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日本作家德富健次郎(筆名德富蘆花) (1868—1927)的長篇社會政治小說。作品反映日本明治20年(1888)前后的社會現實,政治斗爭和家庭紛爭兩條線索同時展開。小說以上流社會社交中心——鹿鳴館里貴夫人發起的籌募海防經費游藝會拉開序幕,以人們對突然出現在這個群丑麋集場所的東三郎的驚奇、猜測和議論展開故事情節。東三郎從鄉下來到東京,本為醫治眼疾,在老朋友檜山伯爵的家宴上,他“舌戰群臣”,揭露以藤澤為首的明治大臣們沉湎酒色、荒淫腐化、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行為,斷言明治政府是“亡國政府”,使大臣們原形畢露,狼狽不堪。東三郎既對現政權不滿,也意識到舊時代的一去不復返,因而舌戰后徬徨無計,迷茫悵惘,懷著萬分失望、走投無路的心情返回山鄉,不久雙目失明,染病在床,最終帶著悲憤哀惋的心情離開人世。小說另一條線索描繪喜多川夫人貞子所遭受的非人道待遇,貞子恪守婦道,逆來順受,反而被誣犯有私通行為,被丈夫趕出府邸,幽禁鄉間,不準與女兒見面,過著空虛、屈辱的生活。她雖然萌生過叛逆的念頭,卻只是曇花一現,“不斷念佛”,最后她萬念俱滅,丟下唯一可以自慰的女兒道子而飲恨自盡。
東三郎是為德川家族賣過命、流過血的忠勇家臣,“明治維新”后因負隅頑抗被俘坐牢。釋放后20年,他一直足不出戶地蟄居山鄉。明治政府對幕府舊臣采取收買和軟化政策,封官進爵,東三郎也曾多次被邀出山“共襄國政”,但他是明治政權的堅決反抗者,是“不識抬舉”的死硬派。他一方面愚頑不化,守舊無知,光看到明治社會的腐敗,黑暗,看不到歷史潮流的滾滾向前,念念不忘早已逝去的更加黑暗的德川時代;另一方面,他愛憎分明,嫉惡如仇,勇敢地對明治大臣的惡行敗德進行淋漓盡致的痛斥,表明了不愿同流合污的嚴正立場。作者通過東三郎尖銳地揭露了明治政府的奢侈腐敗和專橫暴虐,表達了自己對明治政府的強烈憤慨。貞子是個以善抗惡的柔弱女性的典型。她從小受到封建禮教的熏陶,認定“嫉妒是亡身的毒蛇,只有順從才是女人的美德”,因而聽任丈夫宿娼、納妾,默默地忍受丈夫的歧視、打罵,甚至經常反躬自責:是否有虧婦道。盡管如此,仍絲毫未能“感化”丈夫,反而受到變本加厲的虐待。作者對這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婦女傾注了深切的同情,通過她自殺的悲劇,有力鞭撻了上流社會的偽善和殘酷。
小說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東三郎的愚頑、守舊、至死不屈的舊武士性格和貞子柔弱、善良、逆來順受的節婦形象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小說構思精巧,匠心獨運,時空變幻靈活自如,歷史的回顧和現實畫面的交替恰到好處,表現出作者組織材料表現主題的藝術功力;小說巧妙地運用人物的回憶和對話,追溯歷史,描繪現實,并反映人物豐富復雜的內心世界,人物語言或慷慨激昂,或謙卑恭順,或虛假客套,都與人物當時的處境、心情、身份、地位十分吻合,表現出作者對社會人生深刻獨到的觀察力和駕馭語言的高度技巧。
上一篇:《麥田守望者》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黛依絲》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