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提要】
約里克是英國的教士。在他看來,別的游客都是動機不純、不夠格的游客,只有他,掌握了旅游的真諦,才是真正的游客。懷著多愁善感的心緒,他開始了從法國的加來、巴黎、凡爾賽到意大利的旅行。在旅途中,他拒絕了修士的乞討,后來又后悔,覺得自己的行為很惡劣。結(jié)識一位美麗的夫人,和她交往卻又猶豫不決,反反復復,思想斗爭激烈。他路遇一個死掉驢子的人,竟然為了自己死去的驢子坐在地上痛心欲絕。因為沒有通行證,他結(jié)識了伯爵先生,討論了莎士比亞的作品,討論了法國人的性格等等。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有著自己一段又一段的不同思考。
【作品選錄】
許多云游四方的賢哲必然觀察到,天性以它不容置疑的權威設下一定的疆界和樊籬,以限制人的不滿: 它讓人承擔幾乎不可逾越的種種義務,必須在家里安排舒適的生活,忍受痛苦,就這樣不聲不響、輕而易舉地達到了它的目的。它僅僅在家里為他準備了一些可以跟他分享幸福,分擔一部分重擔的最合適的對象,因為無論在哪個國家,哪個時代,這沉重的負擔憑一個人的雙肩是擔不起的。不錯,我們領受了一種不完善的力量,有時把我們的幸福散布到它設置的界限以外,然而世事又作了這樣的安排,由于缺少語言、社交關系和親屬,又由于教育、習俗的差異,我們離開自己的范圍傳達我們的感受,便碰上許許多多障礙,往往完全不可能。
因此,搞感情上的交易,移居國外的冒險家總免不了吃虧: 他必須按他們出的價買他不必買的東西——在交談時,別人聽他的話,也免不了要打很大的折扣——順便說一句,因為這一情況不斷迫使他落到他能找到的一個個更公平的作這種交談的中間人手里,要猜出他這一方的意思,決不需要神算子的能耐——
談到這里,勢必要談到正題;也自然要談到(要是這輛一上一下晃動的單座馬車能讓我寫得下去的話)旅行的動因和終極原因——
閑散的人離鄉(xiāng)背井到外國去,總有這樣那樣的理由,這些理由也許出于以下一般原因之一——
體弱多病,
智能低下,或者
必不可免。
頭兩類包含那些懷著驕傲、好奇、虛榮或怨恨不辭辛勞走陸路或水路的游客,要再分門別類,細分下去,可以分到無窮。
第三類包含全部外國的受難者大軍,尤其是憑牧師特權出門旅行的人,他們或者作為罪人,在治安法官推薦的管教者指導下旅行——或者是由硬心腸的家長或監(jiān)護人打發(fā)出去的年輕紳士,他們在牛津大學、阿伯丁大學和格拉斯哥大學推薦的管教者指導下旅行。
還有第四類,但這一類人數(shù)太少,要不是因為這種性質(zhì)的作品需要寫得極其精確、細致入微,以免特點混淆不清,本不值得特別提一筆。我所說的是這樣一類人,他們渡海到異國他鄉(xiāng)小住,其目的是為了種種理由,找了種種借口省錢: 不過,他們倒不如在國內(nèi)省錢,還能省了他自己和別人許多不必要的麻煩——既然他們旅行的理由,在其他類型的僑民當中要算最不復雜的,我姑且為這些紳士安個名目以示區(qū)別
簡單的游客。
這樣,也許可以把全部游客歸納為下列名目。
閑散的游客,
好奇的游客,
說謊的游客,
驕傲的游客,
虛榮的游客,
怨恨的游客。
接下去就是必須旅行的游客,
犯了輕罪、重罪的游客,
不幸的、無辜的游客,
簡單的游客。
最后(要是你允許的話)是
多情善感的游客(借指本人),他旅行過,而且正在寫游記——像這一類的任何一個游客一樣,出于必需,也是一個必需旅行的游客。
同時,我很清楚,我的旅行和觀察,別具一格,與我的前輩截然不同,因此我本來可以堅持要求獨享一個壁龕——不過,由于我希望引人注意,也會闖入虛榮的游客的范圍,直到我有了提這要求的更充分的理由,而不是僅僅憑我的工具新奇。
如果讀者本人也是個游客,只要對此研究、思考一下,他也許能確定自己在這份分類表上的地位和級別,在他來說這就夠了——要了解他自己僅差一步;因為,他很可能到目前還保留著他耳濡目染或已見于言表的東西的一些色彩和相似之處。
最初將布艮第葡萄移植到好望角的人(注意,他原是荷蘭人),做夢也沒有想到在好望角還能喝到在法國山上長的那種葡萄釀的酒——他太遲鈍,想不到這一層——不過,毫無疑問,他期望喝到有點葡萄酒味的飲料;至于酒的好壞,或不好不壞——他有閱歷,知道這不由他作選擇,他能否成功取決于一般所謂機遇: 無論如何他希望喝到最好的酒;這位荷蘭人如果懷著這樣的希望,而他又過于相信自己腦袋堅強,行事穩(wěn)健,很可能在他新種的葡萄園里推翻他這點自信: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他赤著身子,成為他家里的人的笑柄。
那些乘船坐車周游世界上較文明的王國,去尋求知識,了解別人有多大改進的可憐游客的情況,也正是如此。
我們?yōu)榇顺舜嚶眯校拇_可以獲得知識,了解到改進情況;不過,無論尋求有用的知識,還是真正的改進,完全像買彩票一樣——即使在那個冒險家大有收獲的地方,他學到的東西,也得謹慎地、清醒地運用,才能多少得到點好處——不過,怪得很,有時學、用都偏偏碰不上機會,因此,我以為,要是一個人能說服自己,不靠外國的知識或外國的改進也過得很滿意,他也做得同樣明智,尤其是如果他生活在并不絕對需要知識或改進的國家——當我看見好奇的游客不畏旅途條件惡劣,長途跋涉去游覽名勝,參觀古跡,有好幾回使我心里感到非常難受;正如桑丘·潘沙對堂吉訶德所說,他們在家里也能看到這些,還不會打濕腳呢。這是一個充滿光明的時代,歐洲各國、每個角落,無不發(fā)出自己的光芒,交相照耀——大多數(shù)學科和大多數(shù)事務的知識,像意大利街上的音樂一樣,能分享的人,不付分文——不過,天下還沒有一個國家——上帝可以作證,(總有一天我必須到他的審判席前交代這部作品)——我并非夸大其詞——不過,天下還沒有一個國家有更多可學的東西——如果那里可能比這里更適于求知,更有把握求得——那里藝術得到鼓勵,會很快獲得崇高的地位——那里很少由天性(整個來說)承擔責任——總而言之,哪兒最富于智慧,更具豐富多彩的特色,能滿足我們思想上的需要——那么,親愛的同胞,你就到那兒去——
——我們就瞧瞧這輛馬車,他們說道——遵命,我說道,一邊跳下馬車,脫下帽子——我們正納悶,其中一個說道,我看出他是好奇的游客——這車怎么會動呢——因為我寫前言激動,我冷淡地說道——我沒聽說過,另一個說道,他是個簡單的游客,竟在單座馬車上寫前言——在面對面的雙座馬車上寫,我說道,那當然更好。
——既然英國人出門旅行并不是為了看英國人,我便回到自己的房間。
××××××
——這點東西,他一邊把剩下的面包渣放進袋里,一邊說道,——這點東西本來是給你吃的,要是你還活著,能跟我一起吃就好了。——聽他的口氣,我以為這應該是對他的孩子的呼喚;然而卻是對他的驢說的,就是我們看到死在路上,讓拉弗勒出事的那頭驢。看來這個人為它非常傷心;不由使我聯(lián)想到桑丘為他那頭驢傷心;不過,他更動真情。
這位傷心人坐在門旁的石頭長凳上,驢的鞍子、籠頭放在一邊,他一會把這些東西拿起來,一會又放下——瞧著,搖搖頭。然后,又從袋子里取出面包渣,要吃似的;在手上拿了一會——便放到籠頭的嚼子上——想念地瞧著他所作的這點小小的安排——隨即發(fā)出一聲嘆息。
他這種毫無虛情的悲哀,招來了不少人圍著他;在備馬的時候,拉弗勒也湊在里面;我一直坐在馬車里,能越過他們的頭看到、聽到。
——他說,他是從弗蘭科尼亞最遠的邊區(qū)到西班牙,最近才從西班牙來;回家時,走到這里驢就死了。大家似乎都想知道,這樣老這樣窮的一個人竟離開老家走這么遠,究竟為了什么事。
蒙上天喜歡,他說道,賜給我三個兒子,全德國最好的孩子;可是,鬧天花,一個禮拜他就丟了兩個大兒子,最小的一個也害了這種瘟癥,他擔心他的兒子全被奪走,便發(fā)下誓愿,如果上天不帶走他的小兒子,他愿意到西班牙的圣亞哥走一趟,以報大恩。
傷心人講到這里,停下來向天性獻禮——隨即痛哭流涕。
他說,上天接受了這個條件;他便帶著這個可憐的東西離開他的村子,它陪他趕路,任勞任怨——一路上它跟他同吃一樣的面包——就像他的朋友一樣。
站在周圍的人,都關心地聽這個可憐人講——拉弗勒給他錢。——傷心人說,他不需要錢——這事不在驢值多少錢——而在失去它。這驢,他說道,他確信是愛他的——講到這事,他又把他們過比利牛斯山時碰上的倒霉事講了一大篇,那山把他們隔開三天;那三天,他找驢,驢也找他,在相遇之前,他們都沒吃、沒喝。
你失去這匹可憐的牲口,朋友,我說道,至少還能從中得到安慰;我相信你是它仁慈的主人。——唉!在它活著的時候,我認為是這樣——不過,它死之后,我不這樣看——我身子的重量加上我的痛苦,它受不了,——把它累死了,恐怕我要對它早死負責。——這世界真可恥!我自言自語道——如果我們像這個可憐人愛他的驢那樣彼此相愛——那就了不起了。——
××××××
我在旅館前下了車之后,門房告訴我剛才一個帶著一個帽盒子的年輕女人找過我。——不知道她走沒走,門房說道。我從他那里取了我房間的鑰匙就上樓;我走到離我的房門前的樓梯口不過十級臺階時,遇見她正緩緩地下樓。
那正是我陪她在凱德孔蒂街上走過的那位美麗的侍女: R夫人派她到莫登旅館附近的時裝店辦點事;因為我未能去拜訪她,還叫她打聽我是否已離開巴黎;如已離開,是否有留給她的信。
那位美麗的侍女既然離我的房門很近,便轉(zhuǎn)身跟我進了房間,等我寫明信片。
那是五月末的一個晴朗、寧靜的傍晚——猩紅色的窗簾(跟帳幔一個顏色)已拉上——夕陽西下,余暉透過窗簾把很溫暖的色調(diào)映在美麗的侍女臉上,竟使我以為她羞紅了臉——這么一想也使我羞紅了臉——我們又是單獨在一起;因此,頭一陣臉紅還未消退,又添了一層紅暈。
有一種令人愉快的半內(nèi)疚的臉紅,那主要怪血液,不能怪那個男人——血液從心里一涌而上,美德立即緊隨其后——并不是為了召回它,而是為了讓神經(jīng)對它的體味更美妙——這是相關聯(lián)的。
不過,這事我不描述了。——我先感到心里有什么東西,跟前天晚上我給她的那番關于美德的教導不太一致——我找明信片找了五分鐘——我明知沒有——我拿起筆——又放下——手發(fā)抖——我心里有鬼。
我跟任何人一樣清楚,鬼是對頭,如果跟它斗,它就會從我們身上逃走——但我?guī)缀醪桓罚挥捎谝环N恐懼感,我雖然可以克服,仍害怕可能在爭斗中受傷——于是,為安全計,我放棄了勝利;我總是自己逃走,而不是想趕走它。
美麗的侍女走近我找明信片的那張寫字臺前——先拿起我放下的筆,又端起墨水遞上來: 那樣子很可愛,我就要接過來了——但我不敢——親愛的,我說道,無紙可寫。——寫吧,她簡單地說道,寫在什么上面都行。
我差點要叫出來了,那么,我要寫在你的嘴唇上,美麗的姑娘。——
——我死也不會干這種事,我說道——因此,我拉著她的手領她到了門口,便囑咐她別忘了我給她的教導——她說,她當然不會忘記——她有幾分真誠地說著,轉(zhuǎn)過身,把兩手并攏放到我手里——此情此景,我不能不緊緊握著那雙手——我想放開它;我握著它的時候,我心里一直在爭論,反對這樣做——我仍然握著它——過了兩分鐘我發(fā)覺我得再次進行斗爭——想到這事,我感到兩腿兩手都在發(fā)抖。
床角那一頭離我們站的地方不過一碼半——我仍握著她的手——這事怎么發(fā)生的,我也說不清,但我沒請她——也沒有拉她——也沒想到床——但事情就是這樣,我們都坐下了。
我正要把小錢包給你看呢,美麗的侍女說道,那是我今天做來裝你那個克朗的。于是,她把手伸進挨著我這邊的右邊的口袋,摸了一會——又伸進左邊的口袋——“她把錢包丟了。”——我從來沒有這樣平靜地等待過——到底還是在右邊的口袋里——她取出來;錢包是綠府綢做的,用一點絮了東西的白緞子做襯里,大小正好能裝那個克朗——她把錢包放在我手里——很好看;我拿著錢包,手背靠在她的膝上有十分鐘,一會瞧著錢包——一會瞧錢包的一邊。
我的寬領帶的褶邊上有一兩處綻線——美麗的侍女,一聲不響,拿出小針線夾,穿上針,將它縫上——我預見到,這會拿當代的榮耀冒險;在縫的時候,她的手在我脖子上晃來晃去,我感到幻想在我頭上編織的榮耀的桂冠搖搖欲墜。
她走路時鞋帶松了,鞋扣剛掉下來——瞧,美麗的侍女抬起腳,說道——作為回報,我非給她扣上鞋帶不可,于是,把鞋帶穿進去——我扣上之后,又抬起她另一只腳,看看兩只鞋是否都系好了——由于抬得太突然——這不可避免地使美麗的侍女失去重心——于是——
是的——于是——你們那土疙瘩腦袋、冷漠心腸能說服或掩飾你們的熱情的人,告訴我,人有熱情犯了什么罪?人的心靈怎么能對情緒之父負責?除非他受熱情支配干出什么事。
如果本性那仁慈的網(wǎng)本來就是這樣織就,網(wǎng)上纏著幾根愛和情欲的絲,為了拔掉這幾根絲就非得把網(wǎng)扯破嗎?我有這樣的禁欲主義,就鞭打我吧,本性的偉大統(tǒng)治者啊!我自言自語道——不管您把我置于何種處境考驗我的美德——我會冒多大的危險——我的處境如何——請讓我體味一下出自本性的種種活動,那是我作為人的活動,要是我作為一個好人支配這些活動,其后果,我將提請您公斷——因為是您造就我們,不是我們造就自己。
說罷,我扶起美麗的侍女,領她出了房間——她一直在我身邊,等我鎖好門,把鑰匙放進口袋——于是——最后勝利已見分曉——我吻了一下她的臉,又拉著她的手,帶著她安全地到了旅館門口,到這時,才見分曉呢。
××××××
在你登上托里拉山頂之后,一下坡,不久就能駛到里昂——那么,一切快速度,再見了!既然走下坡路要當心,而且,不用那么快的速度趕路更適合我的心情,我就跟一個馬車夫訂了約,言明套兩頭驢,走慢點,而且,用我自己的馬車,經(jīng)薩瓦把我安全送到都靈。
可憐的、有耐性的、不聲不響的老實人呵!別怕;你的財產(chǎn),無非你那純樸的美德的寶藏,世人不會忌妒你,也不會侵犯你那點耕地。——自然呵!即使你一反常態(tài)時,仍然善待你所造成的不富足者——盡管你周圍盡是你偉大的杰作,剩下給捏剪子和鐮刀把的莊稼漢的不多——但是,除了那一點而外,你還賜予平安和保護;在這樣蔭庇下的住家是可愛的。
在你的路上遇上急轉(zhuǎn)彎和險情時,讓這位旅途勞累的游客發(fā)他的牢騷——埋怨你的巖石——懸?guī)r——上坡艱難——下坡提心吊膽——不通行的山——和山洪吧,因為山洪從山頂上沖下大石頭,堵住了他的路。——農(nóng)民們正在清除堵在圣邁克爾和馬丹之間的路上的亂石,干了一天了;我的車到達那兒時,還要足足兩個鐘頭才能勉強清理出一條通道來;沒有辦法,只好耐心等待——那天晚上風雨交加;由于受阻和天氣,車夫不得不同意在離他的驛站五英里遠的路邊一家不大像樣的客店住下來。
我馬上占據(jù)了我的臥室——生上一爐旺火——訂了晚飯;再糟糕也不過如此,我正在感謝上天時——一輛馬車載著一位夫人和她的女仆到了。
因為這家客店沒有別的臥室,不大體貼人的女老板便把她們帶到我的臥室,帶進屋時,告訴她們,這里只有一位英國紳士,沒有別人——有兩張舒服的床,屋里的小套間還有一張——她提到這第三張床的口氣,沒有夸贊的意思——不過,她說道,有三張床,也只有三個人——她竟敢說,這位先生會盡力幫忙解決的。——我不容那位夫人有一會猜測的工夫——馬上宣稱,只要力所能及,我會幫忙。
既然這不等于說我完全讓出了房間,我仍然認為自己還算是房主,有盡房主之誼的權力——于是我請夫人坐——一定要她坐最暖和的座位——叫人再拿點劈柴——吩咐女老板添一份飯菜,給我們拿最好的酒來。
夫人在爐邊烤火,還沒烤上五分鐘,她就轉(zhuǎn)過頭去看看床,她越往那邊看,回過頭時,那眼色越顯得窘——我同情她——也同情我自己,因為她的神色和這情況本身,不一會我發(fā)覺自己也跟她一樣為難了,她很可能感到為難。
我們要睡的兩張床在同一個房間,這一情況本身就足以引起這種感覺——而這兩張床又是并排擺的,挨得很近,中間僅能容下一把藤椅,床的位置使我們感到更尷尬——再說,兩張床靠近爐火,一邊是煙囪的突出部,另一邊有一大束光柱從房間穿過,形成一種擺床的凹室,這決不利于我們那微妙的感覺——如果還有什么可以補充的,那就是,這兩張床都很小,使我們斷了想讓她們倆睡一床的念頭;即使能睡下兩人,不管睡哪張床,我躺在她們旁邊,雖說不希望這樣,但這事,一想象總是很折磨人,倒也沒有那么可怕。
至于里邊那個小套間,簡直就沒有使我們感到寬慰的東西: 潮濕、陰冷,百葉窗掉了一半,一扇窗子既沒有玻璃,也沒有糊上油紙,擋擋那天晚上的暴風雨。當夫人往那里瞟了一眼時,我沒有竭力憋住咳嗽;既然如此,自然就剩下這種選擇了——要么,夫人為了她的感情犧牲她的健康,自己住那間小屋,把我旁邊那張床讓給女仆,要么,那個姑娘住那間小屋,等等,等等。
夫人大約三十歲,皮埃蒙特人,面帶健康的紅暈: 女仆二十歲,里昂人,是最輕快、活潑的法國姑娘。——總之各方面都有困難——使我們陷入困境,堵住路的石頭,在農(nóng)民們清除它時,這一障礙似乎很大,但比起我們路上的障礙來,不過是一個小鵝卵石——我還得補充一點,我們都太敏感,沒有交流一下我們在這種場合的感受,但這并未減輕我們心情上的重壓。
我們坐下吃晚飯時,要是沒有比薩瓦的客店所能提供的更濃的葡萄酒助興,我們會緘口不言,直到萬不得已才開口呢——但是,夫人在馬車里有幾瓶布艮第葡萄酒,便叫她的侍女去拿了兩瓶;因此,吃罷晚飯,我們單獨在一起的時候,都感到心里激起了一股勁頭,很想交談,至少是無保留地談談我們的處境。在兩個小時的談判中,我們從各個方面斟酌,以種種觀點討論,考慮;在談判結(jié)束時,我們終于商定了條款,并按和約的格式體例擬好條文——而且,我相信,雙方都具有不亞于有幸傳之后代的任何條約中的真心誠意。
條文如下:
第一條。這間臥室的主權既然歸先生一方,他認為靠近爐火的床最暖和,堅請夫人一方允許接受該床。
夫人一方同意;附加如下條件,床帳既是透明的薄棉織品,似乎也不夠?qū)挘粩n,因此,侍女須用別針,或針線以這樣的方式將開口處鎖牢,足以使先生一方認為是一道屏障。
第二條。夫人一方要求,先生須整夜穿睡袍睡覺。
不同意: 因為先生不值一件睡袍,他的皮箱里只有六件襯衣和一條黑綢緊身褲。
由于提到黑綢緊身褲,這一條即全改了——因為緊身褲作為睡袍的同義詞被接受;于是經(jīng)要求并商定: 我應當通宵穿黑綢緊身褲睡覺。
第三條。夫人堅持,并規(guī)定,先生上了床,滅了蠟燭、爐火之后,先生整夜都不許說話。
同意: 如果先生做禱告不當作違犯條約。
這個條約僅忽略了一點,那就是,規(guī)定夫人和我脫衣上床應當用的方式——只有一個辦法,我讓讀者去想;雖然我還得脫衣上床,但滿心不愿意,因為這即使不怪天性中最微妙的感情,也該怪他自己的想象——這又不是我第一次埋怨想象。
這時,我們都已上床,不知是由于這處境太新奇,還是什么原因,反正我不能合眼;輾轉(zhuǎn)反側(cè),一直折騰到半夜過后足足有一個鐘頭,實在忍無可忍——啊,上帝呀!我說道。
你破壞了條約,先生,夫人說道,她也跟我一樣沒有睡著。——我求她千萬原諒,但仍然認為,這不過是一聲叫喊——她堅持認為這絕對違反條約——我則堅持說,第三條就有這方面的規(guī)定。
夫人決不讓步,但她已因此削弱了她的屏障;因為,在熱烈爭論時,我能聽到有兩三個別針從床帳掉到地上。
我以名譽保證,夫人,我說道——為了鄭重聲明,我把胳膊伸出床外——
——(我正要補充說,無論如何我沒有絲毫違犯禮法)——
——不過,侍女因為聽到我們在爭執(zhí),擔心不久會引起敵對行動,便悄悄摸出她的小套間;由于屋里一片漆黑,她已經(jīng)偷偷摸到離床很近的地方,以致進了那隔開兩張床的窄過道,竟深入到她主人和我之間——
因此,當我伸出手去時,抓住了侍女的手。
(石永禮譯)
【賞析】
在《感傷的旅行》之前,《奧德修斯》、《堂吉訶德》、《魯濱遜漂流記》等早已確立了“游記”式的流浪漢小說形式,但斯特恩卻一反傳統(tǒng)游記的寫法,不以旅途見聞為主,而注重當事人或敘述者本人因事而起的情感抒發(fā),輕松幽默地將心理經(jīng)驗的碎片隨意組合。
在節(jié)選部分,約里克首先做了一番“游客研究”。他將游客分門別類地稱為“閑散的游客、好奇的游客、虛榮的游客、怨恨的游客”等。在他看來,他們都是動機不純的、不夠格的游客,只有他,帶著多愁善感的心去體驗周圍環(huán)境,才是掌握了旅游的真諦,才是真正的游客。從法國的加來、巴黎、凡爾賽到意大利的旅行,途中的景物描寫很少。在他看來,一個姑娘也許比一座大教堂更有意思,小東西常常顯得比大東西還大。作者是以一個個互相孤立的事件為楔子,來披露自己的心緒,追求心理的真實: 一副招勢、一種語氣、一個眼神、一派路邊的景觀,都足以引發(fā)游客一顆敏感的心的顫動。這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游記,在它那薄薄的游記體的外殼下,緩緩流淌的感情暖流使我們早已忘記自己跟著游客走到哪一國哪一站,而完全掉進了一個更加迷人的感情世界。就如斯特恩自己在書中寫到的,“這是一次探求自然的、充滿愛心的、悄悄的旅行”。改變觀察的角度,這本身就是大膽的革新。
所以,閱讀《感傷的旅行》,要緊緊貼住“游客”的心才能品出作品的韻味。游記開頭,約里克遇到修士向他乞討,他拒絕布施,還出口傷人。修士走后,他琢磨自己拒絕的原因并為自己莫名其妙的無情加無禮感到內(nèi)疚,可是一轉(zhuǎn)念,他又發(fā)現(xiàn),這種內(nèi)疚的心態(tài)使他的頭腦分外機敏,處于討價還價的最佳精神狀態(tài),于是去交涉買一輛單座馬車……《感傷的旅行》中可以見到不少這類意想不到的自我剖析和思想的跳躍。這種時候,他好像走出自己,冷眼旁觀,掂量自己的高尚和卑俗,識破自己最隱秘的動機。又如,在動身去巴黎之際,約里克發(fā)現(xiàn)一位女士與他同路,就轉(zhuǎn)動念頭邀請她乘自己的馬車同往。這時,他又站出來分析自己各種不同的思想動機。他明確地意識到,當他要實現(xiàn)這一義舉時,他的秉性中所有的邪惡欲念和劣根性都驚覺起來,這里有吝嗇、戒心、膽怯,還有偽善和利欲。然而出乎我們的意料,面對這些雜念的襲擊,約里克無動于衷,依舊按原計劃請女士上車。他心里明白,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自己從來聽憑第一個沖動行事,不被后來的考慮所左右。
斯特恩筆下的自我分析帶有明顯的自我嘲諷、自我調(diào)侃、自我揶揄,這樣就為全書平添了機智幽默的諧趣。小說主人公的名字,約里克,本身就給我們一個暗示。約里克是《哈姆萊特》已故國王的弄臣,王子哈姆萊特在掘墓的一場戲中發(fā)現(xiàn)了他的頭骨,于是捧在手里大發(fā)感慨:“哎,可憐的約里克……他是一個最會開玩笑、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家伙。”作品主人公的命名使我們聯(lián)想到莎士比亞的約里克,并由于同名而把這個約里克的形象不可分割地與“開玩笑”和“想象力”聯(lián)系起來。《感傷的旅行》中的兩個人物在聽到“約里克”的名字時以為白天見了鬼,更加突出了這種聯(lián)系。約里克式“開玩笑”的例子在作品里俯拾皆是。約里克教士幾次三番與女性打交道,看起來未免涉及猥褻,實際上那是約里克教士在和自己開玩笑,也在跟讀者開玩笑。如,侍女跟約里克兩人面對面在客店屋子里,氣氛有點微妙,后來一個接觸導向又一個接觸,一個動作引出另一個動作,最后不知不覺和侍女坐上床了。事后他又大發(fā)議論自我辯護說,人的本性的網(wǎng)上“纏著愛和情欲的絲”,難道“為拔掉這幾根絲就非得把網(wǎng)扯破嗎”,他還顛倒常理自稱絕不犯“這樣的禁欲主義”。他把自己的行為稱為“征服”,要讀者照他的意思去理解“征服”,不是指在床上征服了侍女,他是說他戰(zhàn)勝了自己,沒有聽任自己去實行“禁欲主義”, 而是服從了造就自己的偉大的天意!小說的結(jié)尾,句子未完卻戛然而止,別出心裁,意味深長。其實,社會、宗教加在情欲上的禁忌動搖了。我們?nèi)绻麊螐淖置嫔辖邮芩倪@番宏論,那就大大上當了。
在維多利亞時代,這的確是一種相當不合時尚的哲學——享樂的哲學,這個牧師竟然有這么大的膽子供認:“我這一輩子幾乎總在戀愛,不是愛這位女王,就是愛另一位女王……而且希望能一直愛到死,因為我堅信,要是我竟干出卑鄙的事,那準是在一次熱戀和另一次熱戀之間的空當”;這個大膽的家伙竟然借他人的口大叫:“快樂萬歲……愛情萬歲!肉體愛萬歲!”薩克雷曾經(jīng)義憤填膺地痛罵他:“斯特恩寫的東西,每一頁都少不了以刪去為妥的東西,那是潛伏的墮落——暗示此人品質(zhì)不好。”但是,恰恰是在這里,更見出那種把人生艱辛化為哈哈一笑的勇氣,那種絕妙的表現(xiàn)手法。
誰能從死驢身上榨出詩意呢?斯特恩!死驢的主人痛悼他的這個忠實的伴侶,像擺弄親人的遺物一樣擺弄驢子的鞍子、籠頭,他從口袋里取出面包,那是準備與驢子分享的,因此又傷心起來……他的悲痛是這么單純而動人,約里克目睹此景,感慨這個世界的可恥。“如果我們像這個可憐的人愛他的驢那樣相愛——那就了不起了”,這個片段散發(fā)了典型的斯特恩式的特有的幽默式感傷。尋求善良愛心是作者旅行的目的之一,千尋萬找的人類善良愛心找到了,而這顆心卻是被傾注在一條死驢身上,這就是斯特恩式的情趣,他的特殊的韻味。
也許看上去斯特恩有些怪癖,他好像不顧現(xiàn)實,完全鉆進自己的主觀世界,他的思想感情運動好像無章可循,令人捉摸不透。然而,他實際上是在苦苦追求另一種真實。看看開篇的語言,那跳躍的、不連貫的句子,跟口才極好的人口里說出的話一樣,不受一點節(jié)制。那思想的次序,思想的突如其來,多忠實于生活,而不是文學。這樣的交談有一種私房話的性質(zhì),這樣,這本書就變得透明了,讀者和作者的距離消失了。
前面說過,斯特恩獨特的觀察,使《感傷的旅行》是一系列畫像——修士、夫人、賣點心的騎士、書店里的姑娘、穿上新緊身褲的拉弗勒——是一系列的場景。這些都是飄浮不定的心思,忽東忽西,但是他自有章法。我們一會兒笑,一會兒哭,一會兒鄙視,一會兒同情,眨眼間,我們就從一種心情轉(zhuǎn)變?yōu)橄喾吹男那椤_@種忽視條理的敘述,容許他放縱不羈。他的語言就是這樣。“那是五月末的一個晴朗、寧靜的傍晚——猩紅色的窗簾(跟帳幔一個顏色)已拉上——夕陽西下,余暉透過窗簾把很溫暖的色調(diào)映在美麗的侍女臉上,竟使我以為她羞紅了臉——這么一想也使我羞紅了臉——我們又是單獨在一起;因此,頭一陣臉紅還未消退,又添了一層紅暈。”這純粹是詩的片段,完全可以單獨欣賞。斯特恩運用對比,把這些不同風格的字句和諧地排在一起。他的清新,他的輕松愉快,他那出人意料,使人大吃一驚的無窮的力量,正是這些對比的結(jié)果。正如伍爾夫所說,他把我們領到懸崖絕壁的邊緣,我們往那深淵才瞟上一眼,又忽然讓我們轉(zhuǎn)身,看另一邊綠草如茵的牧場。
我們往往籠統(tǒng)地把英國18世紀小說與現(xiàn)實主義聯(lián)系起來,而事實上,斯特恩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筆下思想的空白、聯(lián)想、跳躍更使我們想到現(xiàn)代小說家伍爾夫的“意識流”。無論從思想還是藝術來看,在18世紀乃至后來的英國文學中,《感傷的旅行》都稱得上是標新立異、離經(jīng)叛道的奇作。這期間有指責亦有贊揚。斯特恩在這部作品出版以后也曾感慨:“除了智者,任何人都不準看。”——他期待有更多的智者走進他營造的獨特世界。
(紀 蕾)
上一篇:《愚人船·波特》原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慈悲心腸·佩雷斯·加爾多斯》原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