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被溺愛的孩子更容易心理扭曲
司馬光系北宋大臣、史學家,他的一生不僅自己生活十分儉樸,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重要內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謹身節(jié)用。
他常說“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卻“不敢服垢弊以矯俗于名”。他教育兒子說,食豐而生奢,闊盛而生侈。為了使兒子認識崇尚儉樸的重要性,他以家書的體裁寫了一篇論儉約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強烈反對生活奢靡,極力提倡節(jié)儉樸實,并明確指出:古人以儉約為美德,今人以儉約而遭譏笑,實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誡兒子:“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貪慕富貴,枉道速禍;小人多欲則多求妄用,敗家喪身。”
司馬光還不斷告誡孩子說:讀書要認真,工作要踏實,生活要儉樸,具備這些道德品質,才能修身、齊家,乃至治國、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兒子司馬康從小就懂得儉樸的重要性,并以儉樸自律。他歷任校書郎、著作郎兼任侍講,也以博古通今,為人廉潔和生活儉樸而稱謄于后世。
心理導讀
司馬光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現(xiàn)代社會的很多人學習,我們教育孩子就是要培養(yǎng)他們能吃苦、勇敢、堅韌、獨立、有責任感、真誠坦率、機智果斷的品質。而那些被溺愛的孩子,就被剝奪了這樣一個品質形成的過程,也就更容易心理扭曲。
大量數(shù)據(jù)表明,心理扭曲的孩子中間,不少是被父母慣壞的孩子。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由追星導致自殺是因為盲目崇拜;對同學潑硫酸是因為嫉妒;攀比是由于虛榮;刻苦卻失敗也許是因為緊張,也許是因為拖延或意志薄弱等。面對這樣的事實,家長們和很多教育人士不禁要問:這些孩子們到底怎么了?
根據(jù)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們的生活條件更優(yōu)越,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父母對于他們期望值很高,但實際上,他們根本沒吃過苦,家長希望他們獨立,而家長想培養(yǎng)的孩子的獨立性只是表面現(xiàn)象。他們所謂的不管孩子,是給他們大量的金錢,讓其揮霍,放任自流,家長固執(zhí)地認為“不管”孩子就能使其有獨立性,其實長期“不管”孩子不但不能使其真正獨立和健康成長,反而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傷害,這使得孩子產生對金錢的依賴性,并且還有一定的攻擊性。
還有一些孩子,他們受到了教育的“溫室效應”的毒害,教育的“溫室效應”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受到家庭、社會、學校尤其是家庭方面的過分溺愛,造成他們任性固執(zhí)、追求享受、獨立性差、意志薄弱、責任感淡漠等弱點的社會現(xiàn)象。面對這些現(xiàn)象,作為家長,應該引起重視。
專家建議
建議1 讓孩子獨立面對生活中的問題
現(xiàn)實生活中,很多家長愛子心切,舍不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他們舍不得讓孩子放棄優(yōu)越的環(huán)境,舍不得讓孩子離開父母的保護,舍不得讓孩子自己去奮斗,甚至是一點小小的生活問題,都為孩子打理的很好。當孩子面對一點小挫折時,也總是讓孩子站在自己的身后,替孩子解決,于是,今天的很多孩子就一直在父母長輩的過度保護和關愛之下成長。這種環(huán)境中成長的孩子自私任性,不知道每一粒米都來之不易,也不知道如何料理自己的生活,經受不起一點波折和苦難,事事依賴別人,長大后也難以自立。父母愛孩子的正確做法,是應該讓他獨自去面對,摔倒了,讓他自己爬起來,幾經摔倒和磨難的孩子定會理解父母的愛和良苦用心,孩子會得到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一個人一點苦不吃,一點苦不受,怎么能得到財富呢?
建議2 教育孩子形成一種艱苦樸實的生活作風
我們常說“大富由天,小富從儉”“聚沙成塔”“滴水穿石”,都說明了節(jié)儉在生活中的重要,真正聚集生活的財富,除了要“開源”,還要“節(jié)流”,別忽略了“當用不省”的道理,否則不就成了“守財奴”“鐵公雞”,有可能委屈自己又影響了生活質量,甚至失去了助人行善的機會。父母要教育孩子把金錢用在刀刃上,比如,可以帶孩子經常參加一些社會公益活動,讓他認識到金錢的真正價值。
建議3 設置一些苦難情境
家長可以帶孩子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認識到人性的美好和苦難,增強他戰(zhàn)勝困難的信心。
總結起來,身為父母的我們要想讓孩子擁有堅韌的心理品質,就要在其成長的階段,多給孩子獨自面對的機會,相反,溺愛更容易使其心理扭曲!
上一篇:被嘲笑過的夢想,終會發(fā)光
下一篇:視覺的直觀性有助于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