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登場”的彗星
20世紀末,全世界天文愛好者開始翹首以待,用期待又興奮的心情迎接起兩個回歸的彗星明星,先有1996年的百武彗星,后有1997年的海爾波普彗星閃亮登場!
彗星為什么如此引人注目呢?首先是它奇異的形狀,毛茸茸的彗頭中間嵌著閃光的彗核,拖著又長又透亮的彗尾;其次彗星突然出現,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有的則從遙遠的行星際盡頭奔向太陽,隨后又揚長而去,長久不歸,如同浪跡太陽系的漂泊者。
埃德蒙·哈雷曾擔任過格林尼治天文臺臺長。1682年,他通過分析觀測記錄,1531年、1607年和1682年的三顆彗星在出現方法、運行軌道和時間間隔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遂于1705年斷定這幾顆彗星是同一顆彗星的反復出現,并預言,這一彗星將在1758年再度出現在空中,并且每隔76年將出現一次。
后來,哈雷的預言得以證實,該彗星在1758年的圣誕之夜果然再次回歸,遺憾的是哈雷已于16年前與世長辭,無緣與它會面了。為紀念哈雷的功績,從此,這顆彗星就被正式命名為“哈雷彗星”,這也是人類第一次預報歸期的彗星。
20世紀哈雷彗星有兩次回歸,第一次是1910年5月,地球在哈雷彗星龐大的尾巴中逗留了好幾個小時,亮度如同火星,讓人大飽眼福。第二次,1985至1986年,就遠不如上次壯觀,直到1986年3、4月份,人們才在南半球上空一睹其尊容。
50個國家的900名天文學家組成了國際哈雷彗星聯測組織,除了有組織地觀測外,還第一次進行了空間現場考察,先后發射了5顆太空探測器,在非常近的距離內對其觀測。
其中,以英法等西歐10國花了5年時間建造的“喬托”號最引人注目,它深入到離彗核只有500多千米的地方,已進入彗發的深處,所獲得資料也最豐富、最有價值,讓人類第一次目睹了彗核的真貌:日照率4%,比煤炭還黑;獨具特色的噴流上千米高,噴泉核表面粗糙,像煤塊般極黑,核外部是由非揮發性物質組成的多孔表面層,接近太陽外表30至130攝氏度,里面仍存在零下70攝氏度;有裂紋和凹坑多處,從里向外噴射氣體塵埃流、塵氣。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對彗星的觀測和研究有最早、最完整的記錄,開始見于《春秋》:“魯文公十四年秋四月,有星季于北斗。”比外國早幾百年,我國也有世界上最早、最珍貴的彗星圖案,這是公元前168年,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的帛書中所繪,比公元66年繪下的耶路撒冷上空的彗星早得多了。
彗星的風采也和宇宙其他星體一樣,逃不過年華老去的命運,一次不如一次亮麗,最后會耗損殆盡而崩解。然而,每隔一段時間,總會有另一顆光耀的彗星出現,作為“新力軍”加入人類發現彗星的名單中去,所以人們得以不斷目睹彗星的風姿。
上一篇:“天空立法者”開普勒
下一篇:一句話引發《天體運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