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王(John,1167—1216),英國金雀花王朝的第三代君主(1199—1216在位)。其父亨利二世生有四子,約翰最幼,受到父親鐘愛,養在宮中。三兄皆受封土地,而約翰年少獨無,故號“無土約翰”。
1189年,英王亨利二世逝世,其時長、次兩子已先死,由三子獅心理查繼位。他登位之初,傾其全力,從事第三次十字軍東侵。此時,約翰已從理查處接受了莫爾坦伯爵領和愛爾蘭公爵領的封贈。但他野心勃勃,覬覦著哥哥的王位。1192年,理查在十字軍東征的歸途中為奧地利公爵所俘被轉交給德國皇帝亨利六世。約翰聞訊后,勾結法王腓力二世,陰謀奪取王位。他的叛亂為理查的留守大臣所挫敗。1194年3月,理查返英,將約翰流放,并剝奪其一切地產。但是不久,理查與約翰和解,約翰重新獲得領地和爵銜,并被理查承認為王位繼承人。1199年,理查去世,約翰繼位,領有由其父亨利二世創建的地跨英法兩國的“安茹帝國”廣大領土。
法王腓力二世此時正在市民和中小貴族的支持下,從事統一法國領土的事業。這就必然引起法國卡佩王朝和英國金雀花王朝的尖銳對立。腓力二世與約翰之間直接沖突的導火線是約翰的婚事。約翰繼承王位后,拋棄原配,另娶波亞圖地方昂古萊姆家族的依薩貝拉為后。依薩貝拉原為呂西尼昂家族于格公爵的未婚妻,該家族對此婚姻極為不滿,于1201年發動暴亂,并吁請腓力二世給予支援。腓力二世趁此機會,不僅支持諸侯作亂,而且還支持約翰的侄子阿瑟(其兄喬弗雷之子)去奪取英王位。1202年,腓力二世召集諸侯開會,命約翰赴法聽候審理,約翰不從。腓力二世以約翰不履行封臣義務為由,根據封建法規,宣布剝奪約翰在法的全部領土,并把大軍開入。約翰未作任何抵抗。至1206年,諾曼底、安茹、緬因和波亞圖的一部分相繼脫離英國控制,成為法國領土,英國只剩下西南部的部分領地。大片土地的喪失,削弱了英國與大陸的聯系,也減少了財富的收入,因之引起英國貴族集團對約翰的極大不滿。約翰為了挽回在法國的敗局,籌集資金,準備作戰。他橫征暴斂,踐踏一切習慣和成例,以封建秩序所不許可的方式,增加額外的捐獻,沒收附庸的土地,干涉封建法庭的權利。這就不僅使貴族,也使市民和騎士感到自身利益遭受威脅。加之約翰品質邪惡,行為放蕩,一些貴族的妻女往往遭其污辱,這些貴族敢怒而不敢言。朝廷內外,眾叛親離,內亂一觸即發。
約翰還與教皇發生了尖銳的沖突,起因是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人選問題。長期以來,英國國王操縱著大主教和主教的選舉??蔡夭状笾鹘虤v來兼任王國的監督長,為朝廷重臣,其人選更為歷代英王所重視。1205年,坎特伯雷大主教胡伯特去世,教座出缺。約翰為了把教會拉攏到自己一方,指使教士選舉他所中意的諾里季主教繼任。但是在此之前,修道院已推選其副院長雷金諾德為大主教。兩個當選人都到羅馬去見教皇,請求任命。當時在位的教皇是野心勃勃的英諾森三世(1198—1216在位),他主張教皇高于一切,國王和皇帝都是教皇的附庸。英諾森三世認為這是他在英國擴充勢力的好機會,宣布兩人的當選均屬無效,強令當時來到羅馬的英國教士選舉斯蒂芬·郎吞為坎特伯雷大主教。約翰認為這是教皇對英王選任主教權力的侵犯,拒不承認。雙方從此展開尖銳的斗爭。
1208年,教皇頒布敕令,宣布在英國停止宗教儀式,包括英國教會不得舉行禮拜以及洗禮、葬禮等儀式。這對當時宗教盛行的英國社會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震動。但是約翰不為所動,并下令沒收那些服從教皇敕令的教士的財產,作為回答。第二年,教皇又下令將約翰開除教籍,約翰依然置之不理。對于一個被開除教籍的國王,其臣民是可以不服從的。但是約翰對待諸侯們照舊是專橫暴虐,肆意侵奪。諸侯懾于淫威,繼續隱忍。1212年,教皇更進一步下令廢黜約翰王位,宣布組織反對約翰的十字軍,并指令法王腓力二世去執行。約翰還是不肯屈服。他打算通過軍事和外交手段來對抗教皇,迎敵法王腓力二世。他聯合波亞圖的貴族,弗蘭德爾伯爵和德國皇帝奧托四世,準備三路進攻法國。但是國內形勢對他已是極其不利。蘇格蘭和威爾士相繼叛離,而在他所召集來的軍隊里,諸侯們也在密謀迎接腓力登陸。在這種眾叛親離的情況下,約翰只好收起原來計劃,于1213年向教皇表示降服。他跪在教皇使節面前,將王國獻給教皇,自認是教皇臣屬,宣誓效忠,承擔歲貢。
約翰的屈服只是一種權宜之計,一旦教皇收回成命,他又重新拾起原來的軍事計劃。盡管諸侯們拒絕隨他出征,他還是親自前往法國境內的波亞圖,糾集了一批貴族,渡過羅亞爾河向北挺進。與此同時德皇奧托和弗蘭德爾伯爵的軍隊也配合作戰。法王腓力形勢岌岌可危。但是法國城市派出民軍來支援國王,腓力才得以轉危為安。1214年,雙方在布汶地方發生決戰,約翰及其同盟者的軍隊被擊敗,波亞圖貴族叛離,約翰逃回英國。
約翰原來指望打敗法國以后,再同不聽遣調的英國諸侯們算帳,這時鍛羽歸來,發現他們已經聯合起來公然抗命。諸侯們幾次開會商議,要求國王以憲章形式保障他們的自由,如果不從則訴諸武力。1215年初,他們全副武裝去見國王,提出要求。約翰的拒絕引起全國的憤慨。男爵們組成一支武裝在費茲-瓦爾特率領下向首都挺進。
倫敦市民為他們打開城門,??巳睾土挚铣切Хㄊ锥嫉陌駱?。北部的男爵們也迅速地馳向倫敦會合。約翰發現站在自己背后的只有七名騎士,而對面的敵人卻是整個國家。6月25日,約翰同諸侯們在泰晤士河畔的蘭尼米德草地會晤,諸侯提出63條要求,約翰被迫簽字認可,歷史上稱此文件為“大憲章”。
憲章主要保障教俗大封建主經濟、司法和政治方面的特權,如國王承認教會選舉自由;保障諸侯和騎士的封土,繼承權;承認自由人享有同等審判權,非經同等者的合法判決或國法判決,不得被逮捕、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加以其他任何損害;非經主教和諸侯會商同意,不得征收額外稅金。憲章也有部分內容維護騎士和市民的權利,如不得強迫騎士服額外之役;承認倫敦和其他城市市民享有的自由;統一全國的度量衡等等。憲章還規定從大封建主中選出25名代表,以監督國王執行憲章,如果國王違反,貴族有權行使武力。
大憲章的全部精神是限制王權,保障大貴族的特權,并把王權置于封建習慣法的約束之下。同時大憲章也保護了騎士和市民的部分權利。但對于英國廣大的農奴卻只字未提,他們從大憲章中得不到任何權利保證。
約翰根本無意執行大憲章。他狂怒喊叫:“他們給我加上了25個太上皇!”但這一次,他卻得到教皇的支持,后者因大憲章限制了羅馬教庭對英國教會的控制,所以宣布它無效。約翰募集雇傭兵擊敗諸侯軍隊。諸侯迎立法王腓力之子路易為英王。路易率軍進入英國,占領倫敦,大部分地區向他臣服。約翰轉戰北部,企圖再舉,但于1216年患熱病去世。部分英國貴族擁立約翰的九齡幼子亨利即位,號稱亨利三世,由潘布魯克伯爵馬歇爾攝政,重申遵守大憲章精神,更多的諸侯轉向英國王室。路易處境不利,只好議和,撤回法國。
約翰在位17年,他的所作所為一向受到歷史家的非議,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也應看到,正當教皇英諾森三世權勢鼎盛,列國賓服的時刻,約翰敢于藐視教旨,抵制干預,盡管后來一度屈服,他在這一方面的行為,卻是未可厚非的。
上一篇:約翰·里德
下一篇:織田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