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喜歡與父母吵架
受千百年傳統觀念的影響,父母總會覺得小孩子見識少、閱歷淺、不成熟,又是自己生養的,于是形成“大人說話小孩子聽”的定論。許多父母不允許孩子與大人爭辯,他們奉行“父母之命”的教義。孩子只能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是絕不允許與父母拌嘴、爭辯的,否則就是“大逆不道”。實際上,隨著孩子進入青春期,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被喚醒,這時父母與孩子爭辯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所謂爭辯是爭論、辯論的意思,是各執己見,互相辯論說理,這樣做有利于父母與孩子進行思想溝通,通過爭辯形成共識、解決問題。
漢堡心理學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認為:“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于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允許青春期孩子適當爭辯,有助于孩子擺脫無方向狀態,可以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處。同時,爭執可以讓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示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們注意到,父母并非總是正確的。
午飯后,媽媽吃了飯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孩子拿著媽媽的手機玩。
媽媽看到低頭玩手機的女兒,氣不打一處來:“天天就玩手機,我的手機快沒電了,一會兒我還得上班,趕緊把手機放下,去寫作業。”
女兒頭也不抬:“玩一下有什么要緊,這才吃了飯還沒消化呢,你上班也可以充電啊,一會兒你上班了我就寫作業。”
看見女兒沒有放下手機,媽媽不由得提高聲調:“你說你,一天除了玩手機還能干嗎,成績也不咋的,真不知道以后你準備干什么去。”
女兒依然不抬頭:“我的未來誰說得清呢,反正我不會像你這么活著。”
一聽這話,媽媽更生氣了:“我怎么活著了,我每天拼死拼活地工作,還不都是為了養你,供你讀書,你倒好了,天天玩手機,還瞧不上老媽了。”
女兒終于抬起頭來:“我可不是那意思,我不過是玩玩手機,你就開始說我未來沒出息,這話我聽著舒服嗎?我不過是把這句話還給你而已。”
媽媽站起來,一把奪過手機,怒聲:“你有出息了,媽媽說你幾句也不聽了……”
心理學家認為,爭執可以幫助青春期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與父母爭辯的過程中,孩子會感覺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表達才能實現自己的意志。同時,爭執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正在試著走自己的路。爭辯的勝利,無疑讓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煉了他的意志力。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會遇到他回嘴、反駁、頂撞等情況。面對孩子的爭辯,父母明智的做法就是給他爭辯的權利,認真聽取他的爭辯。這樣父母可以從孩子的爭辯中了解他發生某種行為的背景、條件以及心理動機等,從而進行針對性的教育。同時,讓孩子爭辯,為父母樹立了一面鏡子。父母通過聽取孩子的爭辯,可以檢驗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說法是否在理。明智的父母常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為孩子爭辯創造一個寬松、平等的氛圍。在與孩子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爭辯看作對自己的不敬。
小貼士
1.允許孩子提出意見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在爭辯的時候,往往是他最得意、最來勁、最高興、最認真的時候。這樣做對孩子是很有益處的。允許孩子這樣做,還可以營造家庭的民主氣氛,提高他各方面的能力,對孩子未來的生活也是大有好處的。
2.孩子爭辯是一件好事
父母應該樹立一種觀念,允許孩子爭辯,這并不是什么丟面子的事情。那種認為一旦允許孩子爭辯,他就會不聽話,不尊重自己,與自己為難的想法是不正確的。孩子與父母爭辯,對雙方都是很有好處的。
3.彼此制定一些規則
當然,孩子爭辯是應該遵循規則的,也就是說,不允許他胡攪蠻纏、隨心所欲,而是要在講道理的基礎上進行爭辯。假如孩子違反了爭辯的規則,父母自然應該加以制止。當然,父母是規則的制定者,因此在制定規則時要從實際出發,合乎孩子的情況,合乎一般的道理,否則,這樣的爭辯就是不合理的。
4.孩子也需要表達意見
對于許多父母而言,給孩子說話的權利并不能輕易做到。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時候,往往是只能我說你聽,哪里容得孩子爭辯?所以,在給孩子爭辯的權利時,需要父母克服自以為是、唯我是從、只準說是、不準說“不”的單向說教思維定式,而采取尊重孩子、鼓勵爭辯、勇于認錯的思維方式。
5.孩子為什么爭辯
假如孩子因青春期的叛逆思維而毫無理由的爭辯,父母事后可以反思,到底是自己沒有尊重孩子的意愿?還是孩子確實是在胡攪蠻纏?假如是前者,父母需要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尊重了孩子;假如是后者,父母可以仔細觀察孩子做出這樣行為背后的真實心理,了解之后采取相應的教育方式。
上一篇:青春期孩子喜歡與眾不同
下一篇:青春期孩子容易網絡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