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惠原理:分享讓孩子提升幸福感
互惠原理認為,我們應(yīng)該盡量以相同的方式回報他人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即受人恩惠就要回報。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孩子都有著這樣的特點:表現(xiàn)得非常霸道,獨占欲很強,喜歡一個人玩,在游戲中經(jīng)常把許多玩具放在自己的周圍,并常常對那些企圖玩自己玩具的小朋友說,“這些玩具都是我的!你不能玩!”這樣的孩子不懂得分享,自然也就體會不到分享的快樂。
其實,造成這樣的情況,大多數(shù)都與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教育有著極密切的關(guān)系。現(xiàn)在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因而他們都成了家庭的“中心人物”,父母以孩子為中心,獨生子女缺乏與伙伴分享交往等是造成孩子“霸道”、不會分享的根源。但是,只要父母從這些根源出發(fā),對癥下藥,就能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繼而學(xué)會分享。
周末,媽媽帶著瀟瀟去公園玩。孩子出門時帶了許多玩具,比如小汽車、奧特曼等,他到公園的空地上把自己的玩具鋪開,馬上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眼光。有的小朋友眨巴著眼睛盯著瀟瀟的玩具,看樣子十分想玩,媽媽對孩子說:“跟小朋友一起玩,好不好?”瀟瀟馬上抱著自己的玩具,說道:“不可以,他們笨手笨腳的,萬一把我的玩具弄壞了怎么辦?”媽媽沉默了,這時瀟瀟看到了公園里的一個小朋友獨自在玩遙控飛機,瀟瀟對那小朋友投去了羨慕的眼光。媽媽看見了,對瀟瀟說:“你也想玩嗎?”孩子點點頭,說:“想玩。”“那你向那個小朋友借玩具玩一下吧。”媽媽對瀟瀟說,孩子用疑惑的眼神看了看媽媽,搖了搖頭說:“他又不認識我,怎么會把玩具借給我玩呢?”
雖然,那些不喜歡分享的“小氣”孩子并不少見,而且“小氣”也不算是什么大的缺點,但如果一個孩子什么都不愿意與他人分享,獨占意識很強,他是很難與別人形成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的,這對于孩子今后的發(fā)展也是有著極為不利影響的。要讓孩子學(xué)會分享,就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好。
1.不嬌不溺,家人共享
父母不要溺愛孩子、讓孩子吃獨食,這樣嬌慣下的孩子是不愿意與他人分享的。有的父母出于對孩子的愛,就把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全讓給孩子,即使孩子想著與父母分享,父母也會推辭,讓孩子一個人獨享。時間長了,強化了孩子的獨享意識,孩子就理所當(dāng)然地把那些好吃的好玩的占為己有。所以,父母不要嬌慣和溺愛孩子,也不要以孩子為中心,甚至無限制、無條件地滿足孩子的任何需求,而要讓孩子們學(xué)會感恩,學(xué)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拿出來與家人共享,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
2.不要對孩子特殊化
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形成一種“公平”的態(tài)度,這對防止孩子滋長“獨享”意識有積極的意義。父母要教導(dǎo)孩子既要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別人,懂得人與人之間相處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chǔ)之上的;讓孩子明白好東西應(yīng)該與大家一起分享,不能只顧自己而不顧別人。
3.讓孩子在分享中獲得互利
許多孩子之所以不愿意與別人分享,是因為他覺得自己分享了就意味著失去,這時候,父母應(yīng)該理解孩子這種不愿意失去的心情,慢慢引導(dǎo),讓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xiàn)了自己的大度與關(guān)懷,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這樣就會在分享中獲得一種快樂。一旦孩子在分享中獲得了互利與快樂,他就會樂于與別人分享。
4.鼓勵孩子學(xué)會與他人分享
父母可以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讓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的游戲中變得大方,教給孩子與人交往的技巧,幫助孩子養(yǎng)成關(guān)愛他人、謙讓友好的行為習(xí)慣。另外,還要鼓勵孩子與他人分享,當(dāng)孩子表現(xiàn)出分享的行為時,父母應(yīng)該給予及時的鼓勵和贊賞,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認可。
心理啟示
讓孩子學(xué)會分享,首要任務(wù)就是要讓孩子體會到分享的快樂,讓孩子在與他人分享中獲得幸福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主動與他人分享東西,也就養(yǎng)成了喜歡分享的良好的行為習(xí)慣。
上一篇:互惠互利,有時候你也需要“功利性”友誼
下一篇:你真的了解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