蘭德克拉爾》(即他們的《古蘭經》)第五十四章中的一條基本的教義。不過我們認為這只是對經文的一種曲解,因為原文是:‘一切真正的信徒應在他們覺得方便的一端打破雞蛋。’何為方便的一端呢?依我粗陋之見,似乎只有聽憑各人的良知了,或者至少也得由主要行政長官來決定。大端派的流亡者深得不來夫斯庫朝廷的信任,又深受國內黨羽的秘密援助和慫恿,這樣兩帝國之間就掀起了一場血戰,三十六個月以來,雙方各有勝負。這期間我們損失了四十艘主要戰艦和數目更多的小艇,我們還折損了三萬最精銳的水兵和陸軍。我們估計敵人所受的損失比我們的還要大些。可是他們現已裝備好了一支龐大的艦隊,正準備向我們發起進攻。陛下深信你的勇氣和力量,所以才命我來把這件事說與你聽。”
我請內務大臣回奏皇上: 雖然我是個外國人,不便干預黨派紛爭,但為了保衛皇帝陛下和他的國家,我甘冒生命危險,隨時準備抗擊一切入侵者。
不來夫斯庫帝國是位于利立浦特東北方的一個島國,兩國間只隔了一條寬八百碼的海峽。我還不曾見過這個島。自從得到敵人企圖入侵的這個消息以后,我就避免去那一帶海岸露面,為的是不讓敵人的船只發現,因為他們至今還沒有得到關于我的任何情報。戰爭期間兩國間的來往一律嚴格禁止,違者處死;皇帝同時下令任何船只統統禁運。我向皇帝提出了我構想的一個如何奪取敵人整個艦隊的方案。據我們的偵察員報告,敵人的艦隊正停泊在港灣,一有順風,立刻起航。我向經驗最豐富的海員打聽海峽的深度。他們多次測量過。他們告訴我,海峽中心高水位時有七十“格蘭姆格蘭夫”深,大約相當于歐洲度量單位的六英尺;其他地方最多不過五十“格蘭姆格蘭夫”。我朝東北海岸走去,正對面就是不來夫斯庫。我在一座小山丘后趴了下來,取出我的袖珍望遠鏡,看到了停泊在港的由約五十艘戰艦和大量運輸艦組成的敵軍艦隊。然后我回到家里,下令(皇帝頒發了我一份委任狀)趕辦大量最結實的纜繩和鐵棍。纜繩的粗細與包扎線差不多,鐵棍的長度和大小則與編織用針一樣。我把三根纜繩擰成一股,這樣就更結實了;同樣,我又把三根鐵棍扭到一起,兩頭彎成鉤形。我這樣將五十只鉤子拴上五十根纜繩之后,又回到了東北海岸。我脫去上衣和鞋襪,穿著件皮背心走下海去,這時離漲潮大約還有半個小時。我趕緊涉水而過,中心部位游了約三十碼,直到我的腳能夠得著海底。不到半個小時,我就到達了敵艦隊。敵人見我嚇得要命,紛紛跳下船向岸邊游去,人數不下三萬。我拿出工具,把鉤子在每一只船船頭上的一個孔里套牢,所有纜繩的另一端收攏扎起。我這么做的時候,敵人放射了幾千枝箭,許多箭射中了我的手和臉,不僅使我極度疼痛,工作也大受干擾。我最擔心的是我的眼睛,要不是我忽然想到了應急的措施,一雙眼睛肯定是沒了。我前面已經說過,我在一只秘密口袋里藏了一些日常的小用品,其中就有一副眼鏡,這些東西都逃過了皇帝派來的人的搜查。我把眼鏡拿出來,盡可能牢地戴在鼻子上;有了這裝備之后,就繼續大膽地工作起來。盡管敵人還在放箭,好多箭也射中了鏡片,但也只是對玻璃片稍有損傷罷了。現在我已套牢了所有的鉤子,我拿起繩結,開始拉;可是船一動不動,原來它們都下了錨,死死地停在那里;這樣,最需要我勇氣的活兒還在后頭呢。我因此先放下繩索,鐵鉤仍舊搭在船上,取出小刀,果斷地割斷了系著鐵錨的纜繩,這時我臉上和手上大約中了有兩百支箭。接著我重又拾起系著鐵鉤的繩結一端,輕而易舉地將敵方最大的五十艘戰艦拖了就走。
不來夫斯庫人一點也沒有想到我要干什么,起初只是一片驚慌失措。他們看到我割繩,還以為我只是想讓船只隨波漂流或互相撞擊而沉,可當他們發現整個艦隊竟秩序井然地動起來而又見我在一頭拉著時,立即尖叫起來,那種悲哀絕望的喊叫聲簡直難以形容,不可想象。我脫離危險之后,稍稍停了一會,拔出手上臉上的箭,搽了一點油膏;這我前面已提到過,是我初到時利立浦特人給我的。然后我摘下眼鏡,等了約一個小時后潮水稍退,再帶著我的貨物,涉水走過海峽的中心,安全返回利立浦特皇家港口。
皇帝和全朝官員站在岸邊,等待這一次偉大的冒險行動的結果。他們見船只成一大半月形向前推進,卻不見我人,因我在水中,水已沒過我的胸脯。當我走到海峽中心時,他們就越發愁悶了,因這時的水已沒及我的脖子。皇帝斷定我是淹死了,而敵艦隊正不懷好意而來。可是他很快就放心了;我越往前走,海峽的水就越淺,不一會兒工夫,就走到了彼此可以聽見喊聲的地方。我舉起拖艦隊來的纜繩的一端,高聲呼喊:“最強大的利立浦特皇帝萬歲!”這位偉大的君王迎我上岸,對我竭盡贊頌,當場就封了我“那達克”,這是他們最高的榮譽稱號了。
皇帝希望我另找個機會把剩下的敵方軍艦全都拉到他的港口來。君王的野心深不可測,他似乎想著要把不來夫斯庫整個帝國滅掉,化作一個行省,派上一位總督去統治。他想徹底消滅大端派的流亡者,強迫那個國家的人民也都打破蛋的小端,那樣他才可以做成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君主。但是,我盡力設法讓他打消這種念頭,從政策到正義,我向他列舉了許多論據。我明白地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個自由、勇敢的民族淪為奴隸。這件事在國務會議上辯論的時候,大臣中最聰明的一部分人都贊同我的意見。
我的這一公開而大膽的聲明完全違背了皇帝的計劃與政策,他因此永遠也不會寬恕我。他在國務會議上以一種很策略的方式提到了這事。據說,最聰明的幾位大臣至少是以沉默表示了他們是贊成我的意見。可是另一些人是我的私敵,忍不住就要說話,旁敲側擊地中傷我。從此,皇帝與一小撮對我不懷好意的大臣之間就開始達成一項陰謀;不到兩個月,陰謀暴露,卻差點兒以我的徹底消滅而告終。最大的功績在君王眼里又能算什么,你一拂逆他,不使其野心得到滿足,再大的功勞也幾乎等于零。
我立下這一功勞后約三個星期,不來夫斯庫正式遣使,卑躬屈膝,提出求和。不久,兩國締結了于我們皇帝極為有利的和約。關于和約的內容我就不說了,以免勞讀者之神。大使有六位,隨行人員差不多五百人;入境儀式十分隆重,不失其主子的威嚴,也表示其使命的重大。和約簽訂之后,有人私下里告訴那幾位大使,說我實為他們的朋友。我憑借自己當時在朝中的聲望——至少表面看來是這樣,也確實在簽約過程中幫了他們一些忙,他們因此禮節性地來拜訪了我。他們先是一大堆恭維話,說我勇敢、慷慨,接著以他們皇帝主子的名義邀請我訪問他們王國。他們聽說了許許多多關于我力大無窮的神奇傳說,很希望我能給他們表演一番,看看到底如何。我欣然答應了他們,詳細情況就不對讀者們贅述了。
我花了一些時間招待了這幾位大使閣下,使他們無比滿意又十分驚奇。我提出想請他們代我向他們皇帝致以最誠摯的敬意。大皇仁德遠揚,舉世同欽,在我回到自己祖國之前是一定要去晉見的。這樣,我后來一次謁見我們皇帝時,就請求他準許我前去拜會不來夫斯庫的君王。他準倒是準了,可我能看得出來,他的態度十分冷淡。我猜不出是什么原因。后來有個人悄悄告訴我,是佛利姆奈浦和博爾戈蘭姆把我和那幾位大使交談的情況報告了皇帝,說那是我懷有二心的表現。不過我敢說,這件事情上我完全問心無愧。我第一次開始對朝廷和大臣們產生并非完美無缺的看法。
有一點值得注意,這些大使是通過翻譯與我交談的。兩帝國的語言和歐洲任何兩個國家的語言一樣,彼此差別很大。每一國都夸耀自己民族的語言美麗、有力,歷史悠久,而對鄰國的語言公然蔑視。可是,我們皇帝仗著奪了人家艦隊得來的優勢,強要別人用利立浦特語遞交國書并致詞。同時也該承認,因為兩國間的商貿往來很多,因為彼此都不斷接受對方的流亡人員,又因為兩個帝國都有互派貴族及富家子弟到對方國家留學以廣見識了解異域風土人情的風尚,所以名門望族和住在沿海地區的商人、海員,幾乎無人不會說兩國話的。這一點我在幾個星期后去朝見不來夫斯庫皇帝時就發現了。由于我的敵人們不懷好意,當時我正身處種種不幸之中,但這次朝見證明還是一件讓人開心的樂事;這,我以后還要在適當的地方加以敘述。
讀者也許還記得,我在簽訂使我恢復自由的那些條款時,有幾條我很不喜歡,因為它們使我簡直像個奴隸;當時也是萬不得已,否則我是決不會屈從的。而如今我是帝國最高頭銜的“那達克”了,再履行這樣的義務未免有失身份;說句公平話,皇帝后來也一次都沒有提起要我做那些事。然而,時隔不久我就得到了一次為皇帝陛下效勞的機會,至少我當時認為我是立了一大功。一天半夜,忽有幾百人在我門口呼喊把我驚醒了。因為突然一下子被驚醒,我心里有幾分恐懼。我聽到有人不停地喊“布爾格蘭姆”。朝廷的幾位大臣從人群中擠了過來,懇請我立刻趕到宮中去。原來是一位女侍官不小心,看傳奇小說時睡著了,以致皇后的寢宮失火。我立即爬了起來;這時已有命令讓眾人給我讓開道路,又因為這是一個月明之夜,所以我一路小心趕到宮中一個人也沒有踏傷。我看他們已在寢宮的墻上豎好了梯子,水桶也很齊全,只是水源離這兒還有一段距離。這些水桶只有大針箍那么大小,可憐的人們以最快的速度把一桶接一桶的水遞給我,但火勢太猛,無濟于事。本來我可以用我的上衣很容易地將火撲滅,不幸的是匆忙之中忘了帶來,只穿一件皮背心就跑出來了。事情很慘,看來已毫無希望。要不是我忽然想出一條妙計(這種時候并不多),那這么一座富麗堂皇的宮殿是肯定要燒成平地了。前一天晚上我喝了大量的一種名叫“格力姆格瑞姆”的美酒(不來夫斯庫人管它叫“福祿奈克”,但我們的酒被認為更好一點),這酒有很好的利尿作用。真是湊巧不過,我一次小便都還沒有解過呢。我靠火焰很近,又在忙著將火撲滅,身上一吸熱,酒就開始發生作用而變成尿了。我狠狠地撒了一泡,撒的也正是地方,結果三分鐘火就整個兒被澆滅了,花了多少年心血建成的其他皇家建筑也終于免遭毀滅,被救了下來。
天已亮了,我沒等向皇帝道賀就回到了自己的家,因為雖說我立了一大奇功,但我說不準皇帝對我這種立功的方式是不是很反感。根據這個國家的基本法令,任何人不管其地位如何,如果在皇宮區內小便,一律處死。不過皇帝給我的一則通知又使我稍稍得了些寬慰,他說他會下令給司法部正式赦我無罪,只是我沒能拿到那赦免證書。有人私下里告訴我,皇后對我的所作所為極其痛恨,她已遠遠地搬到皇宮的另一邊去了。她堅決不讓修復那被毀的寢宮,她再也不會去住了。當著幾個主要心腹的面,她發誓定要報復。
(楊昊成譯)
【賞析】
小說《格列佛游記》的故事情節,以主人公格列佛在小人國的歷險最為家喻戶曉。一開始巨大而溫順的格列佛僅僅是貴族們稀奇的玩物,甚至還不得不屈居奴隸的地位;隨著與鄰國戰事的驟然吃緊,統治者很快就注意到他龐大的身軀或可加以利用;當格列佛幸運地令敵國潰敗之后,他也一度成了御封的“那達克”——“他們最高的榮譽稱號”,但是國王妄想殖民統治鄰國的野心令格列佛大為失望,由于他的言行與統治者南轅北轍,格列佛很快激怒了國王和一班佞臣;不久皇宮失火,格列佛救火的“義舉”卻成了統治者最終下決心清除異己的導火索。從“玩物、奴隸”到“英雄”,再到“叛徒”,格列佛的經歷生動地表現出統治階級的偽善、狡詐,說明了正直的人們“伴君如伴虎”的結局實則根源于君王欲壑難平的本性。引文中很多貌似滑稽可笑的故事情節,無不是影射作者所生活的那個年代的英國政治、法律、議會、黨爭,小說貌似戲謔實則嚴肅,以一種荒誕的表現手法揭開了掩蓋統治階級無知無恥的遮羞布。
《格列佛游記》不僅具有意在醒世的深刻思想內容,作為18世紀英國偉大的諷喻體小說,其多種諷刺手法的運用也足稱經典。窺一斑而見全豹。作者在引文中嫻熟運用的夸張、反語、對比、反諷、影射、滑稽、模仿等各種諷刺手法,就各有妙趣、富有深意。
其一是以類似漫畫的夸張技巧,對各種怪誕的事物加以描述。如引文中所描寫的小人國中迷你的臣民、建筑、街道、疆域等,這令讀者的好奇心得到了滿足,進而產生繼續閱讀的興趣。同時,作家也熟稔地虛化現實中的人物事件,變換成看似虛誕荒謬的角色情節,借以折射社會現象來發泄自己對統治當局的不滿憤懣。如引文中提到,利立浦特國內把持政壇的兩黨竟以鞋跟高低為區分標志(影射當年英國的托利黨和輝格黨兩黨政治分歧);而國內最大、最曠日持久的爭論竟是關于吃雞蛋時是從大頭敲開還是從小頭敲開(影射天主教與新教之間教會儀式的爭議),就是這些可笑的爭執造成了利立浦特國內你死我活的政治迫害,而后又引發了與鄰國不來夫斯庫之間無休無止的激戰(影射英國與當時鄰國的戰爭)。這種手法既繼承了之前此類文學傳統,又對后世的幻想性文學作品起到了深遠的影響作用,甚至影響了我國《鏡花緣》、《老殘游記》等作品的創作。
其二是運用反語進行譏諷。例如利立浦特國內務大臣和格列佛攀談時,提到同樣面積小得可憐的敵國不來夫斯庫國時,卻將對方形容為“天地間又一個大帝國”;并且夸耀本國擁有“六千個月”的歷史,頗以本國的歷史悠遠為榮。作者筆下小人國重臣的此番言論與事實一相對照,令讀者不僅莞爾。這段的描寫不由令人聯想到我國成語故事“夜郎自大”,通過作者妙語連珠的反語筆法,小說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大大增加。
其三,是運用反諷進行諷刺。不論是人物前后言行的對比,還是事實與虛構假象之間的對比,斯威夫特都頗下工夫。小人國國王和皇后起初對格列佛抱有好奇,視作可加以利用的巨人;然而,當格列佛拒絕為統治者殖民野心服務時,統治階級立刻收起仁慈的偽君子面目,由此表現出統治者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殘忍;作者不加議論,僅通過情節的直轉急下,就令讀者看清了權貴自私自利的本性,這種不落文字的嘲諷正是斯威夫特作品的魅力所在。
斯威夫特擅長以一本正經的嚴肅口吻,細致逼真的細節描寫刻畫各種見聞經歷,看似模糊了事實與虛構,實則引導讀者思考,反而加深了兩者的對比。比如: 引文中格列佛如何贏得海戰的細節交代得很細致;再如格列佛參加救火的外部舉止、內心活動也仔細地加以陳述。細節現實而整體虛幻,正是引文的重要特點。18世紀理性思想備受推崇,再加上作者深受古典文學影響,所以格外注意細節的真實化,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而掩卷之余讀者回味前情卻更易體會其文中人物可笑之處——這種無情的反諷正流露出作者對諷刺對象無法克制的憎惡。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斯威夫特的諷刺其實就是其政論文的一種文學形式,他的創作跳出了當時英國游記體小說紛紛為殖民主義者詠唱贊歌的俗套,甚至主動站到了與他們對立的文學陣線去,所以其要求改革政治體制的理想和清除殖民主義小說邪說的文學主張貫穿了整部小說,并且通過主人公的傳奇經歷引導、勸誘讀者接受其政治理想和文學主張。比如在節選部分,格列佛就和殖民主義唱起了反調。如果說獨力贏得海戰的格列佛僅僅是依靠其龐大的身軀獲得“那達克”(英雄)稱號的話,那么他“明白地表示,我不愿做人家的工具,使一個自由、勇敢的民族淪為奴隸”的態度才使得他更配得上崇高的榮譽——殖民主義背棄了人們熱愛自由的人性,其荒謬無恥也就昭然若揭;在小人國君臣“小”的映襯之下格列佛的“大”,實際上是殖民主義贊歌式小說的“小”和斯威夫特創作的“大”的對比。從政治理想方面來分析,引文是為了揭發、批判18世紀君主政體的不可救藥的弊病: 政治上天真爛漫的格列佛最終成了君王的眼中釘,并非其身不正,而完全是由于小人國暴君佞臣的誣陷和迫害,這說明在那種制度下持公正政見、熱愛自由的人們根本沒有立足之地。
總之,斯威夫特善用自己獨特的手法和巧妙的情節設置,創造出一個豐富多彩的、童話般的幻想世界,作者自由不羈的想象力在節選的小人國篇章中已顯露無遺。然而,斯威夫特筆下幻想和現實并不矛盾,而在一起構成了有力的諷刺;也正因為作者是借助于虛構的情節來對現實展開嘲諷,《格列佛游記》的文風就格外大膽、辛辣,讀來既真切又饒有趣味;在當時的文壇背景下,斯威夫特的勇氣和其獨到的文學眼光尤為珍貴。這些都令《格列佛游記》,尤其是引文這兩章受到了各年齡層和不同國籍、文化背景讀者超越時空的熱愛。
(俞文滟)
上一篇:《格蘭特船長的兒女·凡爾納》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棉被·田山花袋·》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