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幕后,積攢實力
在中國古代做人的藝術中,“大智若愚”常被演變為一套內容極其豐富的韜光養晦之術,真正聰明的人有才不外露,而是伺機而動,厚積薄發。新時代的年輕人,更不能忽視這條做人的道理,尤其是當自己還羽翼未豐時,更要懂得韜光養晦術,這是保存實力、積蓄力量的重要手段,即使有大智慧、大志向也不必昭告世人,暴露會讓你成為別人進攻的“靶子”,隱晦才能幫你引開那些敵對的目光。
中國人素來有堅韌不拔的毅力,堅韌就是能屈能伸,當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時候,要懂得掩藏,甘于退居幕后積攢實力,而不是充大頭,硬碰硬,這不是聰明的做法。自古以來,多少英雄好漢,非要爭一口氣,最終一世英名被毀;更有多少功成名就之人,他們的成功就在于他們在實力不佳時,懂得隱忍,退居幕后,“招兵買馬”,最終一舉成功。在這一點上,漢高祖劉邦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劉邦、項羽之所以有不同的結果,原因很大程度上歸結于二人自身的性格不同。楚漢戰爭中,劉邦的實力遠不如項羽,但劉邦懂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的道理,這一點,在鴻門宴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項羽聽說劉邦已先入關后怒火沖天,決心要將劉邦的兵力消滅。兩軍短兵相接,劉邦感到兵力懸殊,危在旦夕,實在無法抵擋。于是,劉邦放低姿態請張良陪同他一起去見項羽的叔叔項伯,再三表白自己沒有反對項羽的意思,經過“鴻門宴”,最終脫離困境。
事實上,很多時候,我們與對手之間的較量,就是一種“忍”功的較量,打的就一場心理戰,誰能夠“挺住”,誰就能贏得成功、笑到最后;誰若忍不住、剛愎自用,誰就會以失敗結束,一敗涂地。北魏獻文帝拓跋弘有個侄子叫元恭,也就是后來的北魏節閔帝。他“裝聾作啞”20年最終登上帝位也說明了這個道理。
現代社會,一個人無論多聰明,多能干,背景條件有多好,如果沒有一點韌性,沒有一點“城府”,那么他最終的結局肯定是失敗。很多人努力了一輩子,卻總是以失敗告終,就是因為他沒有弄明白這個道理。
這里所謂的“城府”,并不是人們通常意義上的攻于心計,攻于心計是小人所為,為人處世,耍小聰明、小計謀遲早會被人發現而落得眾叛親離的下場。這里的“城府”指的是懂要得規避風頭,培養自己的韌性,當收則收,當放則放,懂得收放自如。
年輕人,當你對社會還沒有深刻的了解,知識儲備還不夠充分的情況下,你不妨采取韜晦的辦法,不與人爭強好勝,靜觀其變,在暗中積極準備,這比積極地表現自己更能保護自己,也能避免更多不可預知的風險!
上一篇:過去不等于將來,但今天決定了明天
下一篇:面對焦慮,時刻保持平靜的心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