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爾“大城子” 金城明沿用
富爾“大城子”,實為富爾哈古城,這里北距鎮內4公里,西距松花江1公里。該城池史有明載,但誤處多多。
其一,據《吉林通志》(光緒)卷十二載:“吉林城北三十三里,有富爾哈城。”史志上將里程說錯了,誤差十九華里。原因是,距城北五十二華里,而不是三十三華里。
其二,據《滿洲實錄》卷二載:“(明萬歷四十年)農歷九月二十二日,(清太祖努爾哈赤)領大兵往征之。二十九日,至烏拉國(境內)。太祖二子莽古爾泰貝勒(行五)、皇太極貝勒(行八)欲渡河擊之……遂毀所得六城,焚其房谷,回到富爾哈河安營!”
明萬歷四十年(1612):指的是烏拉部滅亡的前一年。
至烏拉國:指的是“至烏拉部境內”,而不是舊街古城、富爾哈古城。
六城:一指“遜扎泰城”,二指“郭多城”,三指“鄂謨城”,四指“宜罕山城”,五指“金州城”,六指“富勒哈(福兒哈)城(即富爾村“小城子”)”,而不是富爾“大城子”。
回至富爾哈河安營:指的是回到富爾“小城子”安營扎寨。
富爾哈河:指的是富爾村西側的江汊子,而不是滔滔北去的松花江主道。在松花江江心中沒有古城,也不可能建城池。
其三,據《永吉縣志》(1941年)載:“(佛勒和城)在縣城(吉林城)北三十三里,舊志作‘佛兒哈’,周圍三里,舊為佛索赫貝勒所居,門一。”
佛勒和(佛兒哈)城:指的是富爾“大城子”即富爾哈古城。
周圍三里:指的是城墻周長三華里。
經省、市、縣三級文物部門多次實地測查,“大城子”呈近方形,周長1412米,墻殘高5米,基寬11米,墻上有高出墻脊0.5米的馬面(射箭掩體)13個。四角上,均有瞭望臺廢墟(角樓),只開一南門,門寬55米。門外,有一甕城。四周有一條深1米、寬10米的護城河,引入的是城西松花江江汊里的水。除此之外,還有一口古井。目前,除東墻已被金珠鄉金剛屯群眾取土破壞無存處以外,其余三面均保存較好。城內,除出土過白釉瓷碗、瓷碟殘片之外,還發現了鐵犁鏵、大陶缸殘片、大磚大瓦等。有趣的是,還見過石斧、石鋤、礪石、敲砸器,陶豆、陶網墜等早期遺物。
以甕城、馬面、瞭望臺、護城河而論,實屬金代最典型的軍事城。以石、陶器而論,金城建在濊(或夫余)人屯落之上。以三華里(1500米)為計,城周長實際上不是三(華)里。原因是,前人是目測的,考古者是實際測出來的。
什么叫“舊為佛索赫貝勒所居”?
烏拉那拉氏的氏族譜系是:四世一祖:都爾喜,傳三子:長額赫商烏,次庫森桑古烏,三古對朱顏(第一任部主,時居金州城)。
五世三祖:古對朱顏,傳二子:長太安,次太蘭(第二任部主,仍居金州城)。
六世一祖:太安,傳六子:長阿喀達庫拉,次布哈納,三載欽,四額色薩滿,五珠穆魯綽托,六孟起;二祖:太蘭,傳一子:布顏(第三任部主,廢金州城后,越江新建首城即舊街古城)。
七世一祖:阿喀達庫拉,傳八子:長喀呢莫珠琿,次噶丹太,三圖爾坤,四啍珠,五額禮肯,六德禮肯,七佛索諾,八托托布。
佛索赫貝勒:指的是太安八孫、阿喀達庫拉第七子佛索諾。赫,為“諾”之誤。
當年新建首城后,部主太蘭、部主布顏的嫡系成員,入住的是首城所在地的舊街城。由于太安是旁系成員,所以,他的兒孫們另居和沿用了富爾哈古城,因而有了“舊為佛索赫(諾)貝勒所居”一說。
問題是,古對朱顏的兩個哥哥后人時居在哪里?據遼寧那氏人自述,當年析居舊街、富爾哈兩城時,額赫商烏、庫森桑古烏兩個長(大)支系成員,時居的是宜罕山山城。又因提前一年降歸,所以,隨建州大軍西去遼東了。正因如此,沒有傷筋動骨,冠姓為“那”,高官厚祿,尤其沒有被賜姓“伊爾根覺羅(民趙)”。
佛索諾(赫)是怎么死的?
據《滿洲實錄》載:“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農歷正月十八,烏拉貝勒布占泰兵三萬,出富爾哈城(大城子)迎戰,是役刀光劍影,矢如風發葉落,結果烏拉兵大敗……佛索赫(諾)貝勒當即戰死。”
烏拉貝勒布占泰:指的是布占泰部主,而不是貝勒。佛索赫(諾)其人,也算不上貝勒。原因是,烏拉部不是國。
歷史上還有一個重要情節,即“興尼雅謀殺未果”一事。具體情節簡介如下:
當年烏拉部主滿泰(五任部主)被部民殺害后,一時間群龍無首。布占泰作為貝勒身份,卻在努爾哈赤帳下吃喝玩樂而不得歸,于是乘機發生了派系政變。主人公是興尼雅。
興尼雅,原本欲將布占泰貝勒謀殺在放歸之時,從而達到稱王目的。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努爾哈赤指派兩位重臣護駕布占泰回烏,三人形影不離,所以,陰謀未遂。事情敗露后,興尼雅獨自取道外逃葉赫部屬城烏蘇了。烏蘇城,就是今伊通縣城所在地。
為什么叫“派系政變”呢?請看下面的譜系:六世一祖太安,傳六子:其中,二子布哈納(七世二祖),傳二子:長奇雅穆,次興尼雅。可證興尼雅時居富爾“大城子”。舊街、富爾哈、宜罕山三城的烏拉那拉氏人,是同祖同宗異支的關系。
關于富爾“小城子”的記載。據《永吉縣志》(1941年)記載:“(富勒哈城)在縣城(吉林城)北五十里,歸志作‘福兒哈’,周圍八十步,門一。”舊志:指的是《盛京通志》。福爾哈、富勒哈為一名異書,指的是富爾“小城子”。相對而言,方志上所說的“佛勒和”或“佛兒哈”,另指的是富爾“大城子”即富爾哈城。
富爾“小城子”,位于村西的松花江東岸一個江汊子上邊,俗稱“望江樓”。據實地測查,小城呈方形,周長400米,城殘高在2米至3米之間。人們不知道此城是作什么用的,所以,戲說成“望江樓”,或稱“軍事主帥府邸”等。
在金、明兩朝歷史上,“小城子”是“大城子”的附屬軍事設施,不是什么“望江樓”,更不是什么“軍事主帥府邸”,而是橋頭堡和瞭望哨。當年努爾哈赤親率三萬大軍壓境于江南岸和江西岸時,時居“大城子”里的太安子孫們,就是通過“小城子”瞭望到敵情壓境實況的。未幾,卻被敵軍搶先占據和安營扎寨,留給烏拉部的,只有富爾“大城子”和舊街首城兩城了!
上一篇:官通“老城子” 明代瞭望哨-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康熙兩巡吉林城 緣何一次來烏郡-烏拉街歷史文化