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岡》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俄國作家普希金(1799—1837)所作“南方長詩”之一。19世紀20年代俄國的現實向作家提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問題:貴族青年向何處去。為此作家充滿激情地描述了一個帶有寓言性的故事:青年阿列哥為逃避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來到流浪部族茨岡人中間,與茨岡姑娘金斐拉相愛并結合。不久,金斐拉愛上了另一個茨岡青年。阿列哥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利”,殺死了金斐拉和茨岡青年,于是他被逐出茨岡部族。長詩中有個重要情節:金斐拉的父親對阿列哥講述了自己的妻子瑪利烏拉的故事。當年瑪利烏拉愛他不過短短一年,便拋棄他和孩子,跟隨別的茨岡人遠走高飛了。瑪利烏拉是真正的茨岡精神的代表。她對自由的追求是無拘無束的。金斐拉則是這種精神的延續,她心中充滿了幻想與追求,她既可以愛來自“高大的宮殿”、“喧騰的酒筵”中的阿列哥,也可以愛熱情洋溢的茨岡青年,甚至可以為了愛而死。作者贊美這種對自由的追求,但否定了貴族青年與這種生活結合的可能。阿列哥在加入茨岡人的流浪隊伍中時,他所感受的只是茨岡生活的表面氣氛,新鮮活潑的清流暫時滋潤了他一顆枯寂的心。但他并不清楚,他的心底潛藏著根深蒂固的貴族意識,一旦遇到真正的茨岡自由精神,這種意識便象一堵強大的屏障豎了起來。它提醒阿列哥,愛情就是占有,為了占有不惜一切手段。最終,自由精神與貴族意識還是水火不相容。茨岡老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作者的觀念,或者說,體現了作者探索的迷惘。老人贊美自由,卻在瑪利烏拉走后獨自生活在一個感情的框子里,再沒同任何女子分享“寂寞悠閑的時日”。顯然,作者既向往那種自由生活,又希望它維系于一條恒定的道德情感紐帶,而兩者又是無法調和的。長詩結尾也反映了這種迷惘:“但你們也沒有什么幸福,天地間的可憐的子孫們!……而在破破爛爛的帳篷下,定居的也只是痛苦的夢。……”
長詩采用對話式,帶有思辯色彩。茨岡老人的聲音一直伴隨著阿列哥的思想流動,作者的肯定與否定由它來作出,起著裁制的作用;但在這個過程中它卻不能為自身所體現出的矛盾做出裁判。因此,這種形式也恰到好處地體現了長詩執著探索的特色。
上一篇:《艾那尼》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荒原》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