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玻璃心,如何斷舍離?
我經常會在朋友圈、微博發一些自己不再需要的東西,如果簡友恰好需要就免費送給簡友。這本來是皆大歡喜的事情。
但是有人質疑,你為什么用“每日一扔”這句話,為什么不是“每日一舍”?為什么不是“每日一送”?
是的,有人對“扔”這個詞很敏感,覺得它是負面的,是居高臨下的,是蔑視的。
有沒有道理呢?有一點道理。
這樣的人比較敏感,細膩,能夠感受到詞語之間細微的差異。有的人粗線條,可能就覺得這幾個詞沒什么差別。
這里就出現一個玻璃心的問題。在日本有人提出鈍感力的概念,意思是不過分敏感,是快樂的秘訣之一。
我認為很有道理。
扔也好,舍也好,送也好,核心只有一個,就是這個物品和你分離了,你不再擁有“它”了,“它”去其他人那里去了。
就像兩個人分手一樣,無論是你提出,還是對方提出,無論淚眼婆娑,還是喜笑顏開,無論堅決果斷,還是磨磨唧唧——
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你們分開了。
既然結果不會改變,何不大方灑脫一些,走了就走了,扔了就扔了,總比假情假意地說一句“你是個好人,你可以當我哥哥嗎”更讓人舒服一些。
真誠的冷漠,有時候比虛假的客套,要動人得多。
否則,你這邊剛分手,哭得驚天動地的,一轉眼麻辣小龍蝦就吃上了,開心得不得了,萬一被對方看到了,多尷尬。真實地做人是成本最低的。
“扔”這個字,于我而言,更有力度,更有鞭策感,而且我還沒見過哪個簡友說,因為你用了“扔”字,所以我不要你的東西了。
因為字眼不是重點,物品是不是對方需要的才是重點。我就算使用“每日一送”“每日一舍”,但拿出來的都是一些破塑料袋、過期食品,想必也沒有人要。
曾經看過一則新聞,一個女子因為生氣把錢撒了、扔了,路人紛紛撿起,笑逐顏開。沒有人介意她是扔還是送。
如果你看到“扔”這個字不舒服,除了說明你比較敏感之外,還說明你對感情的濃度要求很高,對別人的期待會比較高。一旦事實不如自己想象,就容易跌入情緒的低谷。但是,別人往往不會按你的想法生活,這種事情經常出現。
斷舍離嘛,就不要想那么多了,喜歡就留下,不喜歡就扔。扔得越快越好,扔得越遠越好,最好再也不要回來。
斷舍離本來就是一個決絕的過程,何必給它披上溫情的外衣呢?你要喜歡,干嗎不留下?
斷舍離,斷舍離,這個斷字本就該決絕,不是嗎?
作詩一首:
告別玻璃心,
勇敢斷舍離;
每天扔一扔,
生活更輕松!
上一篇:物品總量總是增加,如何斷舍離?
下一篇:留著很煩,扔了很難,如何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