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處世才好,是“方”還是“圓”?有的人說是“方”——方正不阿、堅持原則,有的人說是“圓”——圓滑乖巧、八面玲瓏。其實,偏重“方”和偏重“圓”都是不恰當的,“方”和“圓”乃是與人相交的不可或缺、不可偏廢的兩大策略。
先說說“方”。
歷史上,忠心耿耿的屈原、剛正無私的包拯、清正廉潔的海瑞、浩然正氣的文天祥,以及隱居深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等等,都不失為“行方”的典型,也就是因為此,他們才流芳百世。
如果一個人方正不阿、堅持原則恰到好處,就會受到人們的欽佩、信任,并由此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個護士剛從學校畢業,在一家醫院實習,其間若能讓院方滿意,便可獲得一份正式工作,否則就得離開。一天,一個因車禍而生命垂危的病人需要的手術,這個實習護士被安排作外科手術專家、院長亨利教授的助手。當手術將完、患者傷口即將縫合時,這個護士突然嚴肅地對院長說:“亨利教授,我們用了12塊紗布,可是您只取出了11塊。”院長不屑一顧地回答說:“我已經全部取出了,不要多說,立即縫合。”“不。”這個護士高聲抗議道,“我們確實用了12塊紗布。”院長對此不加理睬,命令道:“聽我的,準備縫合。”這個實習護士聽到后,幾乎大叫起來:“你是醫生,你不能這樣做!”直到這時,院長冷漠的臉上才浮出一絲微笑。他舉起手心里握著的第12塊紗布,高聲宣布道:“她是我最合格的助手。”不用說,這個實習護士理所當然地獲得了這份工作。如果在當時,這個實習護士不堅持真理,不嚴肅對待,而是去迎合院長,服從院長,其結果會怎樣呢?庸毋置疑,她將失去這份正式工作。這個實例說明了“行方”的重要意義。
在人際交往中,怕“行方”得罪人的人,也就是別人有過錯不去指正、別人有危險不去提醒的人,有時候正會因為此而得罪了人。因為人心不同,有的人聽不進不同意見,有的人卻視諍友為知己。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突然把在他手下干了三年、一貫謹慎的高繚辭退了。晏嬰的左右覺得奇怪,便說:高繚從沒做過錯事,你不獎勵他也罷了,為什么還要將他辭退呢?晏嬰說:我是個不中用的人,正如彎曲的木頭,需要用墨斗來取直、用斧子來砍平、用刨子來匡正,才能做成有用的器具。高繚三年來見我的過錯從來不說,這對我有何用處?所以我把他辭退。晏嬰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知道自己“行方”的重要,也知道周邊人“行方”對自己的重要。顯然,高繚的過錯是沒有“行方”。“方”對一個人來說,有它則會受益匪淺,無它則會遭遇不測之禍。
再談談“圓”。
圓,作為客觀存在,自然有其合理性。譬如說,車輪是圓的,便于前進;星體是圓的,便于運動。一個恰到好處“行圓”的人,也就是在需要的時候講究變通靈活的人,其人際交往的回旋余地就大,其各方面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因為“行圓”能緩解人際摩擦,能協調人際關系,有利于建成和諧氛圍,有益于構筑綠色空間。在火車上,一個小伙子躺在座位上。有一位母親牽著兒子上車了,兒子搖著小伙兒說:“叔叔,我要坐,我要坐!”小伙兒裝睡不加理睬。母親婉轉地對兒子說:“別吵叔叔,叔叔累了,他躺一會兒,會讓你坐的。”小伙兒聽罷,忙起身紅著臉說:“你們坐吧!”看來,這位母親非常懂得交際之道。在這個事例上,“行圓”起著潤滑劑和轉化劑作用。在當時,如果這位母親指責小伙兒的不是,其行為無可非議,但卻有可能造成兩者間的緊張關系,于事無補。
為人處世,如果內外都很方正,儼然一君子,其品德固然可贊,但會多遇坎坷,多遭風霜。
唐朝時,位居高官的柳宗元,嚴正剛直,不畏權貴,抨擊官場丑惡,顯得鋒芒畢露,以致遭到種種打擊,最后被逐出京城長安,流放到南方邊境。這時,他才有所覺悟:“吾子之方其中也,其乏者,獨外之圓者。固若輪焉,非特于可進,亦將可退也。”柳宗元經歷了嚴重挫折后,才認識到:內心方正固然是好的,可缺少的就是外在圓通。因而,不能進退自如,使自己陷入被動境地。“行圓”,有它則會一帆風順,無它則是逆水行舟。
“方”與“圓”,是鳥之兩翼、人之左右手,不可偏廢,不可或缺。做人,不能光看到“行方”的重要性而忽視了“行圓”,也不能只看到“行圓”的重要性而忽視了“行方”。一個明智處世的人,會將“行方”和“行圓”當作與人相交的兩大策略,應該“行方”時就“行方”,應該“行圓”時就“行圓”。
那么,什么情況下應該“行方”呢?
可以說,不管是初出茅廬之人,還是老于世故之人,總是喜歡那些堅持原則、為人正直、正派坦率、不謀私利、不徇私情、不畏歪風的“行方”之人,因為具有這種高貴品格的人,會使相交之人放心、稱心。為社會發展計,為公眾利益計,為個人形象計,當工作需要之時,當社會和他人利益需要之時,當于己無損之時,應該“行方”就一定要“行方”。如果該“行方”時不“行方”,不能堅持自我,不能守住自己,像長在墻頭上的草見風轉向,像掉入河里的葉隨波逐流,則失去人生的真正意義,被世人鄙視,為人所不齒。
那么,什么情況下應該“行圓”呢?
當直來直去會傷害別人自尊心的情況下,當有棱有角會使自己陷入難堪境地的情況下,當方方正正不能達到滿意效果的情況下,應該使用“行圓”的策略。譬如說,某人有缺點,你在公共場合下指出,不但不會使他改正,反而會傷了和氣,這時候你應該暫時不講,而等到沒有他人在場的情況下,再委婉地點明,則會對該人有益,對你有利。又譬如,你在小學教室里講課,遇到一個你也一時解答不出的難題,這時候你不應該實事求是地表明,因為這樣的話小學生會瞧不起你,不利于你的教學,而是應該巧妙跳過這個有可能會令你陷入難堪境地的地方,等到清楚以后再向小學生傳授。再譬如,你本本分分、老老實實地做人,因為缺少“潤滑劑”、“粘貼劑”而不能獲得一個很高的群眾威信,這時候,你就應該學學并且使用一些令你取得好人緣的技巧,達到令你滿意的效果。
概括地說,就是在人際環境無不利時,用“方”策;在人際環境有不利時,用“圓”策。“方”策、“圓”策結合用、轉換用、靈活用,乃是與人相交之良策。
(高興宇)
上一篇:《文化與教養》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
下一篇:《每份工作都是橄欖枝》青少年快樂成長智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