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萍:舞蹈為了表達
楊麗萍,一個凡是了解一點民族舞蹈的人都熟知的名字,曾被人奉為“巫女”“舞神”的一個美麗女人。
去年底,楊麗萍推出了由她兼任藝術總監、總編導和主要領舞的精心之作——她用三年時間編排的大型原生態歌舞集———《云南映象》。很快的,《云南映象》在中國舞臺上所向披靡,而且在第四屆中國舞蹈“荷花獎”上奪得舞蹈詩作品金獎等五項大獎。
楊麗萍不是科班出身,甚至沒有師承,用她自己的話來說,舞蹈是像她奶奶說的那樣,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她不否認自己有天才。天才便不免有些另類。1971年,剛進西雙版納州民族歌舞團時,她只是因為覺得,按學院派的所謂科學的芭蕾舞練功方法去練功,對跳民族舞沒有什么用處,兩者的動作規律甚至是相反的,所以她一直不練功,因而受過各種非議甚至行政上的處罰——比如不發營養費。直到1986年,她自編自演的《雀之靈》在全國獲獎、成名,在團里的待遇才有所改觀。
在這次創作和排練《云南映象》的過程中,她也經歷了很多波折,資金短缺,是劇組面臨的最大困難。這部大型的歌舞劇沒有商家投資,因為她強調的是一場原汁原味的表演,所以參演這部歌舞的演員有70%是來自田間地頭的非專業演員,人家不相信靠一群農民能跳出成功的舞蹈作品來。甚至有時演員也不理解她的創作意圖,她還要耐心地和他們溝通。為了推出這部歌舞劇,楊麗萍傾盡了全力,她不僅賣掉了家鄉的房產,還打破了自己的禁忌,第一次接拍了廣告。而且,一向低調的她還頻頻與媒體接觸,只是為了宣傳這部劇。堅持到最后,她終于獲得了成功。
當有人問她,為了事業經歷過這么多困難,有沒有覺得自己苦時,她說怎么說呢,不是說不苦,但又不能說是苦,那種感覺是別人無法體會得到的。她說起有一次下鄉采風時,遠遠看到一座山上,有一個弱小得如同螞蟻的影子,在那里使勁地挖著地,背上還背著一個孩子。她頓時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感覺,覺得那是一個偉大的女人,她哪里是在挖地,她是在挖一座山哪。但后來,她又想到,也許人家根本就沒想這么多,她心里想的也許只是努力挖地,然后就有糧食的收成,讓背上的孩子有一口飯吃。而她搞舞蹈,也類似于此,只是為了表達,而不是為了獲獎,她心中一直有個理想,“把那些瀕臨消失的民間藝術挖掘出來,搶救下來,給觀眾、給后人留下一個活著的民俗文化博物館。”只是因為自己想做這樣的一件事,所以其它都再不放在心上。
楊麗萍的話,不由讓人想起愛因斯坦對于“相對論”的一個形象的解釋:“你坐在一個漂亮姑娘旁邊,坐了兩小時,覺得只過了一分鐘;如果你挨著一個火爐,只坐了一分鐘,卻覺得過了兩小時……”很多時候,取得成功的人,不是因為特別能吃苦,只是因為他們在奮斗的過程中,心中始終在憧憬著美麗的理想,一直覺得是“坐在漂亮姑娘的身旁”,而不是火爐旁邊,一個時時把事業視為火爐的人,怎么能堅持呢?所以,他們更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來化解困難,隨最輕松的心勇往直前。
上一篇:杜麗:這是老天要我休息一下
下一篇:林書豪:處處都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