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昉以眾人為師
唐代著名大畫家周昉,他能在畫壇上有所長進和成功的秘訣,就如他自己所說的,在于虛心聽取各方人士的意見,拜眾人為師,取眾人之長,補己之短。
有一天,都城長安的章敬寺前,人群熙攘,熱鬧非凡。大家圍著一幅壁畫的草圖,評頭品足,議論紛紛。有的贊揚它的妙處,有的指摘畫中的不足。人們都自顧看畫,誰也沒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人與眾不同,他不看畫,卻在側耳細聽各種議論。這個人就是壁畫草圖的作者周昉。
當時,唐德宗命他畫章敬寺的壁畫,他接受任務后,苦苦琢磨,精心構思,有時甚至睡夢中還在念叨著如何作畫。畫好草圖后,本可一氣呵成,但他沒有這樣做。他想,輕率從事,草草求成,是決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
于是,他想了個巧妙的辦法:揭去遮在畫面上的帳幕,讓眾人批評指點。因章敬寺與長安的東門緊緊相連,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他這樣做就是要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
他聽到這些意見后,認真修改,畫稿越改越好。一個月之后,誰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后定稿。
畫成之后,觀眾贊不絕口,評為第一流的佳作。周昉所以勤奮刻苦,善于吸取群眾的智慧,關鍵是他有自知之明,視眾人為師,拜眾人為師,看到他人的長處,找到自己的不足。他始終如一地堅持這樣做,他的藝術造詣越來越深,終于超過了當時馳名遐邇的繪畫大師韓干。
相傳有這樣一個故事:一次郭子儀的女婿趙縱請韓干為他畫像,大家都說畫得不錯;后來又請周昉給畫了一張。
因為兩位作者都是當時的名畫師,郭子儀就把這兩幅畫都掛在了房間里,反復比較,分不出高下。
正好,趙縱的妻子回娘家省親來了,郭子儀便指著畫面問道:“這上面畫的是誰?”
“趙郎。”女兒回答道。
“哪一張最像?”郭子儀問道。
“兩張都像,不過掛在后面那張更好,因為前面那張只畫了趙郎的狀貌,而后面那張進一步畫出了趙郎的性情和談笑的風度。”
郭子儀大喜道:“今天總算分清二者的勝負了!”這后面的一幅,就是周昉所畫。
上一篇:吳道子不忘恩師
下一篇:李寧把金牌送給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