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繫辭下傳·《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
【譯文】《周易》的興起,大概是在殷朝末年,周文王德業正隆盛的時候吧?大概在文王臣事殷紂期間吧 因此卦爻辭多含警戒危懼的意義。知所畏懼可以使人平安,掉以輕心必將導致傾覆;其中的道理至爲弘大,各種事物賴以長生不廢。自始至終保持惕懼,其要旨歸于慎求“無咎”,這就叫作《周易》的道理。
【注釋】①當文王與紂之事——文王,姬姓,名昌,商紂時爲西伯,治理周族,國勢強盛,故上文稱“周之盛德”;紂,又稱“受”、“帝辛”,商代最后的君主,故上文稱“殷之末世”。此句并前兩句,推測《周易》成書于殷末周初,與第七章“《易》之興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相應。《集解》引虞翻曰:“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德其可謂至德也。”《韓注》:“文王以盛德蒙難,而能亨其道,故稱文王之德以明《易》之道也。” ②其辭危——辭,卦爻辭。指作《易》者處殷末衰世,故所撰卦爻辭多含危懼警戒之義。《正義》:“以當紂世,憂畏滅亡,故作《易》辭多述憂危之事,亦以垂法于后,使保身危懼,避其患難也。”案,《正義》引周氏曰:“謂當紂時,不敢指斥紂惡,故其辭危微而不正也。”可備一說。③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平,猶“安”;易,《韓注》“慢易也”,即“輕易”,猶言“掉以輕心”。這兩句承上文而發,說明“危辭”的警戒作用。《本義》:“危懼故得平安,慢易則必傾覆,《易》之道也。” ④其道甚大,百物不廢——其,指代前文“危辭”之論;廢,《正義》訓爲“休廢”,即上句“傾”之義。這兩句緊承前義,指出“危平”、“易傾”的道理至爲弘大,“百物”可賴以憂危慮患而“不廢”。《來氏易注》:“若常以危懼爲心,則凡天下之事,雖百有不齊,然生全于憂患,未有傾覆而廢者矣。” ⑤懼以終始,其要無咎——要,猶言“要旨”(見第九章注)。這兩句總結上文對“危辭”的論述,指出始終知懼,慎求無咎,是“《易》道”的重要體現。《南軒易說》:“既懼其始,使人防微杜漸;又懼其終,使人持盈守成。其要之以無咎而補過,乃《易》之道也。”
【說明】以上第十一章。
本章先推測《周易》作于“文王與紂”之時,然后集中論析“其辭危”的深義。文中提出“危者使平,易者使傾”的觀點,反映了明顯的樸素辯證思想。章末以“懼以終始,其要無咎”作結,既歸納了全章大義,又揭示了《易》理的一項重要特點。胡遠濬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易》六十四卦,一言以蔽之,曰:‘懼以終始,其要無咎。’”(《勞謙室易說·讀易通識》)
上一篇:周易·蹇卦第三十九《蹇蹇:利西南,不利東北,利見大人,貞吉.》
下一篇:周易·益卦第四十二《《象》曰:“元吉無咎”,下不厚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