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怯是家庭教育的“副產品”
實際上,孩子的膽怯是家庭教育的“副產品”,很多父母總是擔心孩子吃苦受累,不讓孩子干這做那,這就是孩子形成膽怯心理的主要原因。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見生人就哭,不敢自己去做事,處處需要大人陪著,我們稱這樣的孩子膽小怯懦。那孩子的膽怯是怎么形成的呢?
小明從小在爸爸媽媽身邊長大,不過由于爸爸媽媽工作比較忙,每天只由年邁的奶奶帶著。小明從小調皮、愛動、腦子轉得快,經常跑出去玩,年邁的奶奶總是追不上。奶奶擔心孩子摔倒,于是經常嚇唬小明說:“你再跑就讓收破爛的把你給收走。”
有一天,小明跑遠了,看不見奶奶,他大聲地哭了起來。這時正好來了一個騎三輪車的叔叔說要把他送回去,小明以為是收破爛的要把自己帶走,嚇得使勁地大哭,直到晚上睡覺時還在哭。
從這以后,小明就變得十分膽小,不敢自己在屋子里玩,處處都十分小心。不過他在家里又非常調皮,經常會犯些小錯誤,這時爸爸就會批評他。為了逃避批評,小明竟然慢慢學會了撒謊。對此,爸媽很是擔心,面對如此膽怯的孩子該如何是好呢?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形成膽怯心理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是孩子的生活圈子太小,有的孩子平時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尤其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很少接觸外人,他們的依賴性較強,無法獨立適應環境。
其次就是父母喜歡嚇唬孩子,有的孩子在家庭不聽話,如哭鬧或不好好吃飯時,父母就用孩子害怕的語言嚇唬他“再哭就把你扔在外面讓老虎吃了你”“泥土里有蟲子咬你的手”。如此恐嚇孩子,會讓孩子失去安全感,進而形成膽小怯懦的性格。
此外,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有過多的限制。比如,去公園玩耍,不讓孩子去爬山,不讓孩子去湖邊玩,造成孩子不敢從嘗試與實踐中獲得知識,取得經驗,也會導致孩子膽怯的性格。
小貼士
1.鼓勵孩子多參加活動
父母應有意識地為孩子創造外出活動與他人交往的機會,尤其是在家里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養的孩子,更需要從家庭的小圈里解放出來,經常到公園和其他公共場所去,多接觸、認識、熟悉更廣闊的世界。父母可以帶孩子去走訪親友,或去外地旅行,開闊他們的視野,并讓孩子和小伙伴們在一起游戲,和大家一起參加活動,一起結伴買東西等,從而鍛煉孩子的膽量。
2.幫助孩子提高認識
孩子的膽怯大部分是后天形成的,父母要端正思想,按照孩子的年齡和實際情況,給予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丟掉“怕”字,同時告訴孩子,膽小鬼是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讓孩子鄙視膽小怕事的行為。對于孩子已經存在的膽怯心理,父母可以通過誘導讓孩子改變。比如,孩子怕生人,當有客人來臨時,父母應讓孩子與客人接觸,并鼓勵他在客人面前講話。這樣一回生二回熟,孩子的膽怯心理會慢慢改變。
3.培養孩子勇敢的精神
父母可以經常講一些有關勇敢的故事,平時要多觀察孩子,當他遇到困難時,及時地幫助、鼓勵孩子去戰勝困難。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膽量方面的訓練,如在感覺訓練中加大訓練量,慢慢鍛煉孩子的膽量。
4.交給孩子一些任務
父母可以有目的地交給孩子一些可以完成的任務,限時間完成。比如,假期可以讓孩子獨立坐公交車去朋友家或跟旅行團旅游,在這個過程中讓孩子去鍛煉,去克服困難。同時父母要給予鼓勵,指導和幫助。當孩子完成任務時,父母應進行表揚,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5.與孩子平等對話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是多方面的,如果孩子怕黑,那父母可以在全家人看電視時把燈關上,讓孩子慢慢適應黑暗。假如孩子害怕陌生人,父母可以有意讓孩子單獨去超市購物,去書店買書,去參加一些宴會或電視節目等。
上一篇:經驗和資歷是財富,但也可能誤導你
下一篇:被情緒沖昏頭腦的你,只會讓難題越來越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