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滅》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作家法捷耶夫(1901—1956)的長篇小說。1919年夏秋之間,遠東地區萊奮生領導的一支150人的游擊隊,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退入森林,不久又陷入困境,仍頑強戰斗,最后只剩下19人。但是,他們完成了“保存戰斗單位,作為將來的核心”的任務,突破敵人重圍后,投入新的戰斗。
這部小說以蘇聯國內戰爭時期激烈的斗爭生活為背景,通過描寫一支小小的游擊隊的戰斗經歷,揭示出這樣的主題:在國內戰爭中進行人材的精選,在革命的途程中進行人的最大的改造。游擊隊員來自礦工、農民、牧民、知識分子等階層,大多要求革命,但又沾染了舊的習氣。游擊隊隊長、共產黨員萊奮生的形象體現了布爾什維克黨在國內戰爭中的領導作用和對人們思想的影響。他也有弱點,但他勇于自我改造,具有共產主義的意識和忠于革命、熱愛人民、信念堅定、原則性強等的優秀品質,在游擊隊員中做了大量的思想教育工作,促使這支隊伍成長為具有高度覺悟的戰斗集體。小說還描寫了勞動者莫羅茲卡等人在斗爭中的成長,以及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密契克靈魂空虛、意志薄弱、傲視工農、與革命格格不入而淪為叛徒和被淘汰的過程。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不僅把這個人物作為叛徒來寫,而且揭露他那把“我”視為高于一切的極端個人主義的本質。
這部小說把豐富復雜的社會生活描寫得十分真實、深刻,魯迅曾肯定小說對于游擊隊“漸瀕危境時候的描寫”,認為“當革命進行時,這種情形是要有的,因為倘若一切都四平八穩,勢如破竹,便無所謂革命,無所謂戰斗。……革命有血,有污穢,但有嬰孩。這‘潰滅’正是新生之前的一滴血,是實際戰斗者獻給現代人們的大教訓。……所以只要有新生的嬰孩,‘潰滅’便是‘新生’的一部分”,由于是在革命的發展中描寫現實,所以充滿著樂觀主義的精神。小說并不以描寫戰爭為其著眼點,而是著力于人物性格的刻畫、內心世界變化的描述,借此突出革命斗爭中人材精選、人的巨大改造的思想。還運用對比手法,把密契克放在與萊奮生以及莫羅茲卡等人的對照之中,使其性格更為鮮明清晰。這部長篇小說受到好評,高爾基認為它提供了國內戰爭的廣闊的、真實的畫面,魯迅則把這部作品譽為“紀念碑的小說”和“新文學中的一個大炬火”。
上一篇:《歌集》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沼澤區的開拓者》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