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身攜帶“知識寶典”
寧小靜有一個神秘的小本子,手掌般大小,粉色硬皮包裝,卻比教科書還要厚。李銘俊常常看到她在下課的時候拿出這個小本子,奮筆疾書,可是這個小本子上記的是什么,她為什么總在這個小本子上記東西,李銘俊始終沒有得到答案。
這一天下課時,寧小靜又拿出了這個小本子,飛快地在上面寫些什么,李銘俊見狀立刻湊了過去,卻被眼疾手快的寧小靜逮了個正著。只見她用一只手迅速捂住了剛剛記錄的文字,對著李銘俊擺出了一副“你想干什么”的表情。
雖然寧小靜什么都沒說,但是她的氣勢令李銘俊打了一個冷顫,使得他不知所措地解釋道:“那個……我……我只是好奇你每天都在那個小本子上面寫些什么……”
寧小靜聽后眨了眨眼,字字清晰地吐出了幾個字:“秘密!你想看嗎?”
“既然是秘密,那我就不看了。”李銘俊說完這句話就想開溜,可是還沒等他站起身,寧小靜就把這個心愛的小本子放到了他的書桌上,只見她剛剛記錄的是complain(抱怨、控訴)、haircut(理發(fā)、發(fā)型),都是一些英文單詞,一頁下來大概寫了十幾個。
“這就是我的秘密。”寧小靜神秘地道。
這算是什么秘密?李銘俊大為不解,不就是英文單詞嗎?雖然他的英語水平并不是很好,但是他的英語教科書上處處都是英語單詞,隨便翻一頁都比寧小靜記錄的多得多。
只聽寧小靜解釋道:“你可不要小瞧它,這上面記錄的不止英文單詞而已,還有很多很多的小秘密。”
一半是出于好奇,一半是出于對寧小靜的信任,李銘俊猶豫過后拿過小小的本子,隨意往前翻開了其中一頁,一首詩映入眼簾,正是語文教科書上蘇軾的那首《水調(diào)歌頭》。可盡管如此,李銘俊還是沒有看出什么門道,這個小本子又是記單詞,又是記詩詞,究竟是為什么呢?
似乎是看出了李銘俊的疑惑,寧小靜清脆的聲音再次響起:“這個小本子是我的寶物,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叫‘知識寶典’,這里面記錄的都是知識,我會把很多重要的知識,或是很難記憶的知識集中在這個本子上,在閑暇的時候鞏固練習,這樣就不會忘記了。”
“原來是這么一回事。”李銘俊邊說邊翻開了其中的一頁,并念道:“函數(shù)的三要素——對應(yīng)關(guān)系、定義域、值域。對應(yīng)關(guān)系為核心,定義域為……你這真的是‘知識寶典’,包羅萬象啊!”
可能是包羅萬象這個成語用得恰到好處,寧小靜收起了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笑言道:“確實是包羅萬象,這本‘知識寶典’給我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每當遇到疑難問題的時候,我都會記錄在上面,這樣就可以將其牢牢地記在腦中了。”
“這確實是學習的好方法,”李銘俊也表示認同,并參與了討論,“我認為你的‘知識寶典’會提高你的語文成績,比如看到好詞好句的時候,都可以將它記在上面,這對寫作文也有很大的幫助。”
“不但可以記錄好詞好句,我的很多‘靈感’都記錄在上面,比如令人感動的小事、值得深思的故事等。去年的期末考試中,我的‘靈感’就派上了用場,給我的作文成績加了不少分。”
“我看干脆不要叫‘知識寶典’,改叫‘魔法寶典’吧,它就像是哆啦A夢的口袋一樣,想要什么就會變出什么,真是太神奇了。”李銘俊由衷感嘆,“看來我也要準備一個小本子,用來記錄一些知識,順便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記在上面,免得總是忘記。”
“你知道列夫·托爾斯泰嗎?”寧小靜忽然轉(zhuǎn)移了話題。
“當然知道,”李銘俊點點頭,“他是一位著名的作家。”
“列夫·托爾斯泰是俄國的著名作家,我之所以有隨身攜帶筆記本的習慣,就是受他影響。我在一本書上看到,他有堅持記筆記的習慣,他每天都會隨身攜帶一個小的記事本,每當遇到美好的事情,他都會將其記錄在本子上。有一天,一位客人到他的家里做客,在談話期間,他忽然就拿出了這個筆記本,并且用筆在上面寫起了字。當時那位客人很好奇,問他為什么要寫字,而列夫·托爾斯泰卻回答說,因為他在記錄一件有趣的事情,而這件有趣的事情就發(fā)生在這位客人的身上。”
“沒想到如此著名的作家還有這個小習慣。”李銘俊獲益匪淺,看來從今天開始,他也要隨身攜帶一個筆記本,作為他的“魔法寶典”了。
寧小靜的資料庫
古今中外,有很多的名人都有隨時記錄的習慣,比如以下這五位名人:
(1)唐代詩人白居易。他生前喜歡陶罐,于是在他的書齋里,隨處可見形形色色的陶罐,奇怪的是,每一個陶罐上都貼著不同的標簽,有的寫著趣事,有的寫著感悟,有的寫著靈感……原來,這些陶罐并不是重點,重點在于陶罐里裝著的東西。原來,他把平時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東西都記錄下來,然后分別投擲到相對應(yīng)的陶罐中,每隔幾日,他都會把陶罐里的東西倒出來,再做整理。
(2)俄國作家契訶夫。他一生都在記錄,無論他走到哪里,都會把簽字筆帶在身上,時刻用它為自己記錄創(chuàng)作的素材。1890年,他為了整理素材來到了庫頁島,共走訪了一萬多名流放犯人和移民,并將這些素材記錄下來。他曾自豪地說,筆記中還沒有用到的資料,能夠讓他足不出戶再寫五年。
(3)俄國作家果戈理。他是一位十足的“筆記迷”,他將自己的筆記稱之為“萬寶全書”,里面收錄了各個領(lǐng)域的知識,比如物理學、天文學、地理學……除此之外,還有五花八門的趣事和糗事,只要你想得到的,在他的筆記中都可以找到。聽說,有一次他到一家餐廳用餐,竟然把餐廳的菜單都抄到了筆記本上,可見他對記筆記有多么癡迷。
(4)元代文學家陶宗儀。他也有記筆記的習慣。在他上山勞作期間,每當有了感悟或靈感,都會摘下樹上的葉子,把自己的感悟記錄在樹葉上,并且把樹葉珍藏于家中的罐子里。時間久了,家中的幾十個罐子都裝滿了樹葉,后來,他把所有的樹葉做了分類和整理,最終抄錄成30卷,創(chuàng)作出《南村輟耕錄》這部偉大著作。
(5)意大利畫家達·芬奇。他也有記筆記的習慣,他總是把筆記本系在腰帶上,上面記錄著他的見聞和心得體會。每當創(chuàng)作的時候,他都會看一看自己的筆記本,從中尋找靈感。在他去世之后,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的很多筆記本,他的好學精神讓大家敬佩不已。
上一篇:問問自己,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下一篇:順其自然,方可悠然見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