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學·有吉佐和子·恍惚的人》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有吉佐和子(1931—1984)日本戰后一代派著名作家。生于和歌山市真砂丁父。親在橫浜正金銀行工作。1937年有吉佐和子隨父親去了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入了當地的日本人小學,1941年歸國,童年時期的國外生活對作家有很大的影響。戰后,1949年考入東京女子大學英文科。1950年父親病故,由于經濟原因有吉佐和子只好轉入該校的短大。在校期間對日本古典藝能和演劇活動發生濃厚的興趣。1952年短大畢業后到大藏出版社工作,這時她成了文藝雜志《新思潮》的同人。1956年發表的成名作《地歌》,取材于日本的古典藝能世界,揭示了日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現實世俗的矛盾,流露了對處于占領下的現實社會風氣的不滿。小說獲《文學界》新人獎和芥川文學獎,她也從此登上了文壇。1959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紀川》,以母親的故鄉紀州為原型,描述了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代日本婦女的生活。這是她的代表作。同年由洛克菲勒財團基金資助,有吉佐和子去美國紐約留學。歸國后,于1963年發表《有田川》,1965年發表《日高川》,也是描述紀州婦女生活的,可說是紀州三部曲。1966年發表《華岡青洲之妻》,獲女作家文學獎。1967年發表《出云的阿國》,1968年發表《暗海》。1972年由新潮社出版《恍惚的人》,發行100萬冊以上,1973年由東寶電影股份公司拍成電影,引起巨大的社會反響。有吉佐和子一生的作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以古典藝術題材為中心的抒情作品,如《地歌》、《綾鼓》、《白扇》(1957)、《蚊和蝶》 (1958)等。二是歷史題材的小說,如《紀川》、《出云的阿國》等。三是以社會問題為題材的人道主義作品,如《并非由于膚色》(1963)、《我們不會忘記》、《暗海》、《恍惚的人》、《綜合污染》(1975)等。有吉佐和子對中國人民懷著深厚的友好感情,1961年以來曾先后五次來中國訪問,1965年在中國住了半年,以中國為題材的小說有《墨》(1961)、報告文學《年輕的母親勞動模范羅淑珍》(1965),報告文學《孟姜女考》(1969)、《中國報道》(1979) 等。1984年8月30日于自宅死于心臟病急性發作。
內容概要 昭子一家住在東京杉并區,她在法律事務所作打字員。丈夫立花信利也是個靠工資過活的人。兒子阿敏還在讀高校二年級。在院庭的另一所房子里住著公公茂造和婆母。昭子是家庭主婦,既忙著上班,又得忙家務。每到星期六下午她便從商店抱回來一大堆冷凍食品,從下午起一直到深夜,她要為下一星期全家的生活作準備,洗衣機和冰箱成了她的最好的幫手。一個下雪的午后,婆母突然死去。公公茂造當時已84歲。他自從在一個地方的信用銀行退休,便搬來了東京,二十年來一直靠信利和昭子給他的生活費維持生活。茂造這人沒有任何興趣和愛好,也沒有朋友,就是和孫子也說不上幾句話,只會整天板著面孔挑剔老妻的不是處,對兒媳昭子也是同樣,一貫刻薄。自從信利記事時起,父親茂造就總對母親和兒子說,自己胃腸消化不好。他不斷地去找牙科醫生鑲牙,最后換了滿口的假牙。如今,茂造患了老年遲呆癥,不知是老妻死亡的刺激,還是從前的什么原因。癥狀很重,連他的兒子信利、女兒京子都不認識了,但還認識昭子,因為是昭子一直照顧他的生活。茂造時而闖出家門,到大街上疾步奔走,他自己不知道現在哪里,也不知自己要去什么地方。每當這時,昭子或是阿敏便得追了去,有時叫一輛出租車把他拉回家來。茂造反對抽水馬桶,昭子每夜還得起床兩次,照顧茂造去庭院里小便。茂造即使一個人吃了十個人的飯,而且剛剛吃完,也要大喊:“餓死我了,還不拿飯來。”并且委屈和痛苦得老淚縱橫。醫生診斷結果,說老人身體非常健康。鄰居門谷家的老太婆趁昭子上班的時候,把茂造領去了敬老會館。但是茂造的老年遲呆癥過于嚴重,那里的人們都厭惡他。昭子得知便把茂造接回到家里去。幸虧地區的老人福利機關,對此事很關心,派了一位女主事來,并帶來了東京都民生局印制的 《養老院指南》,那小冊子中說,養老院共分四種:低收入家庭老人養老院、特別護理養老院、低收費養老院、收費養老院。女主事說,老年遲呆癥就是精神病,看你們住哪種養老院? 可是信利不愿把茂造送進任何種養老院。這樣,昭子只好請假在家里護理老人。茂造整天蜷伏在室內的一角,兩眼直勾勾地望著天花板,在那里尋找他的人生出路。一天,昭子在出去接電話的時候,茂造在澡盆里溺了水。昭子忙著進行人工吸呼,然后去找醫生。醫生說,老人患了肺炎,過不去三天了,昭子便日夜地拚命護理。但是,茂造的心臟很強,三天過去,奇跡出現了。以前,昭子上班又忙家務,再加上照顧茂造,累得她半死,因此也曾希望茂造早一天死。但是這次昭子下了決心:“今后,我要讓他活下去。誰也不行,只有我能辦到。”過了一段日子,茂造的病更嚴重了,發展成為人格欠缺型,把大便涂了一被,而且跑出了家門。昭子尋找了好久,終于在警察派出所里把他找到。接回家來后,醫生進行了檢查,說老人情況不好,還是送去住院為妥。可是,就在去住院的前夜,茂造死在了家里,身邊只有昭子等三人,昭子發現無一人為茂造的死落淚。
作品鑒賞 有吉佐和子為寫這部長篇小說準備工作長達六年之久。《恍惚的人》 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怎樣對待老人、婦女參加工作、日本的家庭制度、老人自身怎樣對待自己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首先,作者通過昭子這一典型人物的塑造,表現了小說的“只要活著,人生就有價值”這一主題。老人活在世上是否有價值,人們的認識是不盡一致的。立花信利說:“一片枯葉咬著禿枝不肯落下,熟透的柿子掛在高枝讓人伸手摘不到,又不愿自己腐爛,真是出盡了丑態。”但是昭子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她去老人會館把茂造接回來,回家路上,她注意了老人的目光,茂造的視線停留在泰山樹盛開的花朵上。昭子心情很激動,她想:“泰山樹的花太美了。那肥大的花瓣掛著雨露。茂造在花前停住了腳步,說明他并未喪失美和丑的感覺。”護理這樣一個人,對昭子來說盡管困難重重,但她終于還是下了決心:“我要讓他活下去。”昭子的決心,來源于“只要活著,人生就有價值”的哲理。可以說《恍惚的人》的主題感染了整個經濟高速度發展中的日本社會,小說發行突破百萬冊大關,在日本是空前的。這部小說有著廣泛的讀者,已不分年齡和男女,許多人都用小說中的人物來對照自己,特別是引起了中、老年人的特殊關心,“恍惚的人”一詞成了社會上一時的流行語。同時促進了日本政府對老年人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老人問題、老后問題是人人關心的問題,因為青年人也要走進人生的老年階段,因此這是個重大的社會問題。小說通過立花信利這一藝術形象,批判了日本的家庭制度。所謂家庭制度,一般是以夫妻為中心,由近親血緣者構成家庭,按社會習慣、道德和法律,來維持家庭的秩序。但日本第二次大戰前的家庭制度,不是以夫妻為中心,而是以父子為中心,即以男子為人選的一長制。戰后雖經民主改革,但這種家庭制度的殘余亦然存在,這主要表現在日本人的心態上。盡管戰后婦女已走出家庭參加了社會工作,但在家庭中仍受丈夫大男子主義之害。立花信利便是這樣一個害人者。昭子在工作、家務、病人幾付重擔的壓力下已經是疲于奔命,而丈夫只輕巧地說了聲“對不起,總讓你受累”,而他自己在照顧他的生身父親茂造這件事上,絕不伸出一根指頭,但他卻有權決定: 茂造不送養老院。作家在阿敏的身上,寄予了深切的希望,滿懷熱情地塑造了這一少年形象。阿敏用父母給他的零用錢,為茂造買來了嘩啷棒、小鳥、花和八音盒。“茂造拿起嘩啷棒,搖了搖,聽到那嘩啷嘩啷的聲音,頓感吃驚和不解,兩眼盯盯地望著。茂造完全變成了一個乳兒,他終于溫和地笑了。”茂造死后,阿敏喊道:“媽媽,爺爺再活些時候有多好,那怕幾天。”聽了阿敏的話,昭子很感動,后來她才發現,自己的熱淚也已流出眼眶。阿敏是一個懂得關心別人的可愛的少年形象。
上一篇:《阿根廷文學·曼·普伊格·天使的命運》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日本文學·木下順二·夕鶴》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